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记者百村行】脚下常沾泥土 心中才有光芒——济南日报报业集团“百名记者百村行”记事

2020-07-31 06:42:12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济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李小梦 张铭

责任编辑:鞠月芹

脚下常沾泥土 心中才有光芒——济南日报报业集团“百名记者百村行”记事

脚下常沾泥土 心中才有光芒——济南日报报业集团“百名记者百村行”记事

脚下常沾泥土 心中才有光芒——济南日报报业集团“百名记者百村行”记事

济南日报记者吕传泉(左)在南部山区采访拍摄。

  6月22日,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各报网发出“同款”系列报道——“百名记者百村行”启动,100名记者“启程”,深入100个贫困村,以“一篇报道、一篇记者手记、一组图片、一组影像资料”的全媒体报道方式,深入挖掘脱贫经验与成功亮点。这是报业集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重要指示开展的“助力脱贫攻坚 报业全媒出击”系列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锻炼采编队伍、增强新闻工作者“四力”的重要举措。

  好素材让记者忘记疲惫

  今年夏天,济南雨水格外多。

  6月23日,南部山区的雨从早晨开始下,济南日报百村行小团队冒雨出发了。“这一天的采访任务很重,为了不耽误第一书记工作,一天之内要把4个村全部采访完。”济南日报记者李小梦说。和她一起的,还有济南日报摄影、摄像记者吕传泉和张有水。“断断续续的小雨给一天的拍摄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雨会不会下大?航拍器能不能起飞?”张有水琢磨着接下来的采访。

  从三岔村的沥青路,到尧庄村的精准政策;从马家村的乡村环境,到井北村的旅游产业;从早晨6:00的晨光,到晚上7:00的夕阳……一天下来,雨似牛毛,又细又密,采访团队记者身上早已湿透。扛着摄像机的肩膀压出了痕,端着照相机的手泡得发白,采访本上的字迹也被雨水晕开。“但采访热情没有被浇灭,看到好的素材就忘了疲惫,用心拍好每一个镜头。”吕传泉说。

  同样是南部山区,济南时报记者李焜染从脱贫户韩士菊家到村里的金银花种植基地,“我看到了人的变化,采访对象韩士菊虽然耳朵听不清、语言表达不出,但提起村子近几年的发展,却露出了笑容;也看到了路的变化,之前泥巴土路变成了宽敞的水泥路,还通上了公交车,居民出行、游客采摘运输金银花再也不成问题。”

  记者要不停步,心里才有时代;要往基层去,心里才有群众;要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要锤炼过硬的“脚力”,宣传思想工作才有坚实的实践基础,才有深厚的人民情怀,才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才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也才有鼓舞人、感召人、塑造人的蓬勃力量。一路走遍了村子的角角落落,记者们练就了“脚力”,脚下沾满了泥土,心中却因有了光而更有底气。

  采访的“兴奋”渐渐变成“思考”

  在接到“百村行”采访任务时,很多记者的第一反应是“兴奋”,而通过深入采访,“兴奋”渐渐变成了“思考”。

  “刚接到通知,我一下来了精神,能有这样的锻炼机会,实在难得。”济南日报记者时晔然说,“采访中我渐渐开始思考,该如何带动当地百姓增收致富?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安居乐业?”在柳埠街道鹿宝泉村和小槲疃村,时晔然采访到了3年不落下一节技术课、苦学剪枝技术的六旬枣农,还有痴迷根雕、身残志坚的轮椅小伙刘旭。“走进田间地头,走进寻常百姓家中,才能明白农村旧貌换新颜、农民脱贫奔小康、农业发展强有力的表象下的深刻奥义,那是基层干部和群众敢闯敢试、苦干实干,把脱贫攻坚中基层先进经验和典型办法总结出来,也是我们记者应有的政治意识和社会担当。”时晔然说。

  “一百个村子,就有一百条脱贫致富的经验。我们在金银花种植基地旁,听党支部书记和第一书记滔滔不绝地讲解村里的脱贫致富经;在狭小的羊圈里,看到靠养羊供出一个学生的村民,满眼欢喜地抚摸着自己的宝贝山羊;在屋顶上,拍下光伏发电设备和靠着它拥有一份稳定收入的贫困人家……我被村民的淳朴打动,被村里带头人的干劲鼓舞,被驻村第一书记的多方奔走感染。我想,这就是当下的中国,众人协力,共赴小康。小康路上,我们没有让一个人掉队。”舜网记者王旻说。

