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针走线几十载 济南婆媳接力织锦绣

2020-01-14 07:09:25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作者:新时报记者刘华

责任编辑:田艳敏

飞针走线几十载 济南婆媳接力织锦绣

  亓云兰与赵玲在一起探讨刺绣

飞针走线几十载 济南婆媳接力织锦绣

亓云兰与赵玲展示她们的作品 本组照片均由新时报记者刘华 摄

  刺绣在我国已有上千年历史,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门手工技艺却逐渐式微,逐渐被机器所代替。不过,在莱芜高新区却有这样一对婆媳:她们虽是婆媳,却更似惺惺相惜的师友;她们没有经天纬地的大事业,却用手中小小的绣花针,绣出了一片锦绣天地。

  家里就像一个刺绣展览馆

  婆婆亓云兰,今年77岁。

  儿媳赵玲,今年51岁。

  12日,记者在莱芜高新区汶水花园见到了这对“不一样”的婆媳。此时,两人正坐在沙发上探讨着一件花鸟作品,两人你一 言我一语,十分热烈,说到有趣处,还不时传出阵阵笑声,显得其乐融融。

  走进她们家,就像走进了一个小小的刺绣展览馆,客厅、书房、卧室,几乎所有的墙上都挂满了刺绣作品。这些刺绣作品多以鸟为主题,有鸳鸯、喜鹊、燕子等传统艺术中常见的吉祥物,也有蜂鸟、翠鸟等不太常见的鸟类,但无一例外的是,在她们的丝线勾勒下,这些鸟儿栩栩如生、充满神韵,有一种破墙而出的视觉冲击力。

  亓云兰说,她从小就跟随奶奶和母亲学习女红。在两位老人的悉心教授下,她没有几年的时间就掌握了这门手艺的基本技巧。随后的几十年里,她不断潜心揣摩,总结归纳出了近百种传统刺绣技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改进,创作出了极具个人特色的作品。几十年来,她已经绣出了500多件作品。

  谈到作品主题,亓云兰说:“我作品里的鸟类主要取材于一本叫做《世界鸟类》的书,在真实原型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加工,添加了树枝、花草等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别看这些作品比A4纸大不了多少,但却是一针一线绣出来的,很耗功夫,而且每一幅都不重复,都有自己的特点。”

  “毫不夸张,每件作品都需要数万次穿针引线,其中有很多作品还需要反复修改,如果不满意就拆了再绣,一遍不行就两遍,有时候甚至要改几十次。由于长时间绣花,婆婆落下手指关节疼的毛病。”赵玲补充道。

  天道酬勤。凭借高超的刺绣技艺和丰富的艺术感染力,亓云兰的作品屡获各级大奖。2008年12月,在原莱芜市首届“御鼎杯”农民文化艺术节书画摄影作品展上获金奖;2014年9月,在“第三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上荣获“优秀传承人展示奖”。

  婆媳间亦师亦友

  比起婆婆的“家学渊源”,儿媳赵玲的刺绣手艺则更多的是兴趣使然。赵玲说自己从小就喜欢刺绣,上初中时她尝试着在枕头上绣出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幅作品,并取名为《喜上眉梢》。不过由于怕耽误学习,她不得不忍痛将这份爱好暂时搁下,直到遇到了同样喜爱刺绣的婆婆,她才又重新拾了起来。“过门后,我发现和婆婆有同样的兴趣爱好,欢喜得不得了,真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在婆婆的鼓励下,我又慢慢拿起了绣花针。”赵玲说。

  很快,赵玲发现与婆婆相比自己的水平就是小儿科,因此她虚心地做起了学生,这一学就是6年,才熟练掌握了各种刺绣技巧。“当时婆婆还没退休,虽然工作很忙,但她回到家后,还是打起精神来教我。别看我们是亲人,但在刺绣教学上她可是非常严格,一旦发现错误,会毫不客气地指出来。时间长了,我们不仅是婆媳,还有亦师亦友的惺惺相惜。”赵玲说。现在,赵玲已经绣出了200余件作品。

  除了刺绣,赵玲还从婆婆那里学到了虎头鞋、小孩豆枕等传统手艺。“这些传统的东西是老人心中的宝,我可不想让它们在我手中失传。我会好好继承下去。”赵玲说。现在赵玲从事物流工作,工作很繁忙,但她仍挤出时间来学习,“我想在我退休后,能多出去走走看看,借鉴学习别人的长处,让自己的刺绣手艺越来越好。”

作者:新时报记者刘华

责任编辑:田艳敏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