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先苓捧着宣讲比赛的荣誉证书。
义务打扫街道,是这位老党员的日常。
“零距离看攻坚”新闻竞赛
“鸟有反哺之意,羊有跪乳之情,难道人还不如它们?”
这是平阴县孝直镇后庄科村村民曹先苓写在“牢记嘱托 决胜脱贫 振兴乡村”扶贫宣讲比赛文稿里的一句话,他宣讲的主题就叫“说出心里话”。这句话,道出了老人发挥余热为村里作贡献的决心。
透过曹先苓的眼睛,我们能看到这个镇、这个村、这个群体怎样的变化?
突遭不幸 他的家垮了
后庄科村有400多户人家、1500多口人。村里的老会计张东升今年76岁,在他的印象中,这个村子从来都不算富裕。曾经,泥巴路让人下雨天连门都出不去,随处可见的草堆、粪堆、垃圾堆总散发着难闻的气味,而从村民的生活,看不出哪家比大家强一点,“都穷得叮当响,连个白馒头都吃不上。”
随着时代变迁、政策发力,后庄科村变美了。
雨后,走在村里经过硬化的小路上,两侧花儿开得正艳,偶尔遇到两间老石头房,也别有一番沧桑的美感。此时,曹先苓正拿着大扫把,一下下用力地将路面上的积水扫到一旁。张东升说,曹先苓今年68岁,曾经是村里的贫困户,但也是“十星级文明户”,他的故事让全村人都很感动。
走进曹先苓家,整洁的小院里石榴树已经被果实压弯了腰,屋里也干净得找不出一丝灰尘。墙上的老式相框里,都是定格在2003年以前的照片。
“我们家以前就是个普通的三口之家,儿子在工厂上班,我一边种地一边打工,老伴身体不好,但能料理家里的琐事,日子还过得去。”曹先苓看着照片回忆往事,眼眶有些湿润:2003年,老两口借钱新盖了一间房,给儿子订了婚,没想到那年年底儿子出了车祸,老伴受不了打击,患上了精神病、抑郁症。
白发人送黑发人,曹先苓和老伴一下失去了生活的希望,两人都成了“药罐子”。一次次手术做下来,两人负债累累,也失去了劳动能力,只好把家里的两亩浇地、一亩山地转了出去,就靠每年900元的租金生活。
备受关怀 日子好起来了
虽然借遍了四邻八舍,大家都知道曹先苓家不容易,可谁都没有长期接济他们的能力。曹先苓是一名1970年就入党的老党员,他更不好意思再开口申请什么补贴,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他和老伴连低保都没有。“我还有个92岁的老娘,说好跟我弟弟轮流赡养,可我实在没有能力。”说起陷入绝境时的心情,曹先苓声音有些颤抖。
张东升最早关注到曹先苓家。用曹先苓的话说,“张会计天天骑着自行车往我家跑,越是下雨下雪越要来看看。”后来,张东升把曹先苓家的情况一级一级上报,低保、光伏补助、公益岗、医疗保险、意外险……能办下来的补助都给他们办全了。有了这些补助,曹先苓和老伴一天20元左右的药费算是有了保障,人也逐渐有了精气神,两人过得十分节俭,欠下的债务也在慢慢还。
“虽然他家穷,但是我们村的村民对他评价都很高,他从年轻的时候就愿意帮助别人,是个好心肠。”张东升说。曹先苓听了这话摆摆手,说:“我那些都不算什么,大家才真是‘好心肠’。镇上的领导每个月都来家探望我们,有什么困难及时帮助解决,每逢下雨就来电话询问房子是否漏雨。我们村支书、村主任更是,生活上的事儿没有他们关心不到的。”
在后庄科村,还有12户享受贫困政策人口,他们有的是独居老人,有的是残障人士,基本丧失劳动能力。曹先苓总在想,自己是一名党员,享受了这么多补助和福利,怎么好意思不给村里作点贡献?
满心感激 是时候出力了
“山上的地你们自己也不种了,与其闲着,还不如统一流转出去,多少也是个收入啊。”
这天,曹先苓带着记录本来到一户人家,聊起了村里要把山地统一流转出去的新政策。这是曹先苓每天给自己安排的“工作”之一——当好村“两委”和村民之间的“传话筒”。除了把政策上传下达,曹先苓每天在完成公益岗的劳动之余,还义务打扫街道。他还买了理发器,免费给村民理发。
“他每天过得太充实了,村里的大事小事,都当自己家的事。”张东升指着曹先苓家的大门,“看,他家还是‘光荣之家’呢。”
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是近年来孝直镇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目标。“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让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和生活质量明显提升,曹先苓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前不久,曹先苓参加了“牢记嘱托 决胜脱贫振兴乡村”扶贫宣讲比赛平阴县预赛。这个只有小学文化、普通话都说不好的老人,原原本本讲出了自己的遭遇和受到的帮助,没有任何华丽辞藻的修饰,却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他自己也没想到,自己能拿到总分第二名、一等奖的好成绩,“我就想把对党和国家的感激之情表达出来。”
捧着鲜红的荣誉证书,曹先苓说自己还要准备参加全市比赛,他要把这些年来积攒的心里话,把后庄科村的变化、自己的变化、其他贫困户的变化,讲给每个人听。
更多内容,请扫描二维码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