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曲大家 名重天下——张养浩纪念馆解说词选登

2024-05-23 08:57:24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张柯

责任编辑:田艳敏

 散曲大家 名重天下——张养浩纪念馆解说词选登

 张养浩纪念馆效果图

  编者按 今年是张养浩诞辰754周年,济南百姓翘首期盼的张养浩纪念馆,将于近期在张养浩故乡泉城济南开馆,这是济南市文化建设上的一件大事。济南市文联原主席、济南市作协原主席张柯担任了张养浩纪念馆前言、结语和解说词文学部分《散曲大家》的写作。在此,我们发表解说词的文学部分以飨读者。作者曾任济南日报社副总编辑,研究张养浩有年,是位媒体人出身的作家。本文从文学史、文学欣赏以及张养浩对济南影响等多个维度,对张养浩的文学贡献作出了评价。

  中国文学发展到元代,叙事性文学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元代文学的标志是元曲,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是戏曲,属于叙事文学,代表了元代文学最高成就;散曲是不同于传统诗词的新的诗歌形式,属于抒情文学,当时被称为“乐府”或“今乐府”。直到明代,这种在民间俗谣俚曲基础上产生出来的诗歌形式才被称作散曲。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两种形式,元代散曲艺术成就超越了传统诗词,代表了当时诗歌的最高成就。张养浩文学贡献突出表现在散曲创作上,其次是诗赋和散文。在作者晚年手订的《归田类稿》中,收录诗、赋、散文和散曲900余首(篇),现存590多首(篇)。

  著名历史学家陈垣说过:元代“儒学文学,均盛极一时”。张养浩诞生地济南,文脉悠长,名士辈出,自古是一座诗城,南宋词坛走出济南“二安”(易安李清照、幼安辛弃疾),元代杂剧作家武汉臣、散曲家杜仁杰、词人刘敏中也出生在济南。张养浩成为文学大家,与他的仕宦经历也颇有关系。元代出现了大都、河北、山东和山西4个杂剧作家群,济南人武汉臣、岳伯川都在山东作家群中。

  山东作家群中又以东平作家居多,代表人物是有“小汉卿”之称的高文秀,出身东平府学。当时的东平儒学兴盛,一代文宗元好问以及杜仁杰、胡祇遹、王磐、杨奂、商挺等一时之人物都曾在东平府学任过教。史载:“东平庙学……教养诸生,后多显者。”(《元史》卷一四八)据统计,东平府学培养出包括“东平四杰”(阎复、徐琰、李谦、孟祺)在内的一批杰出人才,东平府学生员遍布朝中,有籍可查的人物中,翰林院22人、国子监14人、秘书监23人。正所谓“今内外要职之人才,半出于东平府学之生徒”。

  因此,在东平出任学官,道德文章必须深孚众望,张养浩自是不二人选。学正有儒学学正、医学学正、书院学正。张养浩担任的是儒学学正,这是张养浩结交天下名士的开始。其后,他在朝中结识了文坛盟主姚燧,并向姚燧学习古文,后来成为姚门弟子中的“魁杰”。

  张养浩散曲创作的样貌,主要体现在悲壮豪旷与婉丽多姿上。

  悲壮苍凉 气象豪旷

  张养浩赴陕赈灾,行至陕西潼关,沿途目光所及,一边是山川形胜,一边是饿殍遍野。作者触景生悲,怀古伤今,创作出传诵千古的散曲名作《山坡羊·潼关怀古》:

  〔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短短八个字,立警策之语,发金石之声,一句惊世呐喊,揭破了封建王朝不论是兴亡盛衰,还是改朝换代,百姓命运总是悲苦的历史真谛。作品振聋发聩,气势恢宏,成为元代散曲的代表性作品。

  从此,曲牌〔山坡羊〕如同曲牌〔天净沙〕一样,曲牌与名作连成一体,提起〔天净沙〕,人们会想起马致远的《秋思》;提起〔山坡羊〕,人们会想起张养浩的《潼关怀古》。

  命驾路上,除了《潼关怀古》,张养浩还创作了《骊山怀古》(两首)、《渑池怀古》(两首)、《北邙山怀古》《洛阳怀古》《未央怀古》《咸阳怀古》共九首怀古小令。

  〔中吕〕山坡羊·骊山怀古(其一)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了土;输,都变了土。

  〔中吕〕山坡羊·骊山怀古(其二)