  “脑力”是想的能力、思考的能力,是新闻工作者思想水平、政治水平、理论水平的集中体现。济南日报报业集团的记者们遍访贫困村,从贫困的“相同”中发现脱贫出路的“不同”,挖掘脱贫工作背后千千万万个榜样以及时代赋予贫困村前行的力量;思考记者在助力脱贫攻坚任务中应当发挥的作用。不断增强“脑力”,把准思想行动的“方向盘”,扛起应有的责任担当。

  深挖再深挖,从平凡中发掘闪光

  济南时报记者王倩所采访的村庄都是曾经的省级贫困村,也是被采写过多次的“老典型”,如今再去,面貌又有新的不同。为了挖掘出鲜活的脱贫故事,王倩走访多个贫困户家庭,与他们聊家常。“采访中,我为他们曾经的艰辛所感伤,跟着他们一起落泪;也为他们脱贫后越过越好的日子而欣慰,陪着他们欢笑。我和采访对象之间相互感染,相互鼓励,相互温暖。”王倩说。

  济南日报记者郝倩在端午假期前赶赴商河,到了村里就扎进农户家中的羊舍,酷暑天气下,味道非常刺鼻,但是要了解现场的情况,不得不如此。也正是因为这样深入现场,才获悉了该村建设了粪肥回收利用沼气项目,找准了报道的亮点,写出了《“羊”起致富风帆》这样亮点突出、让人一看标题就想读下去的稿子。

  舜网记者时金通过历年情况对比,看贫困户生活变化,发现新闻点。“村民李志中站在自家新房前的花椒树旁,向我们讲解着花椒树的种植经验。经过危房改造,他家的土泥墙不见了,变成了宽敞的红砖大瓦房;旱厕改造成了卫生间;自己也有村里扶持的公益岗可以挣钱。”时金说。

  面对社会发展的万千气象,记者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洞察本质,从众说纷纭的争议中明辨是非,从快速变化的实际中把握规律,使新闻工作始终顺应时代要求、体现时代进程、推动时代发展。报业集团的记者们坚持采访精细化,深挖再深挖,力求从平凡中发掘闪光点,既增强“眼力”,又增强了把握大局大势的能力。

  采访越扎实,新闻越能接地气

  “写好下基层的新闻,就是要讲好故事,最好就是讲一个人、一件事,小切口反映大主题。”时晔然说。在他采访第一站——南部山区西营街道赵家庄村时,得知45岁的村民段振丽靠着种果树的钱买了一台“戴尔”牌电脑,放下锄头,摸起了键盘,自学平面设计。“我受段振丽说的一句话启发,起出了《锄头生锈了却把键盘磨得锃亮》这个生动形象的标题。”时晔然说。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最好的故事在基层,这次下基层让我更加深刻理解了这句话。只有真真正正地走下去,踏踏实实地沉下来,我们才能发现很多以往没有看到或者被忽视的细节,有了细节、有了故事,才有鲜活的新闻。今后,我将继续挖掘好的基层故事,用文字记录好身边的温情。”爱济南记者蒲菁说。

  笔,是新闻工作者手中最重要的武器。胸有成竹才能下笔如有神。看似枯燥的脱贫工作,在济南日报报业集团记者们的深挖、细采中,化为耐读、悦读的故事,因采得扎实,行云流水般的文字跃然笔尖,“笔力”更加遒劲。

  “记者要有比别人多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带着感情深入一线报道才会接地气”“要想了解村民脱贫心声,要踏遍村子的角角落落”,一个个带着温度的记者手记思考深刻、耐人寻味、引起共鸣。

  如何配得上“记者”这个身份?怎样增强“四力”,融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脚下常沾泥土,心中才有光芒。”一位记者在“记者手记”中写道。在“百名记者百村行”活动中,济南日报报业集团记者们的答案正逐渐清晰。(济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李小梦 张铭)

作者:济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李小梦 张铭

责任编辑:鞠月芹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