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贻山给患者针灸。
尹燕标正在编制铁篓。
推拿店里,尹贻山为患者治疗。
他是独居老人,曾经勉强度日,提不起精气神;
他视力残疾,曾经因没有学习机会,只能打零工谋生。
现在的他们,用自己的双手谋生,有底气说出:靠自己过上好日子,能行!
平阴县榆山街道老博士村的村民们,用手艺一步步告别贫困。
告别“等靠要”
老手艺能换安稳晚年
老博士村党支部书记于茂东每隔几天就要到尹燕标家里转转。8月4日上午,于茂东刚到尹燕标家门口,就看到他坐在有些简陋却干净整洁的院子里编制铁篓。
看到于茂东进门,80岁的尹燕标笑呵呵地打了招呼,手里的活儿却没有停下。只见他一手捏着铁丝,一手熟练地将铁丝拧出花纹。手指飞快地穿梭,一个手工铁篓渐渐初见形态。
“这门手艺还是我爷爷教他的呢。”于茂东弯下腰欣赏着尹燕标手中的作品,说起尹燕标的故事。原来,尹燕标一生没有成家,至今独居,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不论是打工还是种地都有心无力。
尹燕标穿着一身旧衣服,肩膀上搭着擦汗的毛巾,右手拇指戴着纱布做的简易保护套。“我们村里很多人都会这个手艺,我从15岁就开始学,可是干这个赚得太少,大家都进城去打工了。”尹燕标说,这门传统手艺正渐渐失传。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尹燕标都是“将就过”。“原来他这房子破落得不成样,他一个人也收拾不了。我们前年找人来给他做了防水,去年又刷了墙、换了门窗,门口的路也修平整了。”于茂东说,尹燕标那时还有些“等靠要”的消极心态,后来,这份老手艺重启了老人的精气神。
去年,老博士村的扶贫干部发现了尹燕标的技能,鼓励他靠自己的能力,在贫困户政策补贴外挣份“外快”。巧的是尹燕标的徒弟因身体原因,不能继续完成城里一家企业的订单,扶贫干部马上跟厂里联系,尹燕标接过了徒弟的订单。
冷水浇不灭决心
残疾人开起推拿店
像尹燕标一样,靠自己手艺赚钱的还有同村村民尹贻山。57岁的尹贻山天生视力残疾,靠着厚厚的镜片才能看得清,为了谋生,14岁时他便开始接触推拿和针灸。
初学手艺的尹贻山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没钱买书。“那时候家里太穷了,没有钱买学习推拿的书。等我攒够钱去买的时候,已经被别人买走了。于是我下定决心,借钱也要买书学习!”尹贻山说,正是年少时的遗憾,让他比别人都更努力,“刚开始学的时候,没有实习的地方,我就每天在自己身上扎18针来锻炼针灸技术。”
一边是尹贻山“入了魔”似的学习推拿,而另一边村民们却忍不住开始议论:镇上大夫都没有的手艺,视力残疾的尹贻山能行吗?“人要有志气,别人越说我学不会,我越要学会!”尹贻山铁了心要吃这碗饭,旁人泼的冷水也没能浇灭他继续学习的热情和决心。
可推拿和针灸不是一般的手艺,不经过系统的学习、拿到从业资格,尹贻山不能从业。多年以来,家有年迈的母亲、同样视力残疾的弟弟和还在读书的女儿,尹贻山仅能靠打零工维持日常生活,生活一直非常贫困。
2014年,尹贻山被榆山街道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街道扶贫办、县残联等部门为他制订了专门的脱贫计划。“经过多方联系,县里送他去了盲校,系统地学习推拿,他现在的手艺就是那时候锻炼出来的!”于茂东说。2017年,尹贻山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创业,开一家属于自己的推拿诊疗店!
再穷不能穷精神
好日子就在眼前
走进尹贻山的推拿店,满墙的锦旗是他最大的荣耀。现在,尹贻山的店不仅在村内人人皆知,甚至还有一些省外的患者慕名前来。有些疗程较长的患者,干脆住在附近的旅馆里直至痊愈。尹贻山说,店面的收入一年可以达到3万多元,能够支撑起一家四口的日常开 销,自己已经主动申请退出了贫困户的行列。
“虽然我的视力存在缺陷,但我经常用张海迪的例子来激励自己,人残志不能残!我还会继续提高我的技术,等攒够了钱,我再开一家店!”尹贻山一边整理着满桌的书籍,一边说着对未来的憧憬。
尹燕标也说,别看自己已经80岁了,对以后的日子还是充满憧憬。“做这些东西也不用我出门卖,厂子直接来我家收,我光等着收钱就行了。”尹燕标说,自己每月都可以制作30多个铁篓,足不出户就可以增加1000元左右的收入,“咱有这个手艺活,加上政府的照顾,不怕吃不上饭。”
于茂东反复强调,个人的自强不息精神,才是尹燕标他们把日子过好最重要的原因,而村里和街道、县里能做的,就是去挖掘他们的技能。于茂东说,为激发贫困户“自我脱贫”的内生动力,街道通过举办“我的脱贫故事”演讲比赛、宣传脱贫致富典型案例、开展技术培训等举措,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
“现在村里还有10户贫困户,今年都可以完成脱贫目标。我们会根据他们自身的情况去帮扶,有手艺的发挥他的优势,没手艺的安排他们参加脱贫培训。”于茂东说,大家都过上好日子的那一天,近在眼前。
更多内容,请扫描二维码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