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鲜菇
蓬生农业建立了完整的现代工厂化技术体系
蓬生农业首次把南部山区的“仲秋红”蒸食大枣引进济阳平原基地并试验示范种植成功
在济阳区垛石镇有这样一家企业,它是全国最早运用“液体生态技术”工厂化生产海鲜菇的企业,产质量居全国前列、独创了海鲜菇液体接种核心技术、建立了完整的现代工厂化技术体系……
作为省内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这家企业“不务正业”地种起了与海鲜菇没有半点关系的大枣,没想到这一种就种出了“新花样”。
专注发展 小小海鲜菇做成大产业
其实这家企业的发展一开始是非常“专注”的。
2011年6月,济南蓬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被引进到垛石镇,主营海鲜菇生产。企业创建初期,由于受生产资金、技术水平条件的制约,日产量仅一两吨。
在董事长刘克东带领下,他们北上南下取经,成立科技攻关小组进行技术攻坚,在国内最早运用“液体生态技术”工厂化生产海鲜菇,并逐渐拥有了以高益槐、胡开辉、张炳文等国内外专家团队为核心的中心实验室,建立了完整的现代工厂化技术体系,申请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13项。
“海鲜菇平均单产量由最初建厂0.3斤发展到1.05斤。目前,日产量超过8吨,年产海鲜菇3200吨,成为省内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蓬生农业生产厂长司文英告诉记者,企业生产的“蓬生”牌海鲜菇得到广大消费者费青睐,先后被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济南市名牌产品”,并通过了“绿色产品”认证。
通过海鲜菇产业的发展,企业带动当地就业105人,其中女性91人,占比87%。人均年增收3-5万元,为农村女性在家门口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变废为宝 食用菌渣变身有机肥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一个新的问题也摆在了企业面前。
“一个菌包重3斤多,蘑菇成熟后,剩余的菌渣还有两斤多。”司文英告诉记者。如果处置不当,食用菌采收完后剩余的菌包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同时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因为菌渣中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矿物元素。
在省老科协专家团队的帮助指导下,蓬生农业经多方调研确立了做大海鲜菇产量,做强深加工,做优生态,做好食用菌肥的总体发展思路。
2013年,企业首次把南部山区的“仲秋红”蒸食大枣引进济阳平原基地并试验示范种植成功,形成了食用菌包作为有机肥用于大枣种植,大枣+油用牡丹、大枣+食用百合、大枣+多色秋葵等中药材的三层立体种植增收致富模式,创建了“食用菌-生物有机菌肥-大枣—扶贫致富”的循环经济生产链条。
回馈社会 大枣产业帮扶20多个贫困村
好菌包才能生长出好蘑菇,蓬生农业在垛石镇发展壮大,也不断回馈这滋养企业发展的土地和人民。记者注意到,在蓬生农业的产业链中“扶贫致富”成了重要的一环。
2016年,为相应国家精准扶贫号召,蓬生农业提出了“扶贫帮困,产业报国”的口号。
“我们主动与20多个贫困村、200多户贫困户签定帮扶、回收果品协议。”蓬生农业工作人员杨晶介绍说,本着“风险企业担,农户零风险”的原则,企业前期为贫困户免费提供优质种苗, 并提供统一提供优质种苗,统一提供技术服务,统一提供管理,统一回收果品的“四统一服务”。后期在回收产品款中扣除苗木款,这样既解决了贫困户的前期投入问题,又解决了农户卖难的问题,做到与贫困村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大枣盛果期亩产可达4000多斤,农户每亩增收达2万元。
此外,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枣林间种秋葵、大豆、大蒜等。以种植秋葵为例,每亩可增收3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