一面是居家监控的需求,一面是隐私暴露的隐忧 家里安上摄像头,真就安全了?

2024-04-16 10:02:57 来源:

作者:曹雅欣

责任编辑:高原

  市民参事

  你家有没有安装摄像头?你敢相信吗,摄像头背后可能藏着另一双眼睛。

  近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发布《网络犯罪案件审判白皮书(2019-2023年度)》,其中一个案例,一男子非法控制18万多个摄像头,搜集实时画面出售,构成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获刑5年。

  门口的可视门铃、婴儿房的监控……生活中越来越普及的摄像头,本应是护航安全的“卫士”,却成了窥探隐私的“刺客”。当这样的“偷窥之眼”已然成为一条黑色产业链,安全与隐私难道真的无法共存?

一面是居家监控的需求,一面是隐私暴露的隐忧 家里安上摄像头,真就安全了?

  看孩子、看老人、看宠物

  家里离不开摄像头

  家门口、院墙上、客厅甚至是卧室……一个个家用摄像头连接着某台电脑或者手机,随时给在外的游子、操心的宝妈、宠物的主人反馈着家里的变化——院子里传来花盆翻倒的声音,是老人不小心摔倒还是家里的狗太调皮?宝宝突然放声大哭,是月嫂带娃不仔细还是孩子翻下了床?有人在敲门,是外卖小哥、快递员还是心存不轨的陌生人?

  沉默的摄像头,似乎给人们带来了真实的安全感。

  市民张先生的家有一个小庭院和一间可以停放摩托车的停车房,院子大门、房屋正门和院子四周都安装着监控摄像头,就连停车房内部也有。谈到安装这些摄像头的原因,张先生叹了一口气,“本来没想过要装这些摄像头的,但是前几年家里连着被盗了两辆电瓶车,门锁都被撬坏了!这让我觉得家里没个监控不安全,才找人安了几个摄像头。”张先生说,安装摄像头以后,家里再也没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有这么几双‘眼睛’看着,确实安全了不少!”

  “我的爷爷奶奶两个人住在一起,有时候给他们打电话就是不接,我不知道是他们没听到还是出事了,这时候就很焦虑。”市民李女士告诉记者,为了能更好地看护家里的老人,她选择了安装家用摄像头。“摄像头的画面能连到手机上,只要有人活动就会自动记录影像。就算他们不接电话,我也能通过拖鞋是不是在门口、出门时的打扮,判断他们是否在家、出门干啥。”李女士说,虽然摄像头只对着客厅,看不到卧室的情况,但它有超过8小时没有活动影像就自动提示的功能,也可以及时发现老人的异常。

  家里养了宠物要看看它有没有“拆家”、担心刚请的钟点工是否“靠谱”……大家用摄像头的需求,似乎比想象中更大。

  一年售出超5000万

  台智能家居市场巨大

  “我家孩子还不到两岁,多一双眼睛盯着更放心。”“我认识的人基本装了,毕竟挺多人家里都有老人、孩子或者猫猫狗狗,需要时刻注意安全。”

  采访过程中,不少受访者表示自己或身边的人都在家安装了摄像头,家用摄像头已成为一类相当普遍的家居产品。

  洛图科技发布的《2023年中国消费级摄像头市场总结报告》显示,以摄像头为代表的视频监控产品在智慧安防产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2023年,中国消费级监控摄像头市场销量达到5343万台,同比增长10.9%。其中,云台摄像头市场份额为54.2%,销量同比增长19.4%;球机销量同比增长41.1%,占比上涨4.8个百分点,达到32.2%,室外需求拉动了球机销量增长。

  “现在也有不少人用其他产品替代专门的摄像头。”市民陈先生告诉记者,他家里使用了扫地机器人,设备上自带了摄像头,手机可以随时连接,并遥控机器人到家里的任何位置,自己经常会使用这一功能盯着宠物有没有“闯祸”。“现在市场上的摄像头功能非常多,有些可以检测婴儿哭声,有些可以识别老人跌倒,还有的有一键呼叫功能,可以远程帮家里叫救护车。”陈先生觉得,这些智能化功能对许多家庭而言非常重要。

  《报告》同样认为,室外、婴儿看护等细分场景下的产品在2024年将持续增长,线上销量份额预计分别达到40%、30%。《报告》还预测,2024年消费级摄像头销量将达5710万台。

  如今,“家庭安全需要依靠实时监控”被越来越多人认可,以家用摄像头为代表的带有安防功能的“智能家居”正在默默爆发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同时,隐患也在不断被暴露。

一面是居家监控的需求,一面是隐私暴露的隐忧 家里安上摄像头,真就安全了?
一面是居家监控的需求,一面是隐私暴露的隐忧 家里安上摄像头,真就安全了?

