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游玩有陪拍,老人就医有陪诊——
“花钱买陪伴”,为啥这么火?
这段时间,“马拉松陪跑员月入4万元”“泰山陪爬年入30万元”的新闻频频刷屏,陪伴经济这个曾经的小众赛道,正迅速闯入大众视野——
陪聊天、陪就诊、陪拍照、陪逛街、陪购物、陪打游戏……各种形式的陪伴服务正在年轻人中日益流行,甚至成为一种新型就业方式和消费方式,而且服务形式可以是实体的、线下的,也可以是虚拟的、线上的,费用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
相较于传统的餐饮、文旅等服务消费,“陪伴经济”可以延伸至各种细分场景,深入不同世代。
爬泰山太累 找个小伙儿拎包拍照
“山东泰安26岁小伙,在泰山陪爬一年赚30多万元”近日引发广泛关注。当事人陈先生称,自己生意好的话,一天爬两次泰山,一个月能挣四五万元。陪爬泰山白天收费600元,晚上700元,顾客主要是女性,年龄20岁到35岁。
为啥爬山也要陪?近年来,泰山游很火,也衍生出不少打卡拍照模板。比如,夜爬看日出要在朝阳背景下喝香槟,登顶时要和“勇闯天涯”啤酒合影,在山顶拍挥舞国旗的小视频也是发朋友圈必备,但普通游客带道具很麻烦。记者在社交媒体上的“陪爬团队”宣传里看到,为了做一个称职的拍照“搭子”,团队会为游客准备好各种道具,比如“勇闯天涯”字样的啤酒罐、一副潮流墨镜、一面国旗等,5元纸币也是在“五岳独尊”几个大字下面的拍照必备。
打卡是一方面,很多游客确实需要“搭子”加油鼓劲。
陪爬的颜先生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从2024年7月份开始兼职陪爬,至今接了近百单。服务内容有帮游客背包、拍摄、讲解,还有提供情绪价值。还有不少陪爬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有一次我背一个9岁的小男孩上山,讲了一路故事。为了让他乖乖趴在背上不要乱动,我把我脑子里会的故事全倒出来了,从希腊神话、安徒生童话,到中国古代神话……”
陪爬不仅在泰山,湖南衡山、陕西华山等名山脚下都有类似的团队。有观点认为,近年来个性化旅游服务的需求大幅增长,陪爬服务填补了传统导游服务与自助登山之间的空白——游客既希望获得专业支持,在保障安全的同时“一览众山小”,又希望可以通过陪爬这种付费旅游搭子来获得情绪价值,通过同伴的支持和鼓励,来获取登山的动力。通过挖掘“登山陪伴”这一需求,传统体力劳动转为了高附加值服务,陪爬融合了向导、心理鼓励、文化传播等多重角色。
有现实需求 “一老一少”需要陪伴
有些“陪伴经济”发生在旅途中,有些“陪伴经济”就在我们身边。尤其是一老一少两个群体,他们对陪伴师也有比常人想象中更多的需求。
山东康桥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社区居家运营部副部长党晓常驻在历下区甸柳新村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公司与街道合作推出了一系列针对老年人的服务,除了就餐、娱乐等常规项目外,陪伴老人外出就医、办事、买东西也是他们经常面临的需求。“对陪伴有需求的老人一般是子女不在身边,但又不放心老人一个人出门,所以由子女联系我们提供陪伴服务。曾经有一位老人去医院就医,我们陪着去了9次。”党晓说,随着老龄化的严重,现在老年人思想意识也普遍比较先进,很多不愿意与子女同住或麻烦子女,所以针对老人的陪诊、陪护等服务也越来越普及。
记者了解到,一般陪诊、陪护等陪伴服务是按小时或按半天、全天收费,最低每小时价格也在五六十元,半天价格在200元左右。
与老年人陪护相对的是儿童陪伴师,也被称为家庭陪伴师或成长陪伴师。打开社交媒体可以看到很多账号推荐自己的陪伴履历。这些博主中,不少是从稳定工作辞职转为儿童陪伴师这一自由职业,也有博主在评论区明确答复网友称这一行业没有资格证书。