  骊山屏翠,汤泉鼎沸,说琼楼玉宇今俱废。汉唐碑,半为灰,荆榛长满繁华地。尧舜土阶君莫鄙。生,人赞美;亡,人赞美。

  《骊山怀古》堪称《潼关怀古》的姊妹篇。《潼关怀古》是从百姓的角度总结历史,《骊山怀古》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回看历史。无论统治者的宫殿修造得何等宏伟辉煌,无论他们在宫廷斗争或对外征伐中输与赢,结局是“都变了土”,这是历史,也是对统治者的诅咒。不过,假如作者的认识止于“都变了土”的层面,无疑落入四大皆空、人生无常的俗套,这就不是张养浩了。只有一针见血地揭示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历史规律,道出历史深层的沉痛,张养浩才是张养浩。

  《骊山怀古》(其二)采用对比手法写出统治者的不同结局:你看,琼楼玉宇俱废,汉唐碑也已“半为灰”,而圣贤尧舜的“土阶”却不容小觑,尧舜开辟出尧天舜日的美好光景,不论生前还是死后,都享有人们的赞美。

  〔中吕〕山坡羊·渑池怀古(其一)

  秦如狼虎,赵如豚鼠,秦强赵弱非虚语。笑相如,大粗疏,欲凭血气为伊吕。万一座间诛戮汝,君也,谁做主?民也,谁做主?

  〔中吕〕山坡羊·渑池怀古(其二)

  秦王强暴,赵王懦弱,相如何以为怀抱?不量度,剩粗豪,酒席间便欲伐无道。倘若祖龙心内恼,君,干送了;民,干送了。

  〔中吕〕山坡羊·北邙山怀古

  悲风成阵,荒烟埋恨,碑铭残缺应难认。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把风云庆会消磨尽,都做北邙山下尘。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

  〔中吕〕山坡羊·洛阳怀古

  天津桥上,凭栏遥望,舂陵王气都凋丧。树苍苍,水茫茫,云台不见中兴将。千古转头归灭亡。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

  〔中吕〕山坡羊·未央怀古

  三杰当日,俱曾此地,殷勤纳谏论兴废。见遗基,怎不伤悲?山河犹带英雄气,试上最高处闲坐地。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里。

  〔中吕〕山坡羊·咸阳怀古

  城池俱坏,英雄安在?云龙几度相交代?想兴衰,若为怀,唐家才起隋家败。世态有如云变改。疾,也是天地差;迟,也是天地差。

  张养浩的怀古组曲,鉴史明今,感情沉郁,气象豪旷,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散曲研究专家隋树森先生认为:张养浩的散曲“悲天悯人,苍凉悲壮”“情由外感,乐自中出,言真理到,和而不流,诚为治世安乐之音”。

  心系苍生 忧民所忧

  关心民瘼,心系苍生,乐民所乐,忧民所忧,是张养浩文学创作的基调。早在担任堂邑(今聊城西)县尹时,他已经开始关注天气对农桑的影响了。据现存作品统计,张养浩作品题目中带“雨”字的有14首(篇)之多,包括“祈雨”“喜雨”“催雨”“谢雨”等等。

  这天,张养浩带领部属下乡巡查。适逢大雨过后,田野泥泞,车马难行,可是举目四望,江天晚晴,云雾缥缈,近处野花盛开,远处莺歌传来,好一幅雨后郊野图。今年收成会是什么样呢?

