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量”调研组围坐在一起进行现场商量。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养老,既是家事,也是国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7月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1个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在发展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推动机构深入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如何科学统筹医疗卫生、养老服务及社会各方面资源,加快建立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近期,市政协以“提升医养结合水平,健全养老服务体系”为主题,组织部分政协委员、专家、群众代表和市直部门有关负责人开展“商量”。其间,“商量”调研组深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机构等地,进行体验式调研和现场商量,凝聚共识、建言献策,为提升医养结合水平,健全我市养老服务体系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
做好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
连日来,“商量”调研组先后来到历下区解放路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槐荫区昆仑街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地,详细了解街道、社区如何助力老年人居家养老、适老化改造,如何便利老年人居家生活等方面工作,并多次展开现场商量。其间,不少网友通过“码上商量”平台参与此话题,发表观点和想法。
“通过近期调研,我深刻感受到老百姓对居家社区养老的巨大需求。”市政协常委、济南业神商场设施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孙武虎说,《济南“七人普”公报》显示,济南60岁以上人口为183.71万人,占比19.96%,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口比例将上升到25%。而目前济南建成的养老机构有3000多家,护理从业人员7000多人。“老年群体的快速扩大与养老服务机构的供给之间还有不小差距。”孙武虎表示。
在调研中,省政协委员、齐鲁医院中医科主任刘德山发现,老年人对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非常喜欢。该模式提供的是医疗和养老双重支持,这种支持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养老很有帮助,让其既能在家享受医疗服务,又能在家门口养老。
据了解,自2018年开始,济南市新建社区规划中要求必须配备建设养老、卫生服务站。而对于已经建设完成的小区,尤其是老旧小区升级改造,是否有资金或政策支持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呢?
对此,济南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孔彬表示,补齐老旧小区养老服务设施欠账,是民政部门的工作重点。结合市委、市政府推动老旧小区设施的改造提升,市民政局推动各区县政府采取租赁购置等方式,改造闲置场所,配置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在政策支持上,对于机构类养老,我市按照每张床位60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对于社区养老,我市按照每平方米500元的补助标准支持其升级改造养老服务设施。
“去年我们通过对济南800余名老年人和市场情况做调查发现,老人反映较多的问题是,家中缺乏紧急报警设备,居住环境缺少扶手、光线较暗,居室卫生间使用不便等。”山东右典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齐俊涛表示,调查中还约有13%的老年人表示曾摔倒过。
“防跌倒意识教育非常重要。很多老人一旦跌倒,很容易骨折,且难愈合。如果长期卧床,便会出现压疮、下肢静脉血栓等问题。”山东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副院长、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南院区(济南善德养老院)副院长周庆博认为,在适老化改造的同时,硬件建设一定要配上“软”培训,提升老人防摔倒意识。
孔彬表示,自2020年开始,我市按照“量力而行”原则,首先选取部分失能低保家庭老年人,开展了家庭适老化改造工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市将不断扩大对家庭适老化改造的支持面,让更多老年人享受到这项政策带来的实惠。
在调研过程中,“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护理服务”等创新方式引起了调研组的关注。山东省医养健康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徐洪玉表示,之所以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主要是因为医疗资源紧缺,居家社区养老并没有足够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上门服务。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发展,尤其是医保支付系统开通了上门服务的医保项目,解决了很多“医和养”融合问题。
“原来我们看病需要用社会保障卡,现在大多使用医保电子凭证。互联网医院和医保电子凭证关联,可以直接用医保结算。”济南市医疗保障局待遇保障处处长王波表示,这项举措不仅方便了群众,让老百姓少跑腿,同时也降低了医疗机构拥挤度。
如果“互联网+医疗健康”是社区医疗资源的有效补充,那么社区基础的医疗卫生条件则需进一步夯实。
孙武虎认为,夯实社区基础医疗卫生条件,一方面要加大投入,确保医疗设备足够多、医疗环境足够好;另一方面要加强人才培养,制定系统政策,确保有专业、愿意干、留得住。
“大医院和卫生机构形成医共体或医联体,同时大医院专家可定期巡诊、坐诊,更好为医养结合的机构提供优质医疗资源。”刘德山表示,医生资源要逐渐下沉到基层。