“想当儿童陪伴师,你得懂得儿童心理学,敏锐捕捉孩子的情绪变化,你还得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能辅导各科的作业,而且必须要有创意、有点子为孩子安排有趣的活动。”小红书上陪伴师小雨分享着自己的心得体验,他也抱怨,做陪伴师其实并不轻松,因为陪伴孩子的是自己,但做什么具体的内容要听家长的,有些客户把儿童陪伴师当成全能保姆,要打扫卫生、辅导作业、陪同上辅导班,甚至还可能要求为一家人准备晚饭。
心理压力很大,生怕孩子摔着碰着没法跟家长交代;体力实在跟不上,追着孩子跑得气喘吁吁;家长的要求太高,孩子考试成绩没提升也要怪我,可我根本不是家庭教师……很多儿童陪伴师发帖,倾诉这一行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但在他们的发言中也不难看出现在有不少家庭都对这一新兴行业有需求。
私人地陪兴起 把找“搭子”做成生意
“姐姐你不用操心,交给我就行,你全程跟着我。”
旅游找地陪,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出行选择。在社交媒体上输入“地陪”,蹦出来的是各种各样的接单须知,一般包括价格、年龄、身高、体重、设备、性格评价以及照片。有人说,“上次看到这样资料信息俱全的,还是在相亲的话题下。”
“朋友式地陪,北京土著,本地旅游自媒体博主,周一到周日都可以,家里有一辆代步车,也可以提供专车服务……”在社交平台上,记者看到不少博主发帖自荐。也有人发出了明码标价的价目表,上面显示,地陪每天500元,服务时长8小时,超出部分每小时80元,需要报销景点门票费用和路费。如果是包车加地陪,每天1000元,服务时长同样为8小时,包含过路费、停车费、油费,需要报销景点门票费用,超出部分每小时80元……地陪会全程陪同,会协助规划游玩路线,提供部分景点的基础讲解。此外,如果客户同意用视频记录全过程并发布到自媒体平台,可享受优惠价。
“找地陪主要是行程灵活自由,都是根据客户的需求来安排,而且本地人一般都更了解当地的情况,肯定要比跟团玩的痛快。”一位博主说。
记者观察到,在社交平台发布相关信息的博主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大学生。这些学生为了做好这项“兼职”,还会入手很多不同类型的拍摄装备、拍摄道具,为自己的顾客提供全方位的跟拍服务。一位曾经找过地陪的受访者告诉记者,地陪给的情绪价值非常到位,拍照也特别积极,比跟一些朋友共同出游的体验还要好。
除了私人地陪,陪拍、陪跑、陪遛狗、陪购物、陪打游戏等“陪伴经济”都在蓬勃发展。比如在社交平台搜索“大学生陪拍”,相关话题超过10万条,且陪拍师多为“00后”女大学生。她们通常会在社交平台上发布陪拍资讯,每小时价格在20元至100元不等,两小时起拍,拍摄设备包括手机、CCD(老款数码相机)、单反等。
有人说陪伴经济就像把在年轻群体中盛行的“找搭子”做成了生意——一边是许多年轻人愿意“出租”自己的闲暇时间、技能和经验,另一边是作为一种精神和情绪消费,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花钱买陪伴”。
监管不能缺位 解决孤独也要守规矩
“陪伴经济”为什么这么火?“90后”市民杜先生认为,这可能与当下社会节奏快导致的孤独感有关。
“年轻人工作忙,对于家里的老人难免有顾不上的时候,但又不放心老人独自就医,甚至有些老人已经失去了独自出门的能力,所以陪诊这类服务就被催生了。而且对于很多独自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来说,身边确实没有信得过的朋友又不愿意把同事关系变得复杂,所以宁可找陌生人‘花钱买陪伴’。”杜先生觉得,其实这届年轻人比较排斥熟人社会和传统的社交,他们与陌生人的交往反而更轻松、没有负担,而且现在互联网社交平台已经越发透明,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找到自己需要的服务,甚至可以从中按照自己的心意进行挑选,“我还没有找过类似的‘陪伴师’,但如果遇到有需求的情况,我也很愿意尝试一下。”
