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家濒临破产的小厂到在全国拥有九大生产基地、年销售收入过220亿元的大型综合性现代化制药企业;从“0”到200多个药品相继上市、30多个药物国内首家或独家上市、70多个出口国家……齐鲁制药,这家在济南土生土长的医药企业,因改革而兴,与国家同频共振。
61年栉风沐雨、61年砥砺奋进、61年春华秋实,齐鲁制药以锐意进取、创新驱动成就极致的产品质量,通过高质量、安全、可靠、稳定的药物疗效实现齐鲁人的大爱,体现齐鲁人的社会担当和责任。
自救 在夹缝中倔强地站起来
齐鲁制药档案室里有张黑白老照片特别“扎心”——台下,黑压压一屋子人,有的把头深埋,有的交头接耳,有的目光呆滞一脸迷茫;台上,一位面庞清瘦的青年干部从黑框眼镜里透射出坚毅,微微扬起的嘴角仿佛让人听到了其铿锵有力的讲话声……他就是现任齐鲁制药集团董事长李伯涛。
那是1981年,齐鲁制药还是一家生产兽药的小厂,产值不足200万元且陷入严重亏损状态。李伯涛临危受命,出任厂党委书记兼厂长。这次大会是他上任后组织召开的第一次全厂职工大会,也是齐鲁制药探索自救之路的标志。
“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龙头,以人才为根本,以科技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以管理求效益”,在改革开放初期,齐鲁制药便提出这样的企业方针。时至今日,这些理念仍不过时。
身处“险境”容易激发人的潜质,齐鲁制药选择倔强地站起来。大胆从兽用药向人用药转换,为了学到一项关键技术四处奔波;为了引进一名技术人才历尽波折……慢慢地,他们的执着赢得了同行的尊重;慢慢地,重磅新药接连上市。
1990年,齐鲁制药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跻身济南市工业企业20强——这是齐鲁制药第一个辉煌的10年。
齐鲁制药临床人员与研究人员就药物研究数据进行讨论分析。
立足 “紧勒腰带”向科技要生产力
慢慢步入正轨,但在竞争激烈的医药产业中,齐鲁制药不敢有丝毫安闲的念头。想要真正摆脱束缚,必须要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和核心竞争力。于是,中心实验室诞生了。他们勒紧腰带,加大投入,向科技要生产力。
1982年,齐鲁制药成功研制出新产品氨苄青霉素钠,被批准为定点生产企业;1987年,又与山东医学院联合成功开发国家二类抗癌新药卡铂,填补国内空白,在全国迅速引发一场“卡铂热”。
过“苦日子”也要加大科技投入,这种魄力不是任何一家企业都有的。1992年,齐鲁制药在购置德国冻干机时遇到了“两难选择”——如果正常交货,第二年机器才能到位;如果要现成的三台冻干机,比正常贵1000万元。要知道,1000万元相当于那时齐鲁制药一年的利润,而李伯涛毅然决定要现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站稳脚跟的齐鲁制药,继续沿着创新驱动的路子埋头向前,“中心实验室”升格为“药物研究院”,科研设备与人才队伍逐步升级,科研投入持续加大。随之,一系列科研成果纷至沓来,大量临床急需的大品种药品接连上市,治疗领域涉及抗感染、抗肿瘤、心脑血管、神经系统及眼科疾病等众多领域,打造出一个个令业界羡慕的优势产品线。
目前,齐鲁制药已连续多年进入中国医药工业十强和中国医药企业创新力前三榜单,“国内有名、国外有声”的口号也早已成为现实。
布局 下好一盘“全球新”的大棋
当国内大多数企业紧盯国内市场时,齐鲁制药已将目光瞄向了世界。1995年与意大利安替比奥公司合资成立齐鲁安替公司,这一项目是当时山东省医药行业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此后,这种发展的视野不断拓展。
在内蒙,在一片荒滩用9年时间建成世界最大的阿维菌素工厂;在海南,建成当地龙头医药企业;在济南董家,把“做世界头孢菌素领导者”的豪言壮语变成现实,在高新,又建成国内最大的生物医药产业园之一;前不久,一座世界级现代化工厂齐鲁乐陵基地一期工程也顺利建成投产……这些超前的布局次第花开,成为推动齐鲁制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
当然,这也是齐鲁制药借以迈向产业价值链最高端、走向世界医药产业舞台中心的硬实力。而这种硬实力,近年来还在持续加强。2014年以来,相继在美国西雅图、旧金山、波士顿以及上海相继建成4个创新中心,构建起以济南总部药物研究院为研发主体,上游与齐鲁制药美国公司、国内外创新研究公司相衔接,下游与各子公司研发部相衔接,涵盖化学药物、生物技术药物的早期发现、开发、产业化的完整创新研发体系。
这只是齐鲁制药超前布局的一瞥,未来还会有更多属于齐鲁制药的海内外研发中心落地。目前,在齐鲁制药,每一个新药项目均是国内国外同步开发,从立项到早期研究、到后期开发,都是国内外同步推进,真正做到全球同步上市。
远航 坚定迈向产业价值链顶端
2019年4月25日,齐鲁制药收到国家药品监管局核准签发的“批件”,来那度胺胶囊获批生产,并成为同品种中首家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产品。在这场对“全球十大畅销抗癌药物”的市场争夺战中,齐鲁制药杀出重围,抢得先机。自2019年以来,齐鲁制药陆续收到17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批件”,其中12个产品为国内首家。