  张养浩心情大悦,回到县衙赋诗一首:

  雨后行县命驾行农事,江天欣晚晴。泥途迟马足,风树远莺声。川回水云活,花浓田野明。长官非酷吏,耆老不须惊。

  愿景的美好改变不了现实的残酷,张养浩出任堂邑县尹第二年,连续几月滴雨未下。他挥笔写下《堂邑祈雨文》,祈求上天落雨,早日解除堂邑旱情,并率领县衙上下与全县百姓一道求雨。也许是真的感动了上天,祈雨第二日,一场透雨飘然落下。全县父老将天降甘露归功于县尹大人,张养浩再写《谢雨文》,感谢神灵的同时,表示个人不能贪功。

  这是张养浩为官后第一次为民祈雨。

  作为传统的农耕国家,历代朝廷都制定有抗灾救荒的政策,“荒政”一词由此而来。“荒政”包括报灾、勘灾、赈灾等方面。根据陕西行省统计,天历二年(1329年),陕西诸路饥民人数达一百二十三万,流民数十万。张养浩赈灾途经洛阳新安、硖石一带时,但见赤地千里,饥民载途,饿殍遍野。作者哀痛满怀,夜不能寐,将所见所闻所感写在琴曲《哀流民操》中。

  哀流民操哀哉流民!为鬼非鬼,为人非人。哀哉流民!男子无缊袍,妇女无完裙。哀哉流民!剥树食其皮,掘草食其根。哀哉流民!昼行绝烟火,夜宿依星辰。哀哉流民!父不子厥子,子不亲厥亲。哀哉流民!言辞不忍听,号泣不忍闻。哀哉流民!朝不敢保夕,暮不敢保晨。哀哉流民!欲回不能复,欲前不能奔。哀哉流民!死者已满路,生者与鬼邻。哀哉流民!一女易斗粟,一儿钱数文。哀哉流民!甚至不得将,割爱委路尘。哀哉流民!何时天雨粟,使汝俱生存。哀哉流民!

  《哀流民操》与其说是琴曲一首,不如说是纪实文学一篇。愤怒出诗人,哀痛也会出诗人。作者将600多年前发生在关中的人间惨剧,如分镜头般一帧一帧地展示出来。“哀哉流民”,可视为琴曲的主旋律,经过十二次重复咏唱,长歌当哭,强化了作品的沉痛色彩。最后,作者发出何时天降粟雨,救流民于水火的悲鸣,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张养浩第二次、第三次祈雨发生在这一年的陕西,这两次祈雨相隔几天时间。4个月过后,张养浩最后的人生剪影定格在关中大地上。

  天历二年(1329年)三月二十九日,张养浩进入华阴县后,当晚入住华山神庙,连夜写下《西华岳庙祈雨文》,见上天没有反应,于是再写《西华岳庙催雨文》,恳请华岳神保佑,降下甘霖。据元代政治家、文学家张起岩《文忠张公神道碑》记载,张养浩“过华岳祠,作文祷雨,自读其文,至民饥而死等语,涕泗被面,从者观后皆为沾襟。时久不雨,忽阴晦变,赤色下射,民尽骇。夜乃大雨,雨二日……”

  真实情况是,张养浩四月一日走到华州境内时,滂沱大雨终于落下,连夜不止。张养浩欣喜欲狂,乘兴写下《得胜令·四月一日喜雨》。

  〔双调〕得胜令·四月一日喜雨

  万象欲焦枯,一雨足沾濡。天地回生意,风云起壮图。农夫,舞破蓑衣绿;和余,欢喜的无是处。

  看着大地生机重现,农夫们手舞足蹈,作者也喜不自禁。

  〔南吕〕一枝花·咏喜雨

  用尽我为国为民心,祈下些值玉值金雨,数年空盼望,一旦遂沾濡,唤省焦枯,喜万象春如故,恨流民尚在途,留不住都弃业抛家,当不的也离乡背土。

  〔梁州〕恨不得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禄。眼觑着灾伤教我没是处,只落得雪满头颅。

  〔尾声〕青天多谢相扶助,赤子从今罢叹吁。只愿得三日霖霪不停住,便下当街上似五湖,都渰了九衢,犹自洗不尽从前受过的苦。

  小令《四月一日喜雨》写的是欢喜之情,套数《一枝花·咏喜雨》写的是喜雨过后的忧思。旱灾汹汹,庄稼绝收,播种需要时间,收获更待时日。况且,大灾之后必有大疫,那些“弃业抛家、离乡背土”的流民们,岂会因一场喜雨改变现状呢?万般无奈之中,作者只好幻想野草变成菽粟,澄河沙变作金珠。只有“千门万户家豪富”了,自己才不枉为官一场。

