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优势好发展

作为市级贫困村,董家村有贫困户14户、30人,从“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没有任何产业”到如今“集体收入近30万元、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董家村通过土地流转与扶贫解困“联姻”的方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项目,建设高温…

走上致富路架起文明桥

记者在寨子村的采访中深深感受到,党的富民政策和“第一书记”们的辛勤付出,不仅解决了寨子村脱贫致富的问题,更依托“美丽乡村”行动的不断推进,让以往落后的村容村貌,尤其是村民的精神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详细]

因地制宜兴产业脱贫致富有门路

曾经的李八家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连送货的车都不愿来,每次都得加钱。如今,村里道路干净整洁,大街小巷绿树成荫,可以说路边有景致、家家有笑声。…[详细]

产业兴旺托起脱贫致富希望

周家村第一书记杜红军陪同记者走访贫困户时,对每一户的情况都了如指掌,所有贫困户的资料信息都是他亲手整理的。有这样实干的领导,村民直竖大拇指。村庄摘掉贫困的帽子,老百姓都说感谢党的扶贫政策好,赶上了好时候。…[详细]

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引入黑驴养殖、光伏发电项目、发展小米种植品牌,在脱贫攻坚的这几年里,路相村在各级政府指导下,在一位位第一书记的帮扶传承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格局,扶贫形成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详细]

脸上在笑 心里踏实

今年是脱贫攻坚关键的一年,济南南部山区不少村子响应号召进行乡村振兴,村民把自己守了一辈子的土地“让”出来,流转给村集体…[详细]

扶贫先扶智

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从何而来?如何让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致富?政府“扶智”是重要环节,帮助有劳动能力者就业是重中之重。…[详细]

鼓足脱贫精气神

人穷不能志短,扶贫先要扶志,这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基础。随着近年来精准扶贫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基层党员干部实干精神的感召下,一些过去习惯了“等靠要”的贫困户积极参与产业扶贫,靠双手挣钱致富,主动申请摘帽。…[详细]

开展技术培训 助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脱贫是起点,不是终点,如何让村集体和村民持续稳定增收是关键。鹿宝泉村第一书记经过反复论证、调研,才决定发展枣树种植产业,并通过市场化招标,让全村“旱涝保收”。曲根圣也积极配合,不等不靠,把技术学精学通,努力成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最终脱贫过上好日子,是“造血式扶贫”“精准扶贫”政策落地生根的生动体现。…[详细]

不仅多干更要多思考

工作精细化,看似是工作更细,实则体现了帮扶工作人员的用心。尤其是因人施策、因户施策,不仅要了解贫困户情况,更要了解他们的想法。…[详细]

脱贫不是终点 要往乡村振兴大路上“奔”

今年3月,三岔村在市城管局帮扶下已全面超额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在采访中,我能够明显地感受到,道路“变身”带给村民的欢欣鼓舞,也能够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感受到奔小康的迫切之情。…[详细]

村子脱贫攻坚带头人很重要

在采访时,吴春利穿着运动鞋,冒着小雨,奔走在村中的脚步快而有力。虽然临近退休,但记者却感觉到他的干劲儿丝毫不比年轻人差。在扶贫工作期间,他采用“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他心系贫困户冷暖,因户施策,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确保医疗扶贫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村子脱贫攻坚,有个能让村民信服的带头人很重要,吴春利正是这样一个人,他始终保持工作热忱、肩扛责任,北井村脱贫致富才有了奔头。…[详细]

扶贫要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

现在,各地都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还向贫困村派驻了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这些“头雁”的领飞作用功不可没,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动性、创造性也被激发了出来。除此之外,还应感谢村民们有颗不安于现状、积极向上的心。…[详细]

在这里 重新认识“集中力量办大事”

羊肉串、涮羊肉没少吃过,但肉羊还真是头一回见,尤其是这么大规模的。在这里,我重新认识了“集中力量办大事”这句话…[详细]

“造血”式扶贫为脱贫攻坚谋出新路子

受许多因素限制,部分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发展资源缺乏。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让群众尽快脱贫是脱贫攻坚必须解决的问题。…[详细]

脱贫路上一个人都不能少

时隔3年,记者再次来到王元气村。一走进村庄便有一种久违的熟悉感,干净整洁的大马路,整洁的房屋依次排列,还有村民正在劳作。微风拂过,空气中混合着泥土和青草的芳香。…[详细]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