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日报》帮助我成长
1960年,我在柳埠山区教学,因为爱好写作,于是开始学着写通讯报道。印象最深刻的是:与农民文友吴再生报道了全国劳模田立柱的事迹,合写了“山区的优秀儿子——田立柱”,登在《济南日报》二版头条。资深摄影记者宋振亮,还骑摩托车去亓城拍了田立柱扛着镢头、戴着草帽的照片。1968年,我回到家乡吴家堡教学,报道了七里铺引黄稻改连年丰收的事迹,还写了“吴家堡公社在前进”,发表在《济南日报》头版,公社给我申报了济南日报通讯员,我的写作积极性更高了。1980年,济南市恢复郊区建制,我被调到区委宣传部任新闻干事。济南日报农村部为提高我们的写稿水平,组织郊区、历城、长清、章丘四地的新闻干事,到吉林、北京、天津学习农村报道经验。我就是在天津市北郊区学到建立通讯员业绩档案,记录各公社通讯员上稿篇目,很有可操作性,年底总结一目了然。通过几年的历练,我们几个新闻干事都升了职,一批骨干通讯员在报社培养下,各方面素质提高,走上了不同的领导岗位,报社成了通讯员成长的摇篮。
那时我们和记者关系密切,我记得跟着资深记者李庆臻骑自行车下乡采访,住在公社,合作很愉快。有一年冬天,在吴家堡采访农田基本建设,走在上冻的土块路上,高低不平,他的一句“你不该领俺到这搓板道上来”引起一片笑声。1991年庆祝建党70周年时,我和记者宋曰信、王中华、郝蔚,受报社党委派遣,作革命老区行,10天走遍南部山区6个乡镇,同吃同住,每天一篇稿,晚上到当地邮局用电话把稿件传回报社,很好地完成了任务。我还跟着农村部周翰英记者,参与报道了金刚纂村劈山开岭的“愚公精神”,典型上了中央电视台和《半月谈》杂志。金刚纂村党支部书记马广业很感激报社和周翰英的出色宣传报道,引来了许多社会支援。我个人也在编辑记者手把手帮助下,写作水平有所提高,从1980年起,十几年都被评为济南日报优秀通讯员。
我有时也插空学着写散文。有一年夏天,我冒着烈日去参观石湾子水库,在水库边观察发现,周边山村的白墙灰瓦倒映在水中,非常秀美,于是回来晚上写了篇散文“在石湾子水库旁”,投给《济南日报》副刊。文章发表后,编辑问我:“白墙灰瓦倒映在水中,你是怎么想出来的?”我说当时现场就是那样。
受到编辑鼓励,我爱上了散文写作,不久写了一篇民间故事“铁公鸡掉了毛”,在《济南日报》副刊发表,被济南市群众艺术馆评了创作三等将,奖励10本稿纸。后来,我陆续写出散文《检查》《卖鱼》等,汤和生编辑特别欣赏《检查》文中的一句俚语“年三十打了个兔子,有它也过年,没它也过年”,称赞不已。
由于搞新闻报道,我养成了舞文弄墨的习惯,开始学着写些文史方面的稿子。尤其是退休后,我爱上了文史写作,参与编写了《历代名人咏历城》《济南区域文史珍存·历城区卷》,年过七旬被聘为历城区政协文史委员。我还搜集整理历城乡贤辛弃疾、景晓村等十几人的资料,达16万多字。已出版《故园集》《黄河柳》《品荷集》等4部散文集,其中《黄河柳》获得济南文学奖。2017年,参加市委宣传部等部门举办的纪念抗战爆发80周年征文,我写的《打据点,端炮楼,声震南部山区》获得三等奖。我还联合本村5位老人,编写《七里铺村志》,历时3年,三易其稿,搜集历史资料17多万字,新老照片109幅,印制500册,发给每户一册,广受好评。我还为《百村记忆》写了文章《黄河米香飘五洲》,被家乡槐荫区政协聘为“民俗专家”。
几年前,我被聘为济南日报市民记者,写了一首小诗:“三十年前记者梦,今日实现倍高兴。市民记者有担当,自作多情见行踪。”
值班主任:李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