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心 精准施策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2020-04-30 06:42:09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孙庆珍

责任编辑:杨甜梦子

  编者按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带来的挑战,如何做好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工作、巩固脱贫成果,是中央和各地的重要考量。现邀请两位专家学者就如何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完成既定目标和任务进行讨论和支招。

  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向人民群众、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的退路和弹性。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在这关键时期,我们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新困难、新挑战,为此,我们必须坚定信心,精准施策,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坚定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却不能掀翻大海,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疫情对农村脱贫攻坚工作带来的冲击只是短期的、阶段性的,而且我国在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等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我国的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显著优势,在新困难、新挑战面前,我们完全有能力、有信心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战,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快速恢复正常,确保如期兑现庄严承诺。

  ■精准施策,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要按照“因地制宜、长短结合、增收有效”的要求,加大产业增收项目规划建设力度,注重发挥本地特色优势,选准选好产业和经营性扶贫项目,让产业精准对接市场、精准对接群众。同时,注重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发挥企业在资本、人才、管理、市场、信息、研发方面的优势,面向更多深度贫困地区建设扶贫产业基地,吸纳贫困地区更多群众就业,促进贫困地区形成内生发展机制。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在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相关扶贫产业的同时,扶贫龙头企业也要彰显社会责任,在抗击疫情和决战脱贫攻坚中体现自身价值。目前济南市在全市上下已建立起横到边、纵到底的“五位一体”多元主体帮扶体系,精准施策,施行“一镇一案一团队、一村一业一单位、一户一策一干部”,充分发挥产业就业扶贫的“造血”功能,突出产业带动,注重就业帮扶,实现贫困户“产业+就业”全覆盖,夯实贫困群众增收基础。加大就业帮扶力度,针对贫困户劳动力外出务工难的问题,加强“点对点”返岗复工服务,从用工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做好劳务对接,尽最大努力解决贫困群众务工难问题。大力开展消费扶贫。迅速摸清贫困户滞销农产品情况,包括农产品品种、滞销数量、涉及合作社及贫困户等具体信息。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充分利用各种线上销售渠道,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加大推销力度。今年3月,济南市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积极引导社会各界持续扩大消费扶贫产品和服务,不断巩固脱贫成果,实现稳定脱贫。此外,济南市今年力争全市各镇(街道)快递网点覆盖率达到100%,助力脱贫攻坚,振兴乡村经济。

  ■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不解决人的基本需求和绝对贫困问题,乡村振兴就不可能实现,“三农”问题就不会得到根本解决。乡村振兴是稳定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保障,使已经摆脱绝对贫困的人口不返贫,在此基础上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人民的共同富裕,因此两者具有很强的内在联系和承接关系。目前,济南市1006个贫困村已全部“摘帽”退出,22.2万贫困人口基本实现脱贫,济南的脱贫攻坚取得明显阶段性成效。一方面,济南市的脱贫攻坚需建立完善脱贫成果长效机制,防止“返贫”“复贫”等情况的出现,朝高质量脱贫攻坚目标迈进。另一方面,则需要加大乡村振兴的建设、推进力度,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契机,努力开创乡村振兴新的局面。因此,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交汇期,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结合济南实际,在规划体系、投入体系、动力体系、保障体系等方面统筹安排、协同推进,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做好政策衔接、产业衔接、观念衔接、要素衔接等,来提高各类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会标杆。

  (作者系中共济南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作者:孙庆珍

责任编辑:杨甜梦子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