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故事]泉湖风清凉,流觞碧筒饮

2019-08-29 08:17:20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新时报记者江丹 摄影:新时报记者黄中明

责任编辑:徐逸豪
[济南故事] 涌泉泉群:赏名泉访古迹
[济南故事]泉湖风清凉,流觞碧筒饮

  泉城人的生活与泉水息息相关,自古至今,皆是如此。

  三月初三,在古人那里是个大日子。人们在这一天到水边洗濯,消除不祥,这便是“修禊”。农耕社会的人们对于土地的产物有着天然的崇拜,除了到水边洗一洗,他们还会把春天田里的荠菜花铺在灶上或者榻上,或者藏在衣服里,认为可以除虫害,还有妇女直接把荠菜花戴在头上,希望不犯头痛病。

  古代济南人在这一天的活动带着一股雅致。常规的洗濯仪式结束后,人们又增加了野餐宴乐和“曲水流觞”的诗酒盛会。彼时的济南,泉水汇流成溪,沿着住家小巷弯弯绕绕,具备“曲水流觞”的天然条件。古人沿溪而坐,将盛着酒水的觞杯置于托盘,然后放在溪流上游,使其顺水而下。觞杯漂到曲折拐弯的地方,往往因障碍停住,这时谁距离它近,谁就取而饮之。光喝酒不算雅致,乘兴作诗吟唱或者表演个节目才是这个活动的乐趣。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八《济水》里记载:“历祠下,泉源竞发。其水北流迳历城东,又北饮水为流杯池。”又据《济南通史·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里的介绍,郦道元所提到的流杯池,便是今天的王府池子。试想当年暮春三月初三的的盛景,觞杯从此顺水往北再曲折往东,弯绕而出,漂至曲水亭街。据史料记载,当时的曲水亭街“清流映带,杨柳依依,岸平草软,是曲水流觞的理想场所”。

  《济南通史·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里提到,王羲之渡江以后,将修禊那天的庆祝活动曲水流觞从山东带到了江南。于是,东晋永和九年(353)那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三月初三,王羲之和好朋友们齐聚清流曲绕的兰亭,以漂至眼前的觞杯为令,饮酒作诗,“快然自足”。在那之后,曲水流觞在水利条件更为优越的南方也广泛地流传开来。据南朝梁懍宗那本记录南地风尚的《荆楚岁时记》,“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

  古代济南人的泉水雅致习俗,除了曲水流觞,还有碧筒饮。

  陆游在《桥南纳凉》写道:“鬼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半落星河知夜久,无穷草树觉城荒。碧筒莫惜颓然醉,人事还随日出忙。”湖边柳下,放张折叠椅半躺着,闻着荷香看星星,还能就地取材来一叶碧筒饮。

  陆游诗里的纳凉之景并非发生在济南,但其中提到的碧筒饮几乎是彼时济南文人雅士在夏季必备的消暑饮品。唐代晚期文学家段成式在他的《酉阳杂俎·酒食》中专门介绍过济南的碧筒饮:“历城北有师君林,魏正始中,郑公悫三伏之际,每率宾僚避暑於此。取刚刚从湖里摘下来还带着湖水清凉的大莲叶置砚格上,盛酒三升,以簪刺叶,令与柄通,屈茎轮菌如象鼻,传噏之,名为碧筩杯。”一到夏天,古代的文士们喜欢聚到林中湖边避暑,拿一带着荷茎的大荷叶放在台子上,倒上酒,然后从荷叶刺通荷茎,人们就从荷茎的末端吸酒喝。至于滋味怎么样,宋代苏轼写过,“碧筩时作象鼻弯,白酒微带荷心苦。”明代杨慎也写过,“酒味杂莲气,香冷胜於冰。”

[济南故事]泉湖风清凉,流觞碧筒饮

作者:新时报记者江丹 摄影:新时报记者黄中明

责任编辑:徐逸豪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
  • 1闁哄牃鍋撳Δ鍌︽嫹11缂佺嫏宥囩<婵炴潙楠稿畷锟犲矗閹存繄顏村鍫嗗浂妫戞慨妤佺懆婢瑰﹥锛愰崟顕呭妳 闁圭粯鍔欓崯瀣嵁閸喓浜i悽顖氬€归惃顖炴閿燂拷
  • 2婵炴潙楠稿畷锛勭磼瑜忛悽濠氬矗閹存繄顏村鍫嗗浂妫戞慨妤佺懆婢瑰﹥锛愰崟顕呭妳闁挎稑鏈﹢浣该归鑲╂癄闁瑰瓨鐗楁竟鍐ㄢ柦閿燂拷
  • 3濡炲鍋炲┃鈧柤濂変邯閳规艾銆掗梹鎰憪缂佹儳灏呯槐鎺楀疮閸℃ɑ琚遍柡鍫濇惈濠р偓濡絾鐗楁竟鎺戭嚕閳ь剟鏌呴敓锟�4闁哄绱曟竟鎺楁嚌閼艰泛鐒荤紒鎾呮嫹
  • 4婵炴潙楠稿畷鈩冪閵堝牜鍔呴柛娆愬灥缁旈鈧懓顦崣蹇涘礄妤︽鏀介柟缁樺姍閸熷鏁嶅顑句海濡炲瀛╅悗顒傜博椤栨哎浜慨姗堟嫹 闁告垵绻愰惃顖炴閿燂拷
  • 5闁哄倹婢橀·鍐博濞嗘劕鐓i柛鎺撶箓閸欒法鎲撮崟顑熶線鏁嶆担鍦偣闁告顨堥悵顖炲础濡も偓鐎垫娊宕e畝鈧悵顖炲箣鎼存挴鍋撳⿰鍐╁€辨俊妤€妫岄埀顒婃嫹
  • 6濠㈠爢鍥舵闁哄鍎版径宥夊礈閿燂拷 婵炴潙閰eΣ濂稿礃濠婂嫬鐓曢柛鏃傚Т濞存劙鎷曢鍐ㄧ秴濠㈠爢鍕垫"
  • 7婵炴潙楠稿畷鈩冩交濞嗗海鏄傞柡鍜佸灠鐏忣垱绋夌€涙ɑ顦ч梻鍌ゅ幖濞差垶鏁嶇仦鐐仧闁告柣鍔嶅▓蹇涘磻閿燂拷
  • 8婵炴潙楠稿畷锟犲及閵夈劌钄奸悽顖氬€稿┃鈧�“婵炲弶顨堟晶锟�”闁挎稒淇虹亸顏呭娴h姤绁柛銊ヮ儐閻即宕e鍫㈢闁荤偛妫欓埀顑嫮啸閻犳劘顫夐崹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