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将收获的大蒜进行分拣、打包,为销售做准备。 (闫家明 摄)
孟宪华观察蔬菜长势。 (郝倩 摄)
周玉光在稻田中观测水稻和螃蟹的生长情况。(张群 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关键。为助力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我市各区县多措并举,通过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发展高效农业、开辟新兴产业等方式盘活资源促农增收,让农民腰包鼓起来、生活富起来,蹚出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大蒜”也玩动能转换
济南大蒜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园是今年商河县白桥镇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在1号大蒜深加工车间内,生产设备正开足马力进行大蒜切片生产。一头头大蒜经过去皮、水洗、分拣、切片直至烘干,整个流程全部实现自动化生产。
“这次我们接到了4万吨的出口订单,现在我们正昼夜不停地加紧生产。现在的生产设备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可以满足订单的需要。”生产线承包人李孝华说道。
李孝华是白桥镇一名大蒜种植大户,从事大蒜收购销售业务多年。经过考察,李孝华发现大蒜蒜片作为大蒜深加工原料,市场需求巨大,于是他购进设备开始进行大蒜切片生产业务。“加工成蒜片后,常温下能存储两年,老百姓可选择低价时存储,高价时再出售,效益更高。”李孝华说道。
像李孝华一样,大大小小的蒜片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在白桥镇迅速发展壮大。为提高大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白桥镇在大蒜品质上做文章,通过实施整建制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以及山东商河大蒜新六产融合发展示范点,将7万亩大蒜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以提高大蒜品质。如今,每年大蒜收获时,都会吸引全国各地的客商前来收购大蒜。
白桥镇党委政府一班人深深明白,面对市场的变化,要打破产业发展瓶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就要牢牢抓住大蒜深加工这个关键环节。发展大蒜深加工产业,最先需要破题的是如何处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白桥镇借鉴先进经验,建设日处理2400吨的污水处理厂一处,并投资1.6亿元建设10条高标准大蒜深加工生产线,配套建设园区办公综合楼、食堂、蒜皮综合利用车间、有机肥生产及维修车间、蒜片存储区等。
据介绍,项目建成后,年消化大蒜8万吨,年产蒜片制品2.5万吨、蒜米1万吨,蒜粉、蒜粒800吨,蒜皮加工综合利用600吨、有机肥产品300吨。“10条深加工生产线建成后,完全可以确保本地农户大蒜得到消耗。”济南大蒜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园负责人张永磊信心满满地说。
项目的建设对李孝华来说是一件大喜事,“外地建厂来回运输成本确实太高,不如在本地发展大蒜深加工。现在好了,产业园的建设让我们这些本地企业和农户都能直接受益。”李孝华说。
为确保项目赶在大蒜收获前建成投入使用,白桥镇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经过120天的紧张建设,由李孝华承包的第一条大蒜加工生产线正式投产。目前,产业园10条生产线已全部调试完毕,5家企业正式签约落户。
项目建成后,白桥镇通过“企业+园区+基地+农户”的形式,与当地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大蒜成熟后,企业直接到田间地头收购大蒜,就地转化增值。有了这10条深加工生产线,预计每斤大蒜能多卖一角到两角,按一亩地产蒜1500公斤,老百姓至少增收300元/亩。
此外,该项目还采取租赁模式,将污水处理系统租赁给有经验的公司运营,根据市场行情确定租金。同时,大蒜加工业户投入使用后,将按照加工业户污水排放量收取污水处理费用。据估算,污水处理系统连同融合发展的大蒜深加工生产线项目,年收入可突破10亿元。
“在园区内将大蒜剥皮、切片、烘干,加工成蒜片,算是迈出深加工的‘一小步’,后续还将发展蒜粉、蒜粒、蒜米、黑蒜等,让深加工产品日趋丰富,提高大蒜产品价值链,延伸产业链条,让农业真正成为有奔头的产业。”白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苏仁学说。