  需求背后的隐忧

  你的生活可能被“直播”

  巨大的市场需求、行业的快速发展,家用摄像头产业似乎是在一条康庄大道上稳步前进。然而,近年来有关摄像头泄露隐私的新闻时不时进入人们的视线,引起不少人的担忧。

  “网上流传着一些关于摄像头被别人控制的案例,看得我后背发凉。”市民刘玲玲是一名独居女性,可视门铃、居家监控都是她的生活必备品,然而近日她又陷入了新的独居焦虑中。“有人说家里的摄像头莫名其妙转动,还传出了笑声,报警查证后发现一台陌生手机曾登入自家监控平台。”刘玲玲说,自己一方面需要摄像头保障安全,另一方面又不知道摄像头本身是否安全。

  日前,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发布《网络犯罪案件审判白皮书(2019—2023年度)》,通报该院近5年审结的网络犯罪案件办理情况。其中一起“窥私”案例不禁让人感到恐惧——

  被告人巫某某通过技术手段获取了某品牌摄像头的用户名和密码数据库,将其置于自建的App中,通过指令调取数据库信息实现入侵并控制目标摄像头。巫某某控制的摄像头超过18万个,场所涵盖医院、家庭、养老院、实验室等,宣称“足不出户看世界”向“客户”收取68元至688元不等的会员费并提供实时监控画面。最终,法院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判处巫某某有期徒刑5年,罚金10万元,并没收其违法所得80余万元。

  面对这些关于摄像头的负面信息,有人感到愤怒、害怕,也有人更看重实用价值——“我是独居女性,比起连自己都不一定能意识到的信息泄露,单元楼里进进出出的陌生人更需要我注意。”“现代社会的许多便利本身就建立在让渡部分隐私的基础上,而且很多老人都没有隐私观念,并不会在意这个问题。”

  “教学帖”还不够

  隐私保障需要多管齐下

  搜索“家庭摄像头泄露”相关关键词,“黑客攻击”“视频售卖”等字眼反复出现,更有不少网友发帖求助“半夜摄像头突然动了是怎么回事”。当类似情况不再是个例,又有不少“教学帖”在网上出现,教大家如何加强防护,降低隐私泄露的风险。然而,大部分“解决方案”只集中在消费者一侧,似乎消费者才是唯一的责任人。

  “这些‘教学帖’经常提到,尽量选择品质有保障的厂家、选择防护功能比较好的产品,或用其他手段进行信息保护等,这些建议我觉得都是对的,但不能把所有的风险都推给消费者。商家更需要负责,只有帮消费者守护好隐私才能长久地经营下去。”市民丁先生认为,产品生产方在后台数据加密、隐私保护方面应该加强监管力度。

  同时,关于家用摄像头的隐忧和争议还有很多——在自己家门口安装可视门铃或监控,会不会涉嫌侵犯邻居的隐私?一些不法分子在互联网平台上贩卖破解工具和教程,只需支付数百元即能破解IP地址、账号密码,将用来守卫隐私的摄像头变身为“直播设备”,若自己被侵权该如何处理?

  记者咨询律师得知,近几年在不少城市都出现了类似案例。“这类犯罪比较隐秘,普通百姓常常连自己成为受害者都不知道,主要还是要依靠公权力的力量进行侦查并严惩。”律师建议,如果公民的隐私权受到侵犯,可依据相关法律规定要求行为人停止侵权,排除妨害和赔偿损失。但这类案件的难点在于,怎样发现及定位这些侵权人或嫌疑人。如果市民发现自己的隐私视频或照片在网上传播,除了向警方报案,还要立即联系并通知网络平台下架自己的隐私视频或照片,并寻找上传及传播这些隐私视频或照片的侵权人。如果平台拒不下架,可一并起诉平台和侵权人。

  街采

  市民 王先生

一面是居家监控的需求,一面是隐私暴露的隐忧 家里安上摄像头,真就安全了?

  我家里就安装了摄像头,因为家里有老人,自己不在家的时候也能通过摄像头查看他们是否安全。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附近住着什么人,而且还经常会有快递员之类的陌生人上门,安装摄像头来确认情况是很有必要的。至于可能存在的隐私泄露,我觉得还是要从加强监管方面入手。

  市民 楚先生

一面是居家监控的需求,一面是隐私暴露的隐忧 家里安上摄像头,真就安全了?

  我和我周围的亲戚朋友都在家安装了摄像头,想着这样能时刻注意到家里老人、孩子的安全。一些关于这方面的负面新闻也让我产生一些担忧,希望能加强这方面的监管。如果需要安装家用摄像头,应该选择大部分人信任的品牌,尽量避免使用杂牌摄像头。

  市民 王先生

一面是居家监控的需求,一面是隐私暴露的隐忧 家里安上摄像头,真就安全了?

