铆足干劲摘贫帽提升百姓幸福感 济南市市中区小康路上足音铿锵

2020-10-15 14:04:51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责任编辑:杨甜梦子
铆足干劲摘贫帽提升百姓幸福感 济南市市中区小康路上足音铿锵
铆足干劲摘贫帽提升百姓幸福感 济南市市中区小康路上足音铿锵

党家街道扶贫大棚市中区举办村党组织书记、驻村干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专题班。

铆足干劲摘贫帽提升百姓幸福感 济南市市中区小康路上足音铿锵

  十六里河街道打造以石崮生态园为中心,覆盖周边石匣、宅科等6个村的“南山·水乡”1+6乡村振兴党建联合体。

  伴随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嘹亮号角,今年以来,市中区始终把脱贫工作放到“品质市中”建设大局中谋划部署、强力推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积极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地,在发展主导产业、加速政策衔接、补齐脱贫短板、完善脱贫机制上下功夫。在此基础上,深入了解贫困户致贫原因,对症“开药方”,全力以赴推进困难群体脱贫增收,保障脱贫路上坚决不让一人掉队。

  ○争取双胜利○战“疫”战“贫”两手抓

  2016年底,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9个市级贫困村全部摘帽;

  2019年,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收入达到1.18万元,远超过市定贫困线标准的4277元;

  截至9月底,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428户791人,其中脱贫继续享受政策368户653人,脱贫不再享受政策60户138人,未发现脱贫人口返贫和新入贫现象;

  9个市级贫困村2019年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5万元以上,其中8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在5万元至10万元之间,郑家窝坡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万元……

  成绩浸透汗水,坚韧铸就不凡。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市中区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夯实组织基础,成立由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区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区委组织部等35个区直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相关街道成立由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确保扶贫工作领导有力、推进有序。不断创新“抓党建促脱贫”的方式方法,推动基层党组织发挥脱贫攻坚战斗堡垒作用,对村党支部书记履职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对9个贫困村和有贫困户的村“两委”班子运行情况、村党支部书记履职情况进行逐村摸底研判,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有效地促进村“两委”班子队伍带贫减贫能力的提升。

  “绝不让一个人掉队!”这是市中人民实现全面小康的坚定目标。为尽早达成这一目标,市中区充分发动各方资源,持续推动市中区委统战部、区工商联、团区委、区妇联等区直部门深入开展“同心扶贫攻坚行动”“千企帮千村”“希望小屋”“出彩人家”等活动,全区广大扶贫干部闻令而动、迎难而上,第一时间奔赴一线。为解决疫情带来的农产品“滞销卖难”问题,市中区抢抓直播经济风口,依托全市首家区县级直播基地——市中新媒体产业融合发展直播基地,开展“我为乡村振兴下单”“一把手带路,这里‘最市中’”等主题活动,带动乡村产业、变现乡村价值、增加农民收入。

  ○锚定高质量○巩固成果提成色

  步入党家街道土屋村辖区,一座座整齐划一的蔬菜大棚蔚为壮观。走进扶贫大棚,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呈现在眼前,草莓、甜瓜、黄瓜、西红柿等蔬菜鲜嫩碧绿,长势喜人。该处10个大棚是党家街道在2018年承接的市中区非贫困村产业扶贫项目。2019年,党家街道又承接了伊荣面粉厂资产收益扶贫项目。这些项目成为帮助街道贫困户“摘帽”的“香饽饽”。近年来,党家街道采用“街道办事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三位一体的建设模式,推动农业产业扶贫项目的良好运营。同时,每年的扶贫项目也将按照投资资金的相关比例,上交受益金,最终实现党家街道已建档立卡的91户贫困户全部受益。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市中区各街道将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因地制宜、找准“良方”,激活贫困群众的“自我造血”能力。

  陡沟街道积极发展生态采摘等特色农业,突出特色、绿色、生态优势,促进农业生产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依托刘长山路延长线、党杨路的区位优势,街道对刘长山路延长线周边土地进行整体规划,积极争取改变土地性质,大力发展沿线经济,将现有企业做活做实,实现企业规模化发展,以项目带动、企业拉动以商招商,真正实现产业兴旺,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提供持续有力保障。同时,街道积极发展多肉花卉产业,辖区内山东山盛花卉有限公司不到两年的时间名列全国三甲。公司拥有现代化温控大棚5万平方米,现代化温室20座,科技研发人员10人,600余种多肉植物远销全国各大城市,连续举办国际多肉植物展销会。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兴隆街道引进济南东森沃泰现代农业综合体项目,建立种植采摘、马术体验、特色民宿、休闲娱乐四大功能园区,打造集“自然、生产、休闲、康乐、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项目共流转村庄土地510余亩,完成投资2000余万元,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1万元,创造就业岗位60余个,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此外,随着豆制品加工、菊花种植、黑山羊养殖等农业品牌逐渐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兴隆街道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乡村聚集,开拓农民增收新空间、新渠道。

  十六里河街道打造以石崮生态园为中心,覆盖周边石匣、宅科等6个村的“南山·水乡”1+6乡村振兴党建联合体,依托生态环境优美的玉符河,全面提升村民发展意识,转变乡村产业结构,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在“大党建”引领下,线上6个村发展力量拧成一股绳,邀请专业规划团队编制《“南山·水乡”旅游开发规划》,以“农业+旅游”的理念推进农、文、旅融合,合理有序构建“农业生产种植观赏区+核心景观吸引区+旅游休闲聚集区+生态田园社区”等生产、生态、生活空间,推动整个区域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打造以现代休闲农业为基础、以特色旅游体验为带动、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引领“三位一体”的乡村振兴综合体。

