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堡看欧洲,东方古堡看晋城。说到晋城古堡不得不提的就是皇城相府,这里要提到一个人陈廷敬,何许人也?他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一代名相陈廷敬,这里是他的故居,总面积10万平方米。
当晋城遇上济南,《康熙字典》编撰完成五十六年后,济南人周永年参与编纂《四库全书》。作为清代重要的两部典籍参与者,二人虽并无交集,却都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9月27日,“跟着悟空游晋城”2024年中国城市网盟总编(记者)晋城行,舜网记者走进皇城相府等古堡探寻它们的前世今生。
昔日防御与生活
皇城相府原名“中道庄”,为陈廷敬入阁拜相后所建,故而民间又称其为“相府”。清代时由康熙皇帝赐名并亲笔御书“午亭山村”,后因康熙皇帝两次于此下榻,故名“皇城”,俗称“皇城相府”。整个建筑由内城和外城两部分组成,内城系明代遗构,外城为清代所建,相府有院落16座,房屋640间,形成了集古代民居、官宦宅邸、庙院宗祠、书院学堂、防御工事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独特建筑风格,被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从明末到清朝乾隆时期的260年里,从皇城相府走出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可谓风水宝地了。
晋城的古堡多融合了军事防御与居民生活的功能,在阳城县砥洎城古堡,号称“坩埚城”,其外墙是用青砖砌成,内墙是用一种古代治铁废弃的坩埚作建筑材料垒砌的墙体,经历代多次流寇袭击而未被攻破,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几百年过去,当地居民还在古堡内起居生活,浓浓的烟火气,正是“坩埚城”带来的厚重安全感。作为明后期户部尚书孙居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孙鼎相两兄弟建造的湘峪古堡,是为家族抵御流寇土匪所建造,布局设计巧妙,南城门相当于一个小小的瓮城,且四角还有瞭望敌楼,堡内还有五层楼高的“瞭望楼”,又被称为“看家楼”,不仅可瞭望敌情,楼内还建有密道,可直通后山逃生。曾有900多口人居住在古堡内,为发展旅游,湘峪村对古堡房屋进行产权置换,村民迁出古堡,为湘峪古堡的保护性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今朝活化与旅游
古堡作为晋城的一个主要标识物,目前,遗留的古堡多达117处,以湘峪古堡、窦庄古堡、皇城相府、郭峪古堡、砥洎城、上庄古堡、中庄古堡等为代表。各不相同的古堡、古建,既是先人的智慧结晶,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传承者。而让古堡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晋城是如何做的呢?
为了加强古堡保护工作,晋城市先后组织编印了《湘峪古堡保护利用规划》《晋城市太行古堡群保护条例》等法规政策,为古堡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推进文物活化利用,湘峪古堡打造8处文化主题院落。将古堡与旅游紧密结合,皇城相府通过打造品牌实景融入剧《再回相府》,融合非遗项目和特色风俗,实现了现代与传统的有机融合,还携手周边4个村形成“1+4”连片发展的大旅游格局。同时,晋城于2018年8月启动了古堡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拟提名阳城县北留镇黄城堡、郭峪堡,阳城县润城镇砥洎城、上庄村,沁水县郑村镇湘峪堡等5处古堡遗产地作为防御型村落的典型代表进行申遗。
正是这一项项措施,让沉睡几百年的古堡逐步揭开“神秘面纱”,“蝶变”新生,敞开大门迎接八方来客,成为“旅游打卡地”。相信接下来,晋城还会带给我们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