对于大家的关注,济南市卫生健康委医养健康处负责人左占峰回应道,我市首先按照“15分钟健康服务圈”要求,把基层卫生服务设施配齐,其次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同时,我市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一体建设、签约合作,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水平。此外,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注入中医元素,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街镇卫生院均已实现国医堂全覆盖。
推动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
“失能、失智和半失能老人占了80%,有活力的老人很少。”“入住的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有多少能享受到长护险?”“专护老人有18位,院护老人有42位。”……除了关注居家社区养老,近期,“商量”调研组还先后来到济南鲁商福瑞达护理院、振兴街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等养老机构开展体验式调研,并围绕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更专业更优质的养老服务开展现场商量。
“建议公开全市公益养老机构入住条件、床位数、收费标准,便于市民群众选择入住。应该有针对性设立高端、轻奢、普通养老机构,满足不同老年人消费群体……”同时,很多网友也通过“码上商量”平台,就养老机构如何开展医养结合话题,纷纷留言。
“根据全国统计数据,失能、半失能人群占老年群体的8%到12%。按照这个比例测算,我市老年群体中失能半失能数量应在14万以上。”孔彬表示,目前失能半失能老年群体选择到机构养老的比例只占5%左右。
在周庆博看来,医疗机构办养老有其优势,但因存在一些政策方面问题,限定了很多医疗机构参与到养老机构来。“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就牵制住医疗机构办养老,因为进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群大部分急重病缠身。他们往往住院时间长、花费大,而按照DRG付费来说,住得越久花费越大,将来赔付越高。”周庆博说,这是医疗机构是否愿意办养老的政策瓶颈问题。
“很多选择居家养老的老人也有家护需求,虽然我们有护理站、有医疗机构,但是拿不到相关牌照。”齐俊涛表示,在目前形势下,仅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力量很难把服务延伸到老人家门口。他建议,要通过签约、政策推进等,切实把医疗机构的资源推进到养老机构。
对此,左占峰表示,无论是机构养老还是社区养老都要规范化、连锁化的发展。同时,长护险从职工延伸到全体居民之后,补充了原来单纯医疗床位和养老床位之间的衔接。相信只要综合运用好医保、长护险和养老三方面政策,一定会实现养老床位、长护床位、医疗床位的衔接。民政、卫健和医保3个部门会积极对接,尽快推进大家的诉求。
王波表示,目前我市对养老机构及护理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开通绿色通道,随时受理有关业务,及时将其纳入长护险定点范围。同时,我市积极开展医养结合模式,推动无医疗资质的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残疾人服务中心和医疗机构形成联合体,提供申请长护险定点。
“调研过程中,很多基层养老机构提到,面临着专业人才引进难、留不住的问题。”孙武虎认为,应该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该职业社会地位和认可度。
“应该考虑如何提高他们的薪酬,为其提供更好的职业规划。”周庆博认为,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工作量较大,如何用好这部分人群,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优化服务衔接完善政策支持
“商量”调研组在前期现场商量中了解到,不管是居家社区养老的医养结合,还是机构养老的医养结合,都存在民政、卫健、医保三部门信息、政策、资金等融合度不高的问题。医疗、养老资源共享,医养结合才能更好、更有效,那如何做到工作机制的融合?
徐洪玉建议,各部门首先应共享信息,衔接政策。其次要建立机制,定期研究、形成合力。此外,她认为,要整合管理服务平台,把医疗护理、养老甚至家政服务的资源都汇集到这个平台上,实现一键呼叫,解决老年人所有的问题。
“各部门应该形成定期商量长效机制,几个主要部门有关负责人坐在一起商量研究推进工作。”周庆博认为,形成商量长效机制有利于推动问题加快解决。
“通过互联网技术为老年人全方位服务,是‘养’的很重要一部分。”孙武虎建议,智慧养老体系的建设,一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未来,智慧数字城市发展的未来,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刘德山认为,医养结合能否高质量发展,首先得从医保上去解决问题,进一步做好长护险推广普及工作。其次继续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为老年人幸福晚年生活作补充。
对此,王波表示,截至目前,我市有200多家长期护理保险机构,下一步根据国家试点要求和济南市实际情况,将继续沟通协调出台一些更利于机构发展、更利于参保人的政策,切实保障参保人利益。
“政府出台了很多有关医养结合或养老的利好政策,但很多老年人甚至其子女不知道。”徐洪玉建议,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使其广为人知。同时,她希望,能够围绕医养结合持续商量,为更好发展全市养老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通过我市发布的《济南市“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以及《关于推进健康济南行动的实施意见》不难发现,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加快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和水平,才能更好地满足全市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需求。做好老年人健康养老文章,进一步打造全省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市,还需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本报记者 王希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