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著名文学家李攀龙是土生土长的济南人,是当时“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其编辑的《唐诗选》成为当时通行的学塾启蒙读本,明清两代影响超过《唐诗三百首》。白雪楼是李攀龙会友、读书和藏书的地方,先后有三处。李攀龙撰有《白雪楼集》,足见白雪楼在他生命中的分量。
三座白雪楼中,以第二座故事最多。李攀龙晚年在大明湖南岸、百花洲以北碧霞宫附近修建了他在济南的第二座读书楼,在此写诗作文,绝意仕途。据说这座白雪楼有三层,第一层是会客厅,第二层是藏书阁,第三层则住着他的爱妾蔡姬。这位蔡姬长得美不说,还会做一道拿手美食———葱香馒头。有趣的是,白雪楼独立水中,四周都是水,并没有桥与之相连,只靠一叶扁舟来回摆渡,一般人根本上不了楼。据说,若是那些达官显贵来访,李攀龙就在楼上说“俺不在!”系着那一叶扁舟拒不接待。若是有爱好诗歌的文人来了,他才荡着那小舟,去把他们接过来。接过来干啥呢?一定是面朝水光潋滟,羽扇纶巾,吟他个风月无边。这秉性,这风流,真是千古文人心中的“样板戏”。第一座白雪楼是此前李攀龙在历城王舍人之东鲍山下修筑过的一座读书楼,可惜的是这两座白雪楼现今都没有遗址存留。
明朝万历年间,山东右布政使叶梦熊因敬仰李攀龙,出资在趵突泉畔建了第三座白雪楼,以此来寄托对先贤的追念之情。不过,这座明代的白雪楼在清代初年就倾塌。清顺治年间,时任山东布政使的张缙彦在白雪楼原址又重新建起了白雪楼,人称“泺源白雪楼”。泺源白雪楼虽然于咸丰年间被重修过,但在1956年时,还是因为年久失修而被拆除。现存趵突泉内的白雪楼是1996年由市政府出资,在泺源白雪楼的遗址上重建的,为带戏台式二层仿古建筑,登楼可俯瞰周围泉水竞流,远眺公园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