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作为极具新时代特质的价值遵循,绿色发展,既是一种生态伦理,也是一种发展理念,更是一种越来越主流的生活方式和场景——人们的每时每刻,一举一动,都与绿色相关。也只有在自然和规律面前,始终保持谦抑、温和、共生的姿态,可持续发展才会有牢固的社会基础。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印在脑子里、落实在行动上,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让祖国大地不断绿起来、美起来。
牢记嘱托,踏实践行。两年来,济南一直潜心于“绿色发展”的路径探索,一直致力于“生态文明”的体系构建。在省委、省政府对我市提出的“五个济南”目标定位中,“生态济南”赫然在列;在“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远景规划中,“大美济南”同样有着对于绿水青山的强烈期许。
近年来,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每一项都是一场攻坚战,每一次行动都是一场硬仗。为做好“生态济南”大文章,今年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生态立市,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攻坚行动,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泉涌的生态家园。
生态立市,首要是生态产业的集聚。没有低碳产业和绿色项目的落地,没有传统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淘汰升级,绿色发展就没有基础。对于济南来说,依托新旧动能转换积蓄的强大发展势能,加快推进环保产业集聚发展,更是紧抓机遇,构建低碳循环发展体系的重大抉择。作为践行高质量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的“试验田”,济南先行区在落地项目的筛选上,就突出了生态优先原则,在其公布的绿色生态建设40项指标中,提出了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不应低于20%的“硬杠杠”。“无废城市”“海绵城市”“零碳城市”,将是先行区为未来人居环境提供的理想样板。
生态立市,既要政策规划先行,更要全民参与、全城共行。让“绿色”成为一种出行习惯、饮食习惯、购物习惯,绿色才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样的绿色路径才能走得坚实、长久。最近开展的小清河生态景观带联合管理提升行动,就是要建立管护单位、市民和媒体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共同参与小清河景观带环境保护,让市民从自身做起,树立起“济南是我们共同家园”的主体意识。事实证明,引导公众成为环境保护的监督者、推动者和践行者,是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最强大的助力,也是环境治理最低成本的保护模式。
绿色发展是一项城市事业,但要图长远、谋全局,就必须跳出一城一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的契机下,我们更应该秉持“全域意识”,力争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上深化合作,形成共管共享的生态保护合力。在近日召开的赴郑州西安学习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交流座谈会上,我市提出,突出做好“林”和“湿”的文章,建设园林之城、湿地之城,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态颜值和品质,打造黄河流域生态明珠。以黄河作为生态搭建骨架,将是济南“生态立市”路径探索中又一次系统的绿色认知飞跃,又一次有力的生态战略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