其实,“陪伴经济”也已经有了人工智能的加盟。记者搜索发现,有不少App推出了AI陪伴、虚拟陪伴等服务,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将陪伴者的形象设置成各类萌宠,或是卡通人物,甚至“虚拟恋人”的形象。有些企业也推出了搭载了AI语言模型的实体陪伴机器人,尤其是针对儿童的喜好设计了各类可爱的外观。
“陪伴经济”越火爆,暴露出的问题也就越多——被放鸽子、胡乱加价,甚至有不法分子混入其中……
山东唐景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孙佳告诉记者,对于购买陪伴服务的过程,消费者通过微信聊天对陪拍时间、价格、服务内容等与对方进行沟通,这种沟通确定的内容属于口头合同,应当受到法律保护。 他表示,“陪伴经济”存在的最突出的风险,是消费者并不了解自己约到的究竟是谁,从个人保护的角度出发,应该查看提供服务者的身份证,如果对方声称自己是导游或具有什么资质,应该当面落实后再享受服务。其次就是避免经济上的纠纷,比如在购买景点门票或产生其他开支的时候,向私人账户转账要谨慎。
“我觉得应该对这项新兴职业设置一些监管机制,这样既能满足很多消费者尤其是老人儿童的现实需求,也可以提高各类陪伴师的入行门槛。”杜先生说。
微观点
“陪伴经济”需要高质量发展
青瞳视角
陪伴经济能够捕捉到消费者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痛点并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服务,是社会发展的体现,互联网的发展也为陪伴经济的壮大注入了活力,方便人们最快匹配到适合的服务提供人群。
这种通过提供陪伴服务来创造价值的经济形态,其兴起有深层的原因,与现代社会下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陪伴需求的改变有很大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情绪价值的满足,愿意为其付费;同时,独居人群的数量也越来越庞大,专业型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陪伴型服务也就变得更加必需,人们对于陪伴服务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多样化。
作为一种新兴的现象,也存在一些因为发展不成熟而产生的问题,比如平台监管不够严格、交易方式不够严谨等,陪伴经济仍需要探索出更专业细分、更高质量的成长模式,避免行业服务乱象等问题的频繁产生。
须与监管“结伴同行”
观海新闻
由于大多数陪伴服务是供需双方通过互联网自发沟通,服务项目、人员资质、付费模式等本应通过合同敲定的关键内容,多数时候都只进行了口头约定。这就导致双方很容易就服务质量发生纠纷,甚至存在趁机诈骗、敲诈的情况;再者,现行法律法规对“陪伴经济”这一新兴领域尚未形成全面而明确的规定,包括服务内容的边界、服务期间发生安全问题的责任界定等,如何避免陪伴服务被少数人异化为隐晦的“钱色交易”,构建起更加健康、更加规范的行业生态环境成为一大难题。
“陪伴经济”想要可持续发展,须与监管“结伴同行”。面对来自新领域、新行业的变化,既要审慎也要包容。与其畏首畏尾、否定打压,不如树立底线思维,留出发展空间,给“一路狂奔”的陪伴服务系上“安全绳”。一方面,政策监管要跟上新兴产业发展,相关部门应深入了解行业内容,尽早填补监管空白,制定合理的定价机制、规范的服务标准和严格的安全监管措施,为行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另一方面,社交媒体平台要及时履行监管义务,依据相关要求审核从业人员资历、审查服务交易行为,及时处罚和处理违规内容;同时,相关从业人员也应加强行业自律,提升自身素质,主动承担起保障消费者权益和安全的责任,经得起社会大众的检验。
