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亭
疫情是考验,也是文明的催化剂。放眼身边,有序排队隔一米、公筷公勺分餐制、拒绝“野味”……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自觉习惯;垃圾分类、文明养犬、烟头不落地等文明行为,也正在成为整个社会广泛认可的共识。
目前,疫情防控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扩展,生产生活秩序正在有序恢复。近日,我市九部门联合发布《济南市民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指南》,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提高文明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养成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的健康生活方式。同时,向广大市民呼吁: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让过去的不文明生活习惯、不健康生活方式随“疫”而去,形成讲文明、讲卫生、讲公德的良好社会风尚。“文明”取决于习惯,而习惯的养成必须从细节,从小事开始。
向不文明养犬说“不”
建立文明养犬社会化治理新模式
3月31日,在天桥区重汽翡翠郡小区,市文明养犬社会化治理创建工作办公室民警详细介绍了小区社区自治相关情况。社区居委会通过建立“翡翠郡社区养犬群”,将社区养犬居民全部纳入微信群,大家通过互相监督,杜绝不文明养犬现象的发生。同时,社区物业积极配合,通过设立宠物公厕等一系列便民设施,为养犬居民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美化了社区环境。
据悉,自去年开展文明养犬社会化创建工作以来,我市按照“社区主导、公众参与、部门协同、社会化治理”的原则,深入开展文明养犬社区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已有36个社区开展文明养犬社区自治,逐步实现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市公安局治安支队一大队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市文明养犬社会化治理创建工作办公室将继续推动文明养犬社区自管自治,加强文明养犬集中整治力度的同时,高标准打造文明养犬社会化自治示范小区,以文明养犬社区带动不文明养犬社区,以文明养犬人带动不文明养犬人,以先进带动后进,以点带面补齐市容环境短板。
让“烟头不落地”成为一种习惯
在全市122条城市道路设置1300余个灭烟柱
在泉城街头,一名城管工作人员正在向路过的市民宣传“烟头不落地泉城更美丽”的倡议,号召市民从我做起,不在禁烟场所吸烟,吸烟后自觉把烟头熄灭后投入垃圾箱。与此同时,就在城管工作人员的身旁,醒目的灭烟柱引起了过路市民的注意。
“我们通过建设无烟头示范道路和成立烟头捡拾队伍,保障活动有序开展。以泉城路、明湖路、舜耕路、纬二路、经十路作为无烟头示范道路的试点道路,逐步以点带面推广到全市,并在全市122条城市道路上设置了1300余个灭烟柱。下一步,我们将在景区、商圈、公交站点等人员密集的地方增加灭烟柱,方便更多的市民投放烟头。”市城管局环境卫生管理处副处长周胜军对记者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随之加强,与此同时,我市公共场所吸烟的情况也有所改善。据了解,我市连续8年在泉城广场、济南火车站等举办“世界无烟日”宣传活动,组织开展控烟宣传进两会活动,组织烟包健康警示图片巡回展等活动。在各类公共场所举办活动28场次,发放控烟宣传材料39100余份,观展人数达58730余人次。
让垃圾分类成为文明理念新坐标
垃圾分类地方性法规将于2020年底前出台
3月30日,在泉城路街道鞭指巷社区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基地,“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几个鲜红的大字非常醒目。这里已经成为垃圾分类的示范社区,同时也吸引众多媒体和市民前来学习观摩。“目前社区已经实现垃圾分类处理的闭环式运营。”历下区泉城路街道城管科负责人张现水告诉记者。这也是济南市全力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缩影。据记者了解,今年我市要完成23个示范街道和251个示范社区的垃圾分类创建工作。同时,济南垃圾分类地方性法规将于2020年底前出台。
出台地方性垃圾分类法律法规是我市作为垃圾分类先行城市必须完成的任务。市城管局生活废弃物管理处主任科员陈振华对记者说,我市垃圾分类初步的立法草案已经完成六次大修,并已列入2020年立法审议类项目,确保2020年底前出台济南垃圾分类的地方性法规。
做好移风易俗“加减法”
移风易俗“战”疫情成为新风尚
疫情期间大力倡导群众喜事不办延办、丧事简办快办,让移风易俗“战”疫情成了新风尚。
据市民政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市民政部门广泛宣传并全面落实济南市三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对生态葬实施奖补政策的通知》等政策文件,鼓励根据当地风俗,继续推广原有先人纪念林、树葬、原地深埋不留坟头等生态安葬做法,引导群众采取绿色生态的安葬方式,切实满足群众安葬需求。
除此之外,市民政局副局长李越千向记者介绍,“我们探索开展了婚礼式颁证仪式工作,为新人提供内容丰富、参与免费、庄严神圣的结婚登记颁证仪式,倡导了婚事新办的新风气。”据了解,近年来,市民政局推出结婚登记“四个一”和离婚登记“四个一”服务,全力打造市级“泉城·爱帮”婚姻登记服务品牌。如今,从“大操大办红白喜事、比阔气、讲排场”歪风盛行,到“自觉简办、不发红包、热心公益”新风扑面,文明新风在济南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