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母亲河 奋进新时代|“来济南府不到泺口不成一游” 泺口街:黄河边的“清明上河图”

2020-06-22 06:02:41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黄鸿河

责任编辑:杨甜梦子

  泺口街、泺口大集兴盛皆源于黄河码头。

  黄河南岸泺口街,街道的布局颇有特点,城内是大街套小巷,街街相通,巷巷关联,这种布局似乎影响了济南商埠区经纬路的设计。今天的泺口街环城路就是原来的城墙根,新区域南到二道坝,北到黄河堤,东到津浦铁路,西到无影山北路,大约5万多人口。1985年以前有18个生产队、副业队等1.5万多人,上世纪80年代后北泺口130多户南迁至今天泺口的东房台、西房台等处。

  泺口大集在济南家喻户晓。老济南的集市大多地处城郊,最有名的当然是泺口大集和段店大集,其规模和历史在大江南北集市中屈指可数。济南郊区另外较有名的集市还有东郊的王舍人庄集,西郊的大金庄集,南郊的仲宫集,北郊的桑梓店集。这些集市,无一例外都是五天一

  集。但泺口大集不同,天天有集,这在过去生产力不甚发达、商业比较落后的时代,灿如一幅“清明上河图”画卷,在齐鲁可谓独树一帜,在全国也属凤毛麟角,足可证明当时的泺口街商业有多么繁华。

  远的不讲,就拿济南开埠之后来说,著名民族资本家张采丞、苗杏村、苗星垣、穆伯仁等都是在泺口街上开始创业,发达后抓住开埠商机,先后成为华庆面粉厂、成丰面粉厂、成大纱厂、仁丰纱厂的大老板。再往前推,明、清两朝统治济南府钱庄、当铺几百年的山西钱号,个个都是从泺口贩盐发家,形成关、茅、范、尚四大盐商,另外还有从泺口镇移师济南府鞭指巷的大盐商陈冕状元家族,迁移后宰门“田家公馆”的田家盐商家族。

  泺口镇因商业发达,食盐供应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苏等六省区,盐商富可敌“济南府”,因此才有了“第二济南府”或“小济南”之称,老人们曾讲“来济南府不到泺口不成一游”。

  泺口的经贸繁荣与黄河密不可分,因黄河的到来使泺口通过大运河与江浙联系到一起,与黔宁联系到一起,江南的稻米、丝绸、茶叶、瓷器、铜器、竹木、工艺品等充满市场;同时也伴随着甘肃、宁夏牛羊肉的清香,黄河岸边星罗棋布的汉回族村寨也兴盛起来。

  1848年为防土匪劫舍,保乡安民,泺口镇开始修建独立的圩子墙,清咸丰十年(1860),捻军北伐,盗匪横出,到了同治四年(1865),捻军再次从河北打入,杀死了清军统帅僧格林沁,举朝震惊。1866年泺口镇开始紧靠黄河大堤重建城墙,1868年竣工,形成一座周长4500米的独立城池。据说本是椭圆形,后因黄河大水侵袭,北边城墙筑堤埋没后城池变成月牙儿形,1958年黄河发生特大洪水,在河南岸铁道桥西边曾冲出老城墙。

  泺口城墙建筑仿照济南府建造,四面分设城门城楼,城楼上有岗哨,四座城门分别是东门曰泾海门,眺望东海,盼河清海晏;东南门曰瞻岱门,据说站在城楼南望,天晴时能看到泰山;西南门曰普药门,西望药山,求身体康健;西门为正门曰泺口镇门,正冲小鲁庄,是进出泺口镇的主要通道。因三面城墙一面堤成“月牙儿”状,伏卧黄河南岸,所以泺口街上流传一句歇后语:“泺口街的圩子墙,少一面子。”城墙土夯石砌,高7米,底宽8米,顶宽4米,各有垛口。城墙外有圩子壕,壕外是沼泽盐碱芦苇地。黄河发大水只要“囤”住东南门、西南门,水再大也进不了街。

  泺口镇内的主要街巷都有济南城街巷的影子,不少还是重名,直到今天,像天桥塘子街快递还多次送到了泺口塘子街上。街巷有上关街、中关街、下关街、朝山街、奎文街、枫林街、太平街、花园街、泉子街、进士街、斜路街,有九曲街十八巷,有因民国初年曾设盐业稽核所命名的所里街,后改为礼仁街,有清顺治年间秦、关、范三大盐商结盟之地的三义街和义和巷,素有三十六条街套七十二条巷之说。

  泺口还有多处明、清时代官员、盐商的私宅园林,有名的有河北广平府知府刘叔枚建的亦园;清朝工部员外郎李士琛建在泉子街上的基园;有魁盛街上的杨恕棋举人庄园,无不灰砖黛瓦,粉墙飞檐。泺口街上最大最有名的是蔡举人庄园,地处塘子街义威路旁,占地26亩,有山景园林,有亭台楼阁,有小桥流水。抗战爆发蔡家逃离济南,庄园被日本侵略者霸占,因此衰败。

作者:黄鸿河

责任编辑:杨甜梦子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