  ○帮扶跨千里○携手共筑小康路

  市中区稳步推进和临沂市费县以及与商河县的扶贫协作工作高效落实落地。自开展扶贫协作以来,市中区共向临沂费县、商河县提供区级扶持资金5700余万元,市中13个区直部门、5个街道、5个行政村、8家企业分别与临沂市费县相关镇(街)、村和单位进行多次扶贫协作对接,先后在梁邱镇郝家村、费城街道等地实施了4个产业项目,受益贫困人口530余人。市中区5个街道、22个居委会分别与商河县孙集镇车庙村等25个贫困村结对帮扶,先后实施光伏电站、食用菌生产基地、恒温库建设等6个扶贫项目,受益贫困人口1780余人。

  在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大格局下,越来越多的帮扶力量跨越上千公里,从市中汇聚到了龙山县。

  2017年,市中区对口帮扶湖南省湘西州龙山县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3年多来,市中区始终坚持“龙山所需、市中所能”的原则,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亿余元,在产业支持、人才支援、企业引进、劳务协作等方面精准施策,让资源不断向龙山汇聚,力量不断往龙山倾斜。2019年,两地党政主要负责人互访4次,市中区人员到龙山调研对接达214人次,召开8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双方互派挂职干部13名、专技人才144名。

  从基础设施到民生项目,再到产业扶贫,市中区的对口扶贫越来越多元、越来越有针对性。2019年,市中区重点聚焦特色高效农业、扶贫车间、易地搬迁后续产业帮扶等方面,加大农业产业、文化旅游、企业引进等多方面合作,投入帮扶资金4852万元,精准对接实施扶贫协作项目11个,完成百合、中药材等特色产品对口销售额2327.23万元,带动贫困人口22602人,为助推龙山县顺利脱贫摘帽发挥重要作用。

  扶贫必扶智,教育当先行。教育扶贫是最直接的精准扶贫。基于此,市中区教体局派出6名音乐教师组成“姊妹花”艺术支教小分队,成员分别是市中区少年宫主任、音乐教研员隋岩,六十八中教师赵璇,育贤小学教师曹维英,南上山街小学教师逯娟,胜利大街小学教师张雪莹,实验初中教师翟羽佳。其中,赵璇已经55岁,而年龄最小的翟羽佳则是出生于1995年的“90后”。龙山县艺术教学缺乏、艺术教学理念滞后、艺术基础设施紧缺,派遣更多优秀教师以文化人,才能有效消除贫困的代际传递。除了走进大山里的学校为孩子们送上音乐盛宴,老师们还为当地音乐教师准备了课程“大餐”——音乐示范课和讲座,当地老师们得到消息后提前一天从各个乡镇连夜赶来参加活动,最新的教育理念、最好的音乐课堂效果和课堂示范让当地老师在结束两天的学习后欣喜异常,他们纷纷要求加微信,结对子帮扶。

  “当地老师们诙谐地说:‘我们就赖上你们了,做我们的师长,带着我们成长,让山村的孩子得到一样的艺术教育。以前,我们不知道方向,现在好了,解决问题的人来了,可把你们盼来了。’”隋岩告诉记者,当地老师们的话语非常朴实,这也让她们不得不把“压箱底”的看家本领都拿了出来,“因为有种叫使命感的东西让我们觉得只有做得更好,才能对得起他们的信任。”○打赢收官战○聚焦难点破难题

  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一系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务实创新之举,让市中区脱贫攻坚工作稳步推进。

  扎实推进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资助政策,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目前,市中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共74人,无失学辍学现象。2016年以来,共发放教育资助补助金37.96万元,累计资助市中区籍学前教育阶段14人。精准实施“雨露计划”,共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44人次,发放补助金11.55万元。

  深入落实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障政策。建立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确保各项健康扶贫政策全部落实。目前,市中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七重保障”全覆盖,“一站式”即时结算、“先诊治、后付费”、慢性病签约服务以及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采取免费救治、建立签约医生随访制度等已全部落实。

  动态保障贫困人口基本住房安全。聚焦贫困人口住房安全,积极实施贫困人口危房改造提升工程,建立完善“村、街道、区”三级危房改造信息公示制度,及时落实各级补助资金,健全完善贫困户危房改造动态监测机制,确保及时清零。对于居住在C级和D级危房的贫困户等重点对象,通过进行危房改造提升或其他有效途径等多种措施保障贫困人口不住危房;对贫困户房屋不属于安全隐患的墙缝开裂、瓦碎漏雨、墙面污浊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整治,全力为贫困群众创造良好的住房环境。每年拨付应急修缮备用资金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对贫困户房屋漏雨、墙裂等方面进行加固修缮,努力保障贫困群众居住环境卫生整洁、生活基础设施完善、基本生活用品齐全,积极引导老弱病残等失能人员特困群体养成干净卫生、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精神面貌。

  多措并举确保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实施贫困村饮水安全两年攻坚行动,加快推进贫困村、贫困户的饮水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贫困村饮水水质标准,保障贫困人口喝上放心水。投资1396万元的一期工程已完成兴隆街道办事处9个市定贫困村3179户、8353人的饮水设施建设,9个贫困村已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基本实现了贫困人口户户通自来水。投资1295万元的二期工程,对十六里河、党家、陡沟3个街道办事处13个非贫困村9449户、28500人的饮水设施完成改造提升。 (文/图本报记者刘阳通讯员李猛)

责任编辑:杨甜梦子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