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故事]“济南藏”名砚背后的一段佳话

2019-05-18 07:34:13 来源:舜网

作者:爱济南记者彭栋/撰稿,济南市博物馆供图

责任编辑:颜甲

[济南故事]鲍叔牙:辞宰荐贤的君子

[济南故事]“济南藏”名砚背后的一段佳话

高凤翰铭天鹅随形端砚

  砚台是中国古代用来研墨的文房用具,与笔、墨、纸并称为“文房四宝”。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砚注重功能性,至唐宋时期,文人开始关注砚的造型与用材,明清时期达到砚史的高峰。

  清代高凤翰刻铭天鹅砚和虫蛀砚均为国家一级文物,目前藏于济南市博物馆。国宝几经流转,由济南市博物馆首任馆长姜守迁收藏。姜守迁病逝后,遵其遗嘱,1987年其妻将此砚捐献给国家。从两方砚的名称可知,它们与扬州八怪之一的高凤翰有关。

[济南故事]“济南藏”名砚背后的一段佳话

高凤翰铭天鹅随形端砚

  高凤翰为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字西园,号南邨,山东胶县城南三里河村人。雍正初,以诸生荐得官,为歙县县丞,署绩溪知县,后罢归。其性情豪迈不羁,善诗书画,尤嗜砚,藏砚千余,皆自铭且镌之。

[济南故事]“济南藏”名砚背后的一段佳话

高凤翰铭虫蛀长方形端砚

  清代高凤翰刻铭天鹅砚为端砚,长20.厘米6,宽13.4厘米,高2.3厘米。砚面依石雕琢似天鹅状,鹅冠高耸,单目圆睁,短尾卷翘,生动形象。其鹅腹巧作墨池,周边满刻羽纹,线条流畅,构思巧妙。砚侧刻阴文收藏印记:“胶东姜氏斯珍馆珍藏王仲武刻”,砚背有高凤翰行楷刻铭“铁岭翁旧藏是品古意足珍。翰于雍正十一年以文字知招入苏松抚署之东院,题此以志感遇。”刻“西亭”、“凤翰”阴文印各一方。其“铁岭翁”即高其倬,天鹅砚原为高其倬旧藏,雍正十一年高凤翰“以文字知招入”,后流传至诸城刘大同家。20世纪50年代由姜守迁购得。姜老得此砚后,用宝丰泰楠木配制砚盒。

[济南故事]“济南藏”名砚背后的一段佳话

高凤翰铭虫蛀长方形端砚

  清高凤翰铭虫蛀砚长18.75,宽13.8,高3.7厘米,长方形。石质细腻,端石。砚面平素微凹,砚背有高风翰52岁阴文隶书刻铭:“真砚不坏此砚寔有,我愧东坡而无真手。雍正甲寅高凤翰铭于海陵鹾署”。砚缘有山东王仲武刻阳文印记“胶东姜氏斯珍馆藏”和阴文印记“多石翁”。此砚系高凤翰旧藏,后被大收藏家陈介祺所有,20世纪50年代由姜守迁购得。砚通体无人工雕琢痕迹,其裂隙、蚀洞处均为自然形成,因蚀洞状如虫蛀,故谓之“虫蛀砚”。

[济南故事]“济南藏”名砚背后的一段佳话

高凤翰铭虫蛀长方形端砚

  关于济南市博物馆首任馆长姜守迁收藏砚台的故事亦有一段佳话。姜守迁是山东省著名的砚石收藏家、鉴赏家。五十年代,济南的山水沟一带是个热闹非凡的自由市场。他经常赶山水沟集,选购最多的就是砚台。姜守迁早年家无积蓄,工资很低,生活负担甚重,致使他常常采取出售三五方换取一方的方法,购得更珍贵的精品。姜守迁注重古砚研究,他认为,笔墨易损,纸不易存,独有砚石可千古流传。他嗜砚成癖,藏砚颇丰,后来将数方所藏砚之精品捐献给济南市博物馆,如今我们鉴赏两方砚之余,对姜老更是心存敬仰。本期“济南故事”小结:

[济南故事]“济南藏”名砚背后的一段佳话

作者:爱济南记者彭栋/撰稿,济南市博物馆供图

责任编辑:颜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