“稻蟹共作”促增收
初秋,田蟹,绿秧苗……稻田旁边,济阳区济阳街道葛店村依水禾香农业科技公司负责人周玉光一边在稻田中观察螃蟹的生长情况,一边满眼期待地说,再过两个月,眼前这片稻田地即将迎来稻米、螃蟹双丰收。在稻田的畦埂处,栖息在这里的田蟹被人工除草的蹚水声惊扰,四处乱窜。对这一幕早已习以为常的周玉光正在指挥员工劳作,他对田蟹的品种质量、养殖方法如数家珍。2018年,周玉光从东营引进先进的种养技术,“一开始真的没什么经验,后来又出去学习,现在懂了要掌握好水温,扩大水池面积,稻子缓苗后再撒蟹苗。要学的东西多啊!”周玉光感慨地说。
自2019年以来,周玉光以土地流转为抓手,承接了1400亩稻田和20亩稻田养蟹项目。这种稻蟹共作立体生态绿色种养模式,可以达到一地两用、一水两用、水稻和田蟹共生的目的,并且有很好的互补效益。秋风响,蟹脚痒。在稻田周围,员工们专门设置防逃设施围栏,并在稻田内合理建设了田蟹养殖沟,充分利用稻田的立体空间和光、热、水、气及生物资源,让田蟹与水稻在水稻插秧后直至收获前和谐共生在一起,构筑起以田蟹和水稻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将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和田蟹养殖有机结合起来,提高种植业和养殖业经济效益。
“为了能让螃蟹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我们的水稻都是采用人工除草的方式,绝对绿色无污染。同时,为了防止病虫害,我们安装了杀虫灯,这样就避免了喷洒农药对螃蟹的伤害。”公司员工王亮介绍说,“稻田里的螃蟹除了在每月初和中旬吃少量投放的饲料外,幼蟹觅食水稻田间的害虫和虫卵,能优化田间的水草和栖息物,节省了人工和成本,养殖出的螃蟹也绿色健康。而螃蟹连续多次蜕掉的外壳还能作为水稻的肥料,促进水稻的生长,形成健康绿色的循环生物链。”
乡村振兴,产业引领。据济阳区济阳街道“稻花香黄河情”综合党委书记姚永梅介绍,葛店村把“稻田+”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抓手。据测算,这种稻蟹混养模式,螃蟹亩产量将达25公斤,稻米平均每亩出米350公斤,除去水稻和螃蟹的种养殖成本2000元,亩平均利润可达4000元,成为引领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高效农业助脱贫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先行区崔寨街道周孟村搬迁到黄河滩外,村庄旧址被村民们开垦出来上千亩。长期以来,土地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一直由各家各户耕种,每亩收入在700元左右,乡亲们的生活与河对岸的市区形成了鲜明对比。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村党支部书记孟宪华的带领下,2015年,周孟村立足于地域优势,对黄河滩地进行土地流转,创办农业合作社,依靠现代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发展高质高效农业,组织成立了“济阳辛迪加农业合作社”,创办了“周孟黄河风情园”。
走进周孟黄河风情园,枝条上长满了绿油油的叶子,微风吹过,空气中飘荡着阵阵清香。林间,一名工人拿着水管正在给树浇水。放眼望去,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随着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建设深入推进,孟宪华抓住机遇,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重新进行高标准的规划设计:利用黄河河沙,在园内建设沙浴场;种植冬季草莓,弥补冬季项目较少的劣势;建立农产品深加工厂,发展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他带领村“两委”凝心聚力,通过有计划地安排作物品种和种植规模,发展“订单农业”,既降低了市场风险,又提高了生产效益。
树要茎正,人要身直。从经济能人到致富带头人,再到村里群众的贴心人,孟宪华心里装着群众,用勤劳的双手带领群众跳出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绘就了一幅绿色与效益共存的美好景象。
“红花村”箭在弦上
