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作为首批记者参与到集团“百名青年记者走基层”活动中,这让我在2018年的最后一个月收获了一份别样的珍贵记忆。在此之前,我从未想过在大明湖边的这片2.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会用脚步丈量出家的温度。
2018年12月3日我来到历下区东关街道,工作主要围绕街道宣传和为新一年党建品牌思路提建议展开。为更快的熟悉街道情况,更好投入到新环境,街道领导第一时间带我走遍辖区7个社区,跟社区书记对接、熟悉,了解每个社区的特色、特点。起步打下了好基础,之后的日子,跑社区就成了我在街道每天的“家常饭”。相隔三五条街就有一个社区居委会,走路是首选的出行方式。推门进去,有工作人员和社区志愿者的热情招呼。看他们为社区居民答疑问、解难题,看社区艺术团的精彩排练。更多的时候,我会跟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入户,街道工作怎么做,在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体会最透彻。
记得那次,一早我刚走进菜市社区居委会,就看见社区书记刘琪急匆匆往外走。一打听,原来是派驻到社区的义工因为项目调整原因人员要撤出,针对辖区内学生特别是外来务工子女的“四点半课堂”的部分内容受到影响,刘琪约了辖区内小学的校长一同商量解决办法。看到我就说:“谭记者,有时间跟我一起去学校吧。”这样的邀请在我看来是难得的深入了解工作的机会。整整一上午的时间,社区书记和小学校长,从“四点半课堂”下一步的内容调整、人员分工,到校内校外衔接、节点推进等,都行了全面详尽的对接。全部安排妥当,我们从学校出来已经是中午12点多了。类似这样的经历还有很多。
随着跟街道、社区“新同事”越来越熟悉,后来还常常有电话邀约:“小谭,来我们这看看,一会有个社区朗诵会。”“小谭,我们社区两新企业又有一批党员要入党了。”接到电话,三五分钟最多十来分钟,我就能到现场。可能这些活动没有多大的规模、没有多少轰轰烈烈,但是他们如一个个小细胞,构成了街道最有人情味、最血肉丰满的形象。“拼搏!战斗!胜利!东关街道‘三百’标准迎创城”“‘一社区一品牌’辖区工作百花齐放亮点纷呈”等稿件就是在这样“全浸泡式”采访的背景下产生。融入街道工作、融入社区生活,我是东关街道的一员。
一个月体验下来,对街道工作最大的感受就是要把琐碎事情做细致,要看到、想到、跑到、做到。曾有社区书记跟我半开玩笑的说:“在街道、社区做工作,想在微信运动排前三名不是难事。”这背后,是街道工作人员对辖区内老百姓的责任与担当。如今回到本职岗位上,带着那一个月的经历留给我的感悟和收获,以及2.5平方公里土地上源源不断的鲜活素材,让我充满能量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