  儒家倡导“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张养浩为官时的所作所为,处处体现出民本思想。

  状写历下 情牵云庄

  张养浩游历家乡名泉、名山、名亭、名楼,有些不太知名的小山,如标山、紫金山(金牛山),一经被作者收入笔下,也变得有了仙气。在同标题作品中,作者两写《趵突泉》,三写《大明湖泛舟》。此外,写历下亭的诗作有两首,写大明湖汇波楼(旧称会波楼)的诗文有四首(篇),包括《登会波楼》(五古)、《登会波楼》(七律)、《同乡友宴会波楼》(七律)和散文《重修会波楼记》,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化作美篇佳构留在历史上。

  趵突泉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是驰名中外的天下名泉,被蒲松龄赞为“海内之名泉第一,齐门之胜地无双”。自古以来,趵突泉畔人流如织,文人文思泉涌,骚客灵感飞动,诗词歌赋写不尽,名篇佳作传后世。郦道元描写趵突泉“泉源上奋,水涌若轮”,曾巩说“最怜沙际涌如轮”,元好问夸“且向波间看玉塔”,赵孟頫赞:“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张养浩写下过两首《趵突泉》,一为五言古诗,二为七言律诗,其艺术品质不输前人。

  趵突泉绕栏惊视重徘徊,流水缘何自作堆。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常吼半空雷。深通沧海愁波尽,怒撼秋涛恐岸摧。每过尘怀为潇洒,斜阳欲没未能回。

  这首七律的颔联“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长吼半空雷”是诗眼。作者用14个字网尽了泉水喷涌的高度、姿态、颜色、时间和声音,诗句凝练,形象生动,对仗工稳。700多年后的今天,在趵突泉畔的泺源堂和观澜亭上,分别挂有两副对联,一是赵孟頫的“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二即张养浩的“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常吼半空雷”。再来看大明湖。

  大明湖是一泓由泉群汇流而成的天然湖泊。《历城县志》载:当年“湖光浩渺,山色遥连,冬泛冰天,夏挹荷浪,秋容芦雪,春色杨烟,鼓枻其中,如游香国”。古往今来,名士骚客驻足湖畔,赞叹之中留下诗赋千余篇。

  〔中吕〕普天乐·大明湖泛舟

  画船开,红尘外。人从天上,载得春来。烟水闲,乾坤大。四面云山无遮碍,影摇动城郭楼台。杯斟的金波滟滟,诗吟的青霄惨惨,人惊的白鸟喈喈。

  作者泛舟湖上,仿佛身处天外;放眼四看,烟波浩渺,云山无碍,一泓碧水摇动着城郭楼台。远离红尘的所在,正是饮酒赋诗的时候,杯中的美酒泛着金波,吟诗声惊飞了白鸟,清霄为之失色。这首小令想象奇特,修辞夸张却又夸而不张。

  登会波楼何处登临思不穷?城楼高倚半天风。鸟飞云锦千层外,人在丹青万幅中。景物相夸春互野,古今皆梦水连空。浓妆淡抹坡仙句,独许西湖恐未公。

  汇波楼是历下名楼,居于大明湖最高处,楼下的北水门是曾巩担任齐州知州时,为防水患修建的水利设施。登楼眺望,远山如黛,鸟飞彩云外,“人在丹青万幅中”。苏东坡赞西湖“淡妆浓抹总相宜”,张养浩认为如此“仙句”独许给西湖享有,不见得公平。他在《登华不注》诗中写道:“苍烟万顷插孤岑,未许君山冠古今”,谁说洞庭湖边的君山冠绝古今?华不注山孤峰独起,宛如利剑剚云,山势山容恐怕不输君山吧?

