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唐代诗人杜甫的这两句诗广为人知。到了明代,济南诗人边贡又对这一名句作了拓展:“我济富山水,人称名士乡”。不但点出济南名士辈出的人文特点,还涵盖了济南富于山水之胜的自然风光。
边贡(1476—1532),字庭实,号华泉,又自号华泉子。历城人,明中期大臣,也是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
边贡出身于一个官僚世家,自幼受到传统的儒学教育。弘治九年(1496年),边贡年仅20岁即进士及第,被明孝宗称誉为“年少官人”。整个弘治朝,边贡宦途得意,官至太常寺丞。弘治帝病逝之后,继位的朱厚照喜好玩乐、荒淫无度,宠信宦官刘瑾。边贡性情耿介,不善奉迎,遂被外放为河南卫辉知府,自此以后,他再未能返京任职。
居官期间,边贡直言敢谏、为官清廉。然而,边贡之所以名留青史,不在其政绩和名声,而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清代诗坛领袖王士禛在《华泉先生诗选序》中曾说:“明诗莫盛于弘(治)正(德),弘正之诗莫盛于四杰”,而边贡即为“弘正四杰”之一。在这篇序文中,王士禛又说:“吾济南诗派大昌于华泉、沧溟二氏,而筚路蓝缕之功,又以边氏为首庸。”此外,在明代的诗坛文坛,有“前、后七子”之谓,而边贡即是“前七子”之一。此外,边贡还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王九思、何景明等人被后人并称为明初“十才子”。
边贡生于济南,入仕后长期在外地做官。在正德年间,他曾因父母去世而回乡丁忧守制。居家期间,边贡读书授徒,与友人唱酬,而更多时间则是流连于家乡湖光山色之间。因此写下了大量吟咏故家湖光山色之作。如《西园八景》、《寒食郊行》、《题贾园四首》、《七月四日泛湖》、《湖上杂兴》、《登千佛山寺》、《游龙洞山》、《出靳村望灵岩寺》、《泰山回马岭》、《登岳次刘希尹韵四首》等,大明湖、鹊山湖、龙洞山、千佛山、灵岩寺等家乡的名胜古迹都曾出现在他的笔下。
嘉靖十年(1531),边贡罢职还乡,重新回到济南。回到济南后,他专门在百花洲南畔修建了一座三层高的藏书楼——万卷楼,把毕生收藏的金石碑帖、善本秘籍悉心收藏于万卷楼中。岂料第二年,万卷楼遭遇火灾,边贡几十年心血化为灰烬。他仰天痛呼:“嗟乎!甚于丧我也!”从此,边贡大病不起,于嘉靖十二年辞世,终年57岁。
边贡的诗歌沉稳平淡、清丽俊逸,以富有文采为时人称许。他被视为济南诗派的开创者,对清代神韵派也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