在国际医药市场,齐鲁制药的表现同样抢眼。2019年5月,一批琥珀酸索利那新片从齐鲁制药济南高新分厂成功经由天津发往美国,这是一款最新一代选择性M3受体拮抗剂,是用于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临床一线用药。
这是齐鲁制药这一产品首次实现对美国出口。众所周知,美国市场是国际公认对药品品质要求最高、监管最严的市场,产品出口美国是一个制药企业综合实力的真实体现。而从2016年3月,440万支盐酸昂丹司琼注射液对美出口为开端,齐鲁制药已相继实现对美出口13个产品。
除了对美出口一路高歌之外,近年来,齐鲁制药对日本、欧盟、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乌克兰等国家和地区产品出口也保持良好势头。
目前,以高端制剂对高端法规市场的大规模出口为特征,齐鲁制药在国内药企位居前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仍保持着国内独家无菌注射剂实现对日本出口的企业记录……以近距离观察、感知世界医药产业发展的潮流和脉搏,齐鲁制药不断深入参与国际医药产业分工,实现与国际接轨。
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基因车间生产人员在核对记录生产数据。
质量 每一粒齐鲁药都是有温度的
一路走来,齐鲁制药靠的是什么?毋庸置疑是极致的产品质量。在国内临床用药中,齐鲁制药一直是备受医生青睐的品牌,除了业内领先的产品线以外,药品可靠的疗效和过硬的质量是核心要素。
那么,“齐鲁好药”是怎样炼成的?齐鲁制药员工时常挂在嘴上一句话:“企业的百万分之一就是患者的百分之百”,这也是齐鲁制药谨遵的质控理念。他们深知,哪怕极小概率的一次疏忽造成的质量问题,带给用药者的都是确定的损害。
知行合一,齐鲁制药人奉行极致的质量文化:全员、全面、全过程持续改进,即全体员工都是质量管理的责任人和质量标准的执行者,而且质量标准会始终处于动态的向着更加合理化的改进之中。这样的企业文化通过持续的理念教育、操作与行为规范训练等日常细致入微的安排,深入到每一名员工内心,化为一举一动而不逾矩。
在产品研发之初,就确定开发目标:要达到什么水平、质量、效果,并根据这一目标逐步试验、攻关和实现。为了为一个新药项目找到一个更稳定的杂质去除方法,他们会翻阅几倍于身高的中外文献;为了验证能够提高几个百分点得率的工艺,他们会连续好几天蹲在车间里不眠不休……多年耕耘,齐鲁制药建立起与国际法规市场一致的质量控制体系与管理体系,用优质的药品质量赢得国外市场的信赖。
担当 温暖着需要光和热的角落
熟悉齐鲁的人,都能感受到,齐鲁制药员工身上有着满满的正能量——自信、乐观、热情、热心。这与齐鲁制药经常强调的“要多想想国家,多想想社会”有着很大关系。他们清楚,在不断获取的同时,也要关心所处的这个社会、这个国家,懂得奉献。
2018年4月,齐鲁制药员工发起“齐鲁善行团做一百件好事活动”,号召大家“认领好事任务”,每做一件好事都要在朋友圈分享,以此带动更多人参加。活动一经推出,在全公司迅速风靡,北至内蒙古,南到海南,几天时间内各个子公司职工都自发成立善行团微信群。目前已有数千人参与,累计做好事几万件。
当然,这不是他们心血来潮,类似的活动还有很多。在2017年济南创城最紧张的时间里,齐鲁制药志愿者服务队的“红马甲”们活跃在大街小巷,捡拾垃圾、做创城知识宣传、到路口引导交通,为所在社会创城环境做代言。2017年,四川九寨沟发生地震后,齐鲁制药四川的员工迅速组织志愿者服务队深入灾区,搬运物资,为灾民做心理辅导,配合公司送医送药援助。
这些自发形成的“民间”活动,与公司统一组织的精准扶贫、送医送药下乡、县域医院医生诊疗水平提升援助行动、扶危救困、捐资助学等官方活动,形成良好的互动和互补,温暖着那些需要光和热的角落。
……
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个时间节点,从产值的角度回望:1990年产值过亿元,2000年10亿元,2010年50亿元,2014年100亿元,2017年200亿元……齐鲁制药正沿着“一年一小步,十年一大步”的轨迹,规模和体量不断实现突破和跨越。
从科研的攻关细数:研发上市200多个产品,其中30多个是国内首家或者独家上市;产品远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10个无菌原料药世界市场占有率第一,多个高端制剂产品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市场占有率超过50%,个别产品达到95%……齐鲁制药用优质的药品质量赢得国内外市场的信赖。
从荣誉的摘取洞悉:承担近30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过去9年荣获4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连续多年位列国内医药企业创新能力前三,稳居国内医药工业企业榜前十……“齐鲁制药”这个名字已然是实力的代名词。
“崇尚实干、力戒虚谈、心怀敬畏、专注沉稳……”这是齐鲁制药父辈甚至祖辈人的信念和情怀,是他们做人做事的标准和原则,在传承中不断发扬。齐鲁制药,一家“有故事”的医药企业,更是一家“有根”的民族企业,她将承载着齐鲁梦、中国梦不断迈向世界医药最前沿,与国际医药巨头同台并肩。
(本报记者 卢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