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山半山腰,有一处“齐烟九点”坊,站此处,往北望,九座孤立的山头遥遥可见,所谓“齐烟九点”,真是风光无限。其实古人笔下之“九”,往往并非实数,极言其多耳,而且历来究竟哪九个山头才是“齐烟九点”也说法各异,但西北处的匡山,一定是其中之一。
匡山位于槐荫区匡山街道办事处匡山村东北,海拔80.8米。说起来,匡山之得名乃至闻名,还和它与诗仙李白的一个美丽传说有关。
匡山原名筐山,据说是因为此山看上去像个筐,故而得名,但为何又改名为匡山呢?这还要从杜甫的一首诗说起。杜甫比李白小11岁,年轻时就追慕李白,后来两人亦是好友。杜甫写过一首《不见》,表达了对李白的思念和赞颂,其诗曰:“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诗中的匡山,原本指的是李白晚年隐居的江西的匡庐(即庐山),但是后人附会,把这个匡山“移植”到了济南,为了让传说显得“真实”,还把“筐山”改名为“匡山”。不仅如此,故事被演绎得活灵活现,传说李白到济南见到匡山后,深觉此山雄伟壮观,景色优美,便在此筑舍读书,“李白读书堂”于是诞生。
早在宋元时期,这个故事就在当地流传,所以元好问在《济南杂诗》中写道:“匡山闻有读书堂,行过山前笑一场。可惜世间无李白,今人多少贺知章。”时光流传,传说并未消散,清代郝植恭游览匡山时,听说山上有个李白读书堂,也十分惊诧,“兹山何得有青莲迹!岂以太白避禄山乱,结室匡庐山下,遂误而在此耶?欧阳永叔未尝至西湖,而西湖有‘六一’泉,亦此类也。相与一笑而罢。”
误会和传说并没有减弱匡山的魅力,反而在时光的流转中为匡山留下了丰厚的积淀。何况此山蔚然深秀,巨石林立,怪石层叠,景色奇伟。其中山顶一块怪异巨石,远远望去,就向一个人正襟危坐,十分奇特。古时山上还曾有寺院,根据郝植恭《游匡山记》载,匡山“山巅有寺”,远远就能被望见,“入门为前殿,祀水官;后为正殿,祀碧霞元君。”郝植恭去的时候,东院北堂三间还正在修,当时的监修者还请他喝了茶,西禅堂则刚修好还没有上漆,“西南有窗,临绝壁,开轩远眺,西则平畴,曼衍如棋罫。东南千佛诸峰,如拱如立,层峦叠嶂,缥缈如在云霄间”,壮美的景色让郝植恭“流连顾盼者久之”。
如今,太白读书处依旧在,美妙的传说依旧在继续。阶痕新绿,亭台宛然。美丽的匡山公园早已成为市民休闲玩乐的好去处。
本期“济南故事”小结:
泉城西北孤峰立,名不虚传是匡山。
山石奇崛林深秀,哪管太白来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