  游华不注苍烟万顷插孤岑,未许君山冠古今。翠刃剚云天倚剑,白头归第日挥金。攀援直欲穷危顶,歌舞休教阻盛心。星月满湖归路晚,不妨吟棹碎清阴。

  登历下亭僮年尝记此游遨,邂逅重来感二毛。翠绕轩窗山陆续,玉萦城郭水周遭。风烟谁道江南好,人物都传海右高。怪底登临诗兴浅,鹊华曾见谪仙豪。

  登泰山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

  张养浩以怀古散曲称誉文学史,这就容易给人一种错觉,以为他的散曲、诗赋和散文可能皆为“怒目金刚”式的样貌,事实并非如此。清代文艺评论家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将散曲分为三品:清深、豪旷和婉丽。张养浩作品兼具豪旷、婉丽两种风致。吟咏山河的作品多表现为清逸、婉丽。后来走上赈灾路的张养浩,目睹“为鬼非鬼,为人非人”“死者已满路,生者与鬼邻”的人间惨剧后,他的人生境界超越了自我,也超越了同时代人,从而走出“莫刚直,休豪迈”的自适,创作出《潼关怀古》《骊山怀古》等气象豪旷的作品。

  文采婉丽 玉树临风

  散曲产生于民间俗谣俚曲,“只要好听,俗语、谑语、市语皆可”(周德清《中原音韵》)。张养浩的散曲与诗赋,将民间俗语、口语入诗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促使散曲向雅化靠近。

  〔中吕〕《山坡羊·一头犁牛半块田》

  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

  小令写于作者归隐云庄的日子,整篇全用口语,宛如说话一样,却丝毫感觉不出粗鄙。写在〔中吕〕《朱履曲》中的“贴骨粘皮”“得便宜是落便宜”“添些盖作,攒些东西”,这类方言俗语看似清浅,其实经过了作者锤炼,达到化俗为雅的目的。

  张养浩更多的散曲,呈现出婉丽与豪放兼具的艺术特点,如他的《十二月兼尧民歌·归田乐》《十二月兼尧民歌·寒食道中》《十二月兼尧民歌·遂闲堂即事》等等,都是如此。

  〔双调〕水仙子·咏江南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风外飐。爱杀江南!

  《水仙子·咏江南》是张养浩名作,作者紧紧抓住秋光中的江南特征,用“照、接、看、卷、飐、爱”6个动词,调动远近结合、寓情于景等手段,牵起江水、晴岚、人家、画檐、荷、沙鸥、香风、珠帘、画船、天边、酒旗,勾画出一幅江南水乡秋光图,作品工丽清逸,潇洒出尘,抒发了作者对江南的热爱之情。

  作者归隐云庄后,远离了官场黑暗,逃离了是非名利场,好比倦鸟投林,五体通泰,一气写下九首五言律诗《我爱云庄好》。

  我爱云庄好,幽深称隐居。许生好山水,陶令乐琴书。梨柿风霜后,松筠雨露余。徜徉今数载,心赏一如初。(其二)

  我爱云庄好,溪流转玉虹。惊飚荷背白,残照鸟身红。远意微茫外,真欢放浪中。终身若如此,甘作灌园翁。(其三)

  〔中吕〕普天乐

  水挼蓝,山横黛,水光山色,掩映书斋。图画中,嚣尘外,暮醉朝吟妨何碍?正黄花三径齐开。家山在眼,田园称意,其乐无涯。

  〔双调〕庆东原

  鹤立花边玉,莺啼树杪弦,喜沙鸥也解相留恋。一个冲开锦川,一个啼残翠烟,一个飞上青天。诗句欲成时,满地云撩乱。

  白鹤、黄莺、沙鸥3种禽鸟欢逐于花边、水中、树梢之上,倏忽之间,一个冲开锦川,一个叫声惊破了烟岚,一个飞上青天,地上的云影也缭乱了。这首小令写得画面清新,动感十足。

  明代朱权所著《太和正音谱》评价张养浩的散曲:“张云庄之词,如玉树临风。”“玉树临风”典出杜甫《饮中八仙歌》,原本用来形容人的风姿绰约,朱权拿来评价张养浩散曲,想必是被作者的散曲之美深深吸引,才作出如此的评价。根据隋树森编著的《全元散曲》所辑,张养浩散曲今存小令161首,套数2首。

