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棚户区如今高楼林立。(本报记者赵晓明摄)
市中区陡沟街道的吕大娘今年83岁,早年丧偶的她独自抚养着两个女儿,按照以往赡养费的计算方式,虽然一路走来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但她并不符合低保纳入政策。现如今两个女儿都已成家立业,今年吕大娘又与大女儿签订孝善扶贫协议,根据市民政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会救助工作切实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的实施意见》有关规定,今年4月,吕大娘被纳入农村低保范围,拿到了第一笔低保补助,吕大娘喜出望外:“农村花销低,这钱能干不少事呢!”
国以民为上,民以生为先。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强调,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谆谆嘱托重如千钧,殷殷期望言犹在耳。两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将民生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把百姓急盼的“民声”作为民生工作的指向标,把造福泉城市民作为一切重大决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在医疗卫生、养老、社会保障、民生兜底等方面全面发力。伴随着一项项民生新政破浪前行、一桩桩民生实事落地生根,如今,强化责任担当,坚守民生情怀,已深深融入泉城奋斗的底色,一幅美好生活的壮美蓝图已在泉城大地徐徐展开。
实现全覆盖 撑起健康“保护伞”
家住历城区的万芳是一名高龄产妇,3月份刚刚为人母的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怀孕前我和老公做了孕前优生检查,怀孕期间做了产前筛查,孩子出生后又做了代谢性疾病筛查,在济南这些都是免费的,也很方便,做济南人很幸福。”
健康是幸福之基、温暖之源。济南市着力优化百姓身边健康服务,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综合达标率分别为94.55%、98.25%、100%、98.37%。建立家庭医生团队2785个,重点人群签约率70.22%。针对妇幼群体,我市产前筛查补助覆盖全部孕妇群体,免费新生儿筛查项目由“4种病”增至“40种病”,全省首家发布省市县三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联动地图,打造“互联网+妇幼健康”新模式,高危妊娠管理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我市三级妇幼保健机构占比全省第一。针对老龄群体,我市为17.5万名8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2.57亿元,为67.6万名老年人投保银龄安康保险。针对计生群体,为农村部分计生家庭、计生特殊家庭父母等各类群体30余万人发放奖扶资金4亿元。
截至目前,全市孕产妇死亡率为零,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至有记录以来的最低点,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比肩欧美发达国家,彰显了济南卫生健康事业的软实力,带来的是每个家庭、每个人实实在在的健康收益。
完善保障 提升百姓获得感
李女士两年前从济南某棉纺织国企退休,当时到手的退休金每月不到4000元,现在每月能领到4400多元,这与企退人员基本养老金不断上涨的惠民政策分不开。据了解,我市已连续15年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连续8年提高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待遇。“有了养老保险就有了终生的保障,刚退休那会儿每到发退休金的日子就跑到银行查,现在孩子帮我申领了电子社保卡,我随时从手机上就能查!”据悉,我市积极推进全民参保计划扩面专项行动,发放实体社保卡800万张,去年全年签发电子社保卡83万余张。
两年来,我市医保待遇也稳步提高,特别是大额医疗费“二次报销”政策,精准定位于患重大疾病、负担较重的参保群体。职工孙先生今年因发生动脉瘤住院,花费了18.41万元。“以为自己至少要承担一半吧,出院结算时才发现,通过医保正常报销和‘二次报销’后个人才负担2万多元,真是松了一口气。”孙先生出院后,每个月药费500余元,通过医保门诊待遇报销以后,个人才负担40余元。随着全国医保电子凭证在我市首发,市民在全市8家定点医院、20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67家定点零售药店,“扫码”即可实现就医购药直接结算。
社会救助也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民政局作为承担着“社会保障兜底一批”重要职责的民生部门,紧紧围绕完善社会救助政策制度,织密织牢脱贫攻坚兜底保障网。据悉,2020年,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740元/月、494元/月,城乡特困补助标准和照料护理标准相应提高。提标后,我市城市低保标准位列全省第一位,农村低保标准位列全省第二位。全市城乡低保对象分别为1.5万人和7.9万人,平均补助水平分别达到每人每月501元和314元。
精准发力 重拳破解“银发”难题
80岁高龄的苏大爷住在历下区甸柳街道第三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在这里,他有一个自己的房间,阳台摆放着绿植,墙上挂着全家福,桌上放着他的“日常三件套”——手表、手机、收音机。在这里,苏大爷的饮食起居由专业的护理人员24小时全天候精心护理。在这里,苏大爷有很多朋友,没事一起聊聊天、下下棋、唱唱歌,轻松惬意……
“好的养老院不好找,我运气好,能在省会城市找到合心意的养老院,这里饭菜可口,护理人员专业,生病了还有专业医生,比儿女照顾得还要周到,住在这里越来越舒服啦。”谈起入住养老服务中心的感受,苏大爷眼睛笑成月牙。
还绿于民的“口袋公园”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核心城区养老服务设施短缺问题成为大城市养老最大的难题。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已不仅仅是每个家庭的“家事”,更是一项关乎民生的大事。作为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改革首批试点城市,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养老服务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将养老服务设施配建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推动。先后制定了《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民生服务设施建设三年规划(2019-2021)》等相关文件,将全部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新一轮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并实施开展了三年建设行动计划,把养老服务设施配建列入土地招拍挂条件并实施“五同步”,彻底解决新建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问题。
老旧小区加装电梯,为居民出行提供便利。
据统计,自2017年12月份以来,全市对确定出让的160个住宅小区地块提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意见,建成后总建筑面积达43.2万平方米,新增床位超过1万张。两年多来,各级政府主导建成的各类养老服务设施381处,在建221处。到2020年年底,全市各类养老服务设施总量将超过2000处。这一组组令人欣喜的数字是对养老工作最客观的描述,也是我市做好养老工作决心最直观的体现。
作为政策的受益者,山东惠和仁德康养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巩成坤欣喜地说:“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在全市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1处,全部都是政府无偿提供的,让我们低投入进入养老服务行业,把专业的事安心做好,也能降低收费标准,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专业服务。”
畅通末梢 社区更具“国际范儿”
六月之初,骄阳似火。走进大明湖畔的舜井社区,社区办公用房内,4D全息投影、涉外服务站、智慧平台、动感影院……现代化的设施一应俱全。
很难想象,2018年前,舜井社区办公用房还只是一片低矮潮湿的小平房,合员合署的班子队伍、居民外迁空挂的薄弱社区,“有近三分之二的居民搬离了户籍所在地,社区的办公场所也被拆除,只能在一个不足100平方米的小屋子里办公。”说起过去的“苦日子”,社区书记张润文笑着说,“2019年萌生了打造国际化社区的想法”,于是,借着我市实施城乡社区工作服务用房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的东风,舜井社区联合多部门投资500万元打造了1200平方米“国际范儿”社区,成为全市第一批改造提升的社区,实现了从“一个人户分离社区变成一个商圈国际化社区”的华丽转身。
济南不断出台高含金量政策,全力稳就业促民生。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提出,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近年来,市民政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夯实社区工作阵地,实施社区综合服务用房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市里每年投入2000万元改善提升老旧小区社区综合服务用房,2018年以来改造提升的120个社区用房总面积增加了近3倍,确定首批7个社区进行国际化社区试点。
除了硬件设施的升级改造,市民政部门还积极推进社区治理改革,创新社区治理体制,转变社区治理方式,把服务居民、造福居民作为城乡社区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