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与“六稳”举措推进高质量发展

2020-09-18 13:55:32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张振鹏

责任编辑:尹昂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编制“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2019年末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真总结了2019年经济工作,深入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全面部署了2020年经济工作。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把牢经济发展方向、找准发展着力点的关键在于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六稳”举措,推进高质量发展。

  一、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发展总纲与战略指导。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指明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驱动缔造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增强创新内生动力,加快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构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协调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从系统论出发优化经济治理方式,加强全局观念,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各种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完善区域政策和空间布局,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重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完善相关治理机制,抓好源头防控,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推进对外开放继续往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方向走,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稳定和扩大利用外资,扎实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共享是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要发挥政府作用保基本,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确保民生特别是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兜住基本生活底线,深化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领域市场化改革和对内对外开放,增强多层次多样化供给能力,更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新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和发展规律的系统总结,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全面、整体的观念,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让思想和行动同频共振、知行合一,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二、落实“六稳”举措,保障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刻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这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出发点。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我国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的特征更趋明显,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尽管如此,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并没有改变。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落实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六稳”举措,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全面做好“六稳”工作,为经济工作定下了总基调。稳就业,要稳定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稳金融,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更好缓解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稳外贸,推动对外贸易稳中提质,引导企业开拓多元化出口市场,降低关税总水平,发挥好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改革,加快多双边自贸协议谈判。稳外资,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和保护,继续缩减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健全“一带一路”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稳投资,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做好重点领域保障,支持基层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要同消费、投资、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合力,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稳预期,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框架,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积极进取,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持续用力,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完善和强化“六稳”举措,健全财政、货币、就业等政策协同和传导落实机制,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六稳”举措的落脚点是稳增长。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提升制造业水平,发展新兴产业,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化民生导向,推动消费稳定增长,切实增加有效投资,释放国内市场需求潜力。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三、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量的积累达到一定阶段,质的提升必然成为核心要务。我国经济发展同样遵循这一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六稳”举措,推进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方针,以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为两个轮子,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一方面,要狠抓农业生产保障供给,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另一方面,要支持战略性产业发展,支持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改投入,推进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此外,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更多依靠市场机制和现代科技创新推动服务业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从民生保障来看,一方面,要重视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加快建设养老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体育健身产业市场化发展;另一方面,要着眼国家长远发展,加强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通信网络建设,加快自然灾害防治重大工程实施,加强市政管网、城市停车场、冷链物流等建设,加快农村公路、信息、水利等设施建设。从制度环境支持来看,一方面,改善营商环境,提升企业在产业链当中的位置,增强微观主体活力,通过市场竞争推动企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完善支持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趋向成熟和定型。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不仅要在经济指标上实现“两个翻一番”,更重要的是坚持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使发展成果体现在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升上,确保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到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作者系济南大学商学院教授、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智库专家兼秘书长)

作者:张振鹏

责任编辑:尹昂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