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关闭了朋友圈拒绝焦虑与内耗#这一话题冲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表示,在自己还没有工作以前,把微信当做一本可以分享的电子日记本,晒生活、晒心情、分享喜欢的歌。而在裸辞之后,朋友圈不再是自己了解别人动态的渠道,反而是自我内耗的渠道了。于是,其戒掉了朋友圈。
确实,“刷朋友圈会引发焦虑”似乎已成为许多人的共鸣。
那么,刷朋友圈到底为什么会让人觉得焦虑?朋友圈是内耗载体之一吗?关闭朋友圈,真的等于隔离焦虑吗?“前台表演”或是“真实分享”,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朋友圈的存在?对此,潮新闻邀请到了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兼传播心理专委会副秘书长陈锐一起来聊聊这个话题。
社交平台热搜。图源网络
朋友圈焦虑主要来自两个层面
在#我关闭了朋友圈拒绝焦虑与内耗#这一话题词下,不少网友在评论区表达着自己的看法:“一个人的焦虑和内耗,更多的原因是无法平衡自身内在的欲望”“其实朋友圈看到的,都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内容”“关闭朋友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家的分享欲都降低了”……
来自北京的陈末(化名)告诉潮新闻记者,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分享动态了,偶尔会在朋友圈看一看别人的分享内容。“毕业之后好像分享欲望没有那么高了,而且发了之后也会去关注是不是有人给自己点赞,慢慢地,发的频率也越来越低了。”关于朋友圈焦虑,她坦言在自己的身上,存在这种感觉,“看到别人发的光鲜亮丽、有趣好玩的朋友圈,我也会去和自己对比,从而造成一些心理压力。”
微信朋友圈仅三天可见。
那么,刷朋友圈到底为什么会让人觉得焦虑?内耗的根源是朋友圈这一载体吗?对此,陈锐表示,朋友圈的焦虑其实主要来自于两个层面:一方面是信息过载的焦虑,当我们接触过多杂乱且与自身关联性不强的无效信息时,大脑会拒绝处理,形成“信息过载”,对于这些无法处理的信息,就容易产生焦虑;另一方面则是社会比较的焦虑,在心理学领域,这种社会比较又可以分为上行社会比较和下行社会比较。
“通常来说,刷朋友圈时的社会焦虑,主要来源于向上的社会比较。”他分析,人们在发朋友圈的时候,往往都会进行“精装”,也就是把自己生活中最好的、最积极的方面给展现出来,一般情况下都会优于正常的普通生活,“刷朋友圈的人,看到别人分享的生活状态时,会进行向上的社会比较,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就容易引发焦虑。”
微信朋友圈。
怎么做才能与朋友圈“和谐相处”
其实,朋友圈焦虑并非一个新话题。在小红书平台,仅仅是在“朋友圈焦虑怎么缓解”这一标签下,就有八千多篇笔记。可是,关闭朋友圈,就真的能够隔离焦虑吗?“前台表演”或是“真实分享”,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朋友圈的存在?
“要解决朋友圈带来的这种焦虑,我觉得首先要正确认知朋友圈。”陈锐告诉潮新闻记者,不是每个人都会把自己的生活,原原本本地搬到朋友圈里面的。我们应该明白,作为一种媒介,朋友圈和现实生活存在一定差距,它是真实生活的一种映射,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真实生活,“不要被这种不完全真实的氛围给影响了,老是拿虚拟的东西去比较,肯定会焦虑。”
在陈锐看来,除了正确认知朋友圈这一媒介之后,我们也可以选择更主动地去使用媒介。如果仅仅是被动地看别人的状态,对比之下就容易焦虑,可是如果自己也参与其中,或许就能够一定程度上对抗这种焦虑,“尝试分享一些积极向上的状态,也相当于是对自己的一种鼓励。”
“线下交往和线上交往的结合也同样很重要,两者的重叠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焦虑。”陈锐表示,如果朋友圈的人际关系都是疏离于现实的人际关系,那么这种隔离感会更容易带来上行比较,觉得大家都比自己过得好。可是如果你与朋友圈的好友在线下也有很多交往,那么在刷朋友圈的时候,就更容易融入到自我当中,不会过度区分彼此,反而有“我们”的认同感,“这种情况下,你在朋友圈刷到光鲜亮丽的场景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我也是其中一分子,反而会从中汲取到一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