  千载而下 凛有生气

  张养浩散文深受当时文坛领袖姚燧影响,得其散文真髓。姚燧写作以韩愈、苏轼为宗。同为姚门弟子的孛术鲁翀说:“本朝牧庵姚文公以古文雄天下,天下英才振奋而宗之。”张养浩曾经诗赞姚燧:“游目当今士,独公文柄操。江空孤月白,天阔片云高。班马知谁配,王杨笑尔劳。盛名千载后,江汉日滔滔。”张养浩认为有元一代,文章除了姚燧,无人可以与班固、司马迁相比。只有姚燧像孤月片云一样高洁超逸,堪任文坛领袖。孛术鲁翀认为,张养浩“其文渊奥昭朗,豪宕妥帖。其动荡也,云雾晦冥,霆砰电激。其静止也,风熙日舒,川岳融峙……千载而下,凛有生气,不可磨灭。”

  看下面一段文字:

  其曰历山者,迤岚突翠,虎逐龙从,南楗岱宗,东属于海;华鹊两峰,屹然剑列,峭拔无所附丽,众山皆若相率拱秀而君之。大明湖则汇碧城郭间,涵光倒影,物无遁形。自远而视,则华鹊又若据上游而都其胜者。至于四时之变,与夫阴霁早暮,水行陆走,随遇出奇。凡可以排嚣宣郁,使人蜕凡近,心高明,可喜可愕,可诗可觞可图者,靡一不具。(《重修会波楼记》节选)

  文采斐然,字字珠玑,作者将历山之姿、华鹊之形以及对四时变幻“随遇出奇”的遐想,一一收入笔下,令人激赏。

  游龙洞山记(节选)

  历下多名山水,龙洞为尤胜。洞距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云。中有潭,时出云气,旱祷辄雨。胜国尝封其神,曰“灵惠公”。其前层峰云矗,曰锦屏,曰独秀,曰三秀,释家者流居之。由锦屏抵佛刹,山巉岩环合,飞鸟劣及其半。即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周镌佛像甚伙。世兵,逃乱者多此焉依。然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东出,其曰“龙洞”,即此穴也,望之窅然。窃欲偕同来数人入观,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遣仆燃数茭前导。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俯首焉,未几磬折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蒲伏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会所导火灭,烟郁勃满洞中。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愈狭,且重以烟燧椷吻,抑鼻潜息,心骇乱恐甚,自谓命当尽,死此不能复出矣。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无有出声应者,心尤恐。然余适居前,倏得微明,意其穴竟,于是极力奋身,若鱼纵焉者,始获脱然以出。既出,有泣者,恚者,诟者,相讥笑者,顿足悔者,提肩喘者,喜幸生手其额者,免冠斜首、具陈其狼狈状者。惟导者一人,年稚形瘠小,先出,若无所苦,见众皆病,亦佯慑为殆。

  文字尽用白描,写出作者一段亲身经历。大家洞中被困,火把又复熄灭,众人惊恐万状的窘态,脱险后令人啼笑皆非的情状,被作者的生花妙笔勾勒得活灵活现。有趣的是,文中的引导者是个瘦小的孩子,他最先出洞,原本什么事没有,可是见到众人出洞后惊魂未定的样子,竟学起大人,佯装害怕起来,让人忍俊不禁。《游龙洞山记》被明代文学家、公安派代表袁中道注意到了,他说:“因忆元张文忠养浩一记,模写光景,杂以诙谐,至今读之,精神奕奕生动,谁谓元人遂无好文字也……此老是白香山一流人,古诗文亦清脱尔。”

  袁中道称赞张养浩是白居易一样的人物,这评价要多高有多高。700多年后的今天,赏读张养浩的美文,回味孛术鲁翀“千载而下,凛有生气,不可磨灭”的评语,感觉真是一语中的。

作者:张柯

责任编辑:田艳敏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