“陪伴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去伪存真、大浪淘沙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挖掘、自我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及时的监管和引导很有必要。唯有真正把消费者放在心头,在监管上持续发力,才能让这份“陪伴”更加真诚、更加长情。
街采
受访者张女士
我在抖音上刷到过陪爬泰山的相关新闻,也了解现在一些机构推出了针对老年人的陪诊服务。我觉得“陪伴经济”确实满足了很多人的需求,比如医院里的一些新设备,老年人确实自己操作不了。像是陪爬泰山这样的陪伴服务,我觉得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鼓励。
受访者杜女士
我觉得可能现如今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中年人,工作、家庭各方面的压力都比较大,可能相对于一些经济支持,能够更希望得到一些情绪价值的提供,像一些陪玩或是其他的一些陪护方式,能够疏解工作中和生活方方面面的压力。这让我想到我之前在网上刷到过的“旅游搭子”。
受访者刘同学
陪伴消费的话,我可能会选择陪玩游戏吧。我觉得这是很正常的,并且“陪伴经济”应该会发展很迅速,因为现在大家都很忙,没有时间陪家人,或者自己也没有朋友,所以日常生活中找人陪一下,比如陪拍、陪玩、陪爬山,可以提供一种情绪价值,缓解一下生活和工作的压力。
受访者巩先生
我觉得“陪伴经济”促进了就业,因为现在陪伴行业里面的从业者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可以通过陪玩或者陪拍,去先获得一些收入,作为一个过渡性的工作,这个工作也能带来很多心理上的价值,我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很多人都愿意做。
神回复
网友@fcczzh:妈呀,陪爬真的是赚辛苦钱,非常佩服。
网友@钱来钱来:看看,互联网带来了多少新工种。
网友@小时求淡定:悠着点吧,膝盖都要磨没了。
网友@嘎之力:这就是明晃晃的创造需求,只要找到买账的客户,交易就达成了。
欣视界
“出售温柔”也要强势管控
“陪伴经济”的兴起既是时代需求的产物,也是商业文明对人类情感的一次重构——当陪诊师握着独居老人颤抖的手走进诊室,当“情绪价值顾问”通过屏幕安抚都市人的深夜焦虑……这种以“解决孤独”为核心的新型服务业态,正在模糊商品与情感、职业与关怀的边界。其背后折射的不仅是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更考验着社会对人性化服务的治理智慧。
“陪伴经济”的核心价值,在于填补当下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断层,比如传统家庭结构瓦解、邻里关系疏离,加上独居老人就医、青年群体社交恐惧等现实难题,“陪伴经济”就通过市场化服务提供了纾解路径。但硬币的另一面,是情感关系被标价可能引发的风险。比如部分平台以“虚拟恋人”“夸夸师”为噱头,将人类最本质的情感互动转化为流水线上的标准化产品,这是否会加剧人际信任危机、滋生情感欺诈?
当前,“陪伴经济”最大的风险是监管滞后性。社交平台上的陪玩、陪爬、地陪等服务,因缺乏服务标准与资格审查,往往游走在法律灰色地带。这要求监管必须超越传统行业的治理逻辑:建立职业准入机制,尤其是将专业性较强的陪诊、临终关怀等专业服务纳入职业技能认证体系。
“陪伴经济”的终极意义不在于制造多少商业价值,而在于如何守护人性化服务的初心。这需要用法规厘清服务边界,防止情感支持变质为灰色交易;用技术搭建安全网络,让温暖服务不必以让渡隐私权为代价。只有这样,或许才能让这份“出售温柔”的生意,既成为孤独时代的缓冲带,又不至沦为欲望与风险交织的暗礁。(济南日报·爱济南 记者:曹雅欣 摄像:卢宇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