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故事] 敦厚济南人 大义存我心

2019-04-11 08:19:16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济南时报记者 钱欢青/撰稿 马骁/手绘

责任编辑:李欢

  [济南故事] 敦厚济南人 大义存我心

[济南故事] 敦厚济南人 大义存我心

张养浩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说北京人大气,上海人精明,东北人彪悍,南依泰山、北邻黄河的大济南,又在岁月的长河里孕育了怎样的性格呢?很多人也许都会同意元代学者程文对济南人性格的描述,程文在其《遂闲堂记》中写道:“济南并东海为郡,有崇山巨浸,其人敦厚阔达而多大节。自伏生以经术开教,俗尚文儒,盖自古称之矣。若我滨国张文忠公为人也,道行于朝廷,思所以尊主庇民者,将尽其心力之所能言能文而不顾。”

  程文所写的“张文忠公”,就是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张养浩。张养浩幼年时即以义闻名,《元史·张养浩传》说他“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做官以后,张养浩一心为民,大义存于心,甚至对盗贼也是如此,张养浩说盗贼原本都是良民,只不过因极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如果“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听了之后,非常感动,他们互相戒勉“毋负张公”。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张养浩被朝廷授陕西行台中丞前往救灾,“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到官四月,张养浩“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痰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以张养浩为济南人“大义”性格之代表,可谓恰当。

  同样救助灾民的还有清代济南状元陈冕。1884年黄河发大水,陈冕秉承父训捐家财赈灾,带领亲友坐着小船给灾民送饭送水,并选择高处建简易民房多处,供灾民栖身。

  家喻户晓的济南人秦琼显然也是一个典型的大义之人。秦琼是唐代开国功臣,不仅武艺高强,而且仗义疏财,名扬江湖,一生轰轰烈烈,大义凛然,成为天下武将的偶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济南人的大义从古至今,从未间断。这种大义在全国道德模范房泽秋身上,得到了典型的体现。1979年,只有19岁的房泽秋看到老邻居李玉柱因脑血栓导致半身不遂,和母亲商量后就把老人接到了家里,直至2014年12月老人去世,这一照顾就是35年。其间,房泽秋经历了下岗、爱人去世,却始终没有让李玉柱“掉到地下”。甚至在爱人于海去世后,儿子于霄宁从北京辞职回家,接过了照顾老人的重担。

 

 [济南故事] 敦厚济南人 大义存我心 

作者:济南时报记者 钱欢青/撰稿 马骁/手绘

责任编辑:李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