  我认为大部分家用摄像头使用者应该都是出于对家人安全的考虑,或者是家里有宠物需要看管这样的原因才会选择安装。一些负面新闻确实让我对隐私泄露比较担心,所以希望商家在研发产品的时候能更加注重后台数据的监管,多设置一些防护措施防止隐私泄露。

  微观点

  科技时代要答好隐私保护题

  红网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的数字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大量的智能家居设备正在营造出满满的科技感,为居民带来智能化、便利化的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智能家用摄像头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标配”。

  回顾近年来与智能家用摄像头相关的隐私安全事件,用户的隐私生活被直播、偷拍,相关隐私视频被公然贩卖的现象已是屡见不鲜。一边是对智能家用摄像头的迫切需求,一边是对家用摄像头沦为偷窥之窗的担忧,隐私保护与科技发展之间似乎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的迅猛发展确实给隐私保护带来了诸多新挑战,我们享受着科技带来的红利的同时,也在承担着隐私泄露的不安全感。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应把隐私保护和科技发展对立起来,我们既要看到全社会对个人隐私的整体保护意识较为淡薄、相关法律法规在实施过程中遇到阻碍、司法实践中存在举证难和执行难等隐私保护痛点和困境,也要相信我们可以通过完善法律、改进技术,加强企业自律、提高安全意识,不断引导科技向善。例如,在“人脸识别第一案”中,因不愿使用人脸识别,郭兵以信息保护提起诉讼,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告上了法庭。这场诉讼,为类似场景下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划定边界,是个人保护隐私的勇敢尝试。

  保护个人隐私,是维护文明社会秩序的基石之一。迈入科技时代,我们要坚决捍卫个人不被偷窥和打扰的自由,但也不必把隐私保护和科技发展看成一组截然对立的反义词。路漫漫其修远兮,保护个人隐私虽“道阻且长”,但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在科技时代答好隐私保护这道题。

  别让摄像头成为偷窥之眼

  澎湃新闻

  应该看到,无论是查询信息还是安全监控,摄像头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也为我们带来了不少便利。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它成为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手中的工具,又有可能会侵犯个人隐私乃至社会公共安全,且更不容易被察觉和发现。

  依法严惩网络犯罪,切实维护网络安全,对于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至关重要。摄像头背后的网络是个虚拟世界,但不是虚假世界。对于犯罪分子,不能止于“一封了之”,要做到线上线下一个样,坚决进行打击。毕竟谁都不愿生活在一个被摄像头“偷窥”着的世界里。

  其实,面对信息网络犯罪的新情况新问题,2022年9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网络犯罪案件适用刑事诉讼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进一步规范信息网络犯罪案件的管辖、取证、证据审查等问题,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络安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从此次披露的案例来看,用摄像头来牟利,证明当下的网络犯罪案件具有隐蔽性强的特点,这既提醒公众要千万注意身边的网络安全,又提醒职能部门要加强监管,不能给网络犯罪者留下可乘之机。

  神回复

  网友@顺顺:一直不理解为什么要在卧室装摄像头。

  网友@今日天气晴:我经历过半夜摄像头自己转动,吓得立刻拔电源。

  网友@wang玩心:自从家门口安了可视门铃,快递再也没丢过。

  网友@黄依依:不要只强调“女生要保护自己”了,犯罪无孔不入。

  欣视界

  监控背后也需“监控”

  谈及自己的生活被监控、被直播,总会让人想起那部电影——《楚门的世界》。

  若是现实中的我们成了“楚门”,或许要面对的是一系列安全隐患——家庭住址、生活作息、人际关系、财务状况……这些近乎透明的信息,足以让藏在摄像头后的不法分子从云端来到现实。尤其是对独居女性、老年群体而言,无异于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

  通过摄像头守护安全,是千千万万家庭如今的生活常态。而且现在的家用摄像头还延伸出了许多智能功能,是居家生活的好帮手。怎样解决它带来的隐患?最不能缺失的是监管。

  首先是摄像头生产厂家和运维平台做到自律,将用户隐私放在首位,完善监管系统、严格管控管理人员,防住“家贼”;其次是提高违法犯罪的成本,让泄露他人隐私甚至以此牟利的行为被严惩;最后要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让市面上各种品牌功能的摄像头有统一的监管平台、官方的“大数据库”,不再由生产方自说自话。

  互联网时代,家用摄像头的监管之困或许只是冰山一角。那些隐秘的角落,同样需要一双天眼。(济南日报 记者:稿件采写 曹雅欣)

作者:曹雅欣

责任编辑:高原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