近日,济阳区新市镇路家村盛开的红花已进入收获季,村民们在田间正忙着采摘红花。今年以来,该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振兴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引进了以红花种植为主的多个农业种植项目,为群众增收致富和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看到红花种植取得了好收成,该村党支部书记孟先江感慨万千,“过去的路家村周围环境恶劣,闲散土地高洼不平,荒草丛生,可以说是人居环境差、产业发展无、集体收入低的困难村”。对此,路家村村“两委”痛定思痛,要坚决打破困难被动局面,切实做到以产业振兴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在新市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村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进闲散地回收整治工作,共清理回收闲散地300余亩。
同时,在乡村振兴服务队济阳区4队的帮扶下,该村统筹谋划了“党建+”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成立济阳众力智慧农村合作社,计划通过引进农业种植项目,为推动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有了党组织的引领带动,引进高质量的农业产业项目成了路家村推动集体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为了推动村级产业振兴,我们服务队多次到周边地区进行参观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最适合路家村种植的产业项目——红花。”乡村振兴服务队济阳区4队副队长李富斌对记者说。为充分了解红花种植项目的可行性,服务队成员先后到商河县王寨村、燕家乡等地多次考察红花种植,并经过多次论证及效益评估,最终确定红花种植作为路家村壮大集体经济产业项目。
在乡村振兴服务队的协调下,该村与山东九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正式引进了红花种植项目。在种植过程中,服务队多次邀请技术专家来现场指导,提供技术技能培训,为村民做好红花产业增添了信心。在合作种植方面,该村采取“党建+合作社+企业”的模式,由合作社统筹管理红花种植,合作企业负责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和成果回收。在人员使用方面,合作社优先聘用村内及周边贫困户负责日常管理和采摘。目前,该村种植的红花面积已达到60余亩,预计可产出红花380余公斤,增加村集体收入5万余元。“下一步我们村将进一步扩大红花种植面积,在全镇范围内打造产值高、效益好的‘红花村’。”孟先江对此信心满满。
多元产业扮靓美丽乡村
走进天桥区桑梓店街道小寨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楼房、干净宽广的道路,空气清新,透着祥和的生活气息。难以想象,几年时间,一个昔日落后的小村,如今变成了“山东省乡村治理试点示范村”。提起小寨村的变化,还得从1998年村“两委”换届选举说起。
那年,在外经商的米丰武回村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当时的小寨村村集体经济发展停滞不前,他临危受命,大胆创新,一心只想着让村民过上好日子,硬是凭着一股子闯劲,带领村“两委”探索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新路子。
1998年,新一届支部班子在米丰武的带领下,瞄准G308国道拓宽改造的有利时机,通过村干部担保贷款,筹措了370万元资金,购买了10辆崭新的大型运输车,组建了一支50多人的小寨村运输队。在支部带领下,不到一年,运输队不仅还清了贷款,还赢利80多万元,让村民挖到了致富增收的“第一桶金”。
村民米光亮是受益者之一,他们一家人此前一直挤在一间小土屋里,经济来源全靠着他打零工,一家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2016年,米光亮加入到运输队,他起早贪黑,风雨无阻,正是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如今他们一家人也实现了“上楼梦”。“如今在运输协会干活,一个月能有近6000元钱收入。”米光亮高兴地说道。
近年来,伴随着携河发展的不断深入,小寨村党支部视野更加开阔,干事创业的步伐迈得更大。一方面,继续发展好优势产业。在村党支部带领下,运输协会如今已拥有100余台大型运输车辆,年赢利达3000余万元。另一方面,调整完善产业结构。总结兴办大型牛羊养殖场和肉类加工厂的经验,采取村集体入股方式,引入元丰肉类公司等多家企业,每年可获得百余万元收益,实现由单一化种植向多元化产业发展的转变。
如今,小寨村的发展思路越来越清晰。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小寨村正向着村庄美、产业强、村民富的发展道路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