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章丘区绣惠街道的沃泰龙山瓷文化创意园内,有几处特别的景观:三座高高的窑炉矗立在园区中央,一排布满铁锈的矿车一字排开。与普通矿车不同的是,这些车厢内栽种了各类鲜花,成为园区别致的景观特色。
在这里的职工眼中,这些不仅仅是景观,它们代表了沃泰的过去,也见证着在党建引领下企业转型的整个过程。
这个过程要从一块石头说起。
企业转型巧借东风
沃泰坐落于桃花山工业园,靠着开采矿石起家。2003年副井挖出第一车矿,2007年实现主副井贯通形成生产系统,2012年,沃泰公司同国家耐火材料研究院合作新上耐火黏土深加工项目。沃泰所产的硬质耐火黏土熟料质地洁白、成分稳定,广泛应用于全国各地的钢铁、水泥、冶金、电力等行业。
一块石头让沃泰实现了经济效益的增长。然而由于矿石原料附加值低,价格也受市场影响波动较大,种种问题的出现让企业决策者意识到动能转换的必要性。
通过不断创新,企业生产安全系数得以提高。
没过几年,矿石下游产业发展不景气,原材料的需求量下降给沃泰的销售造成了较大冲击。2017年,绣惠街道按照区委部署,启动桃花山工业园“退二进三”工程,腾笼换鸟、破旧立新,拆除搬迁企业113家。沃泰迎来了转型契机。
“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沃泰响应新旧动能转换号召,顺势而为,总经理张红做了一个大胆又极具想象力的决定——开窑制瓷。
一块石头的“前世今生”
应用于工业领域的耐火材料和“高大上”的瓷器有何渊源?这还要从一块石头说起。
在沃泰的瓷器展馆内,记者看到一块灰色的石头,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从地下开采出的硬质耐火黏土矿石,他们称其为“生料”;一旁另一块洁白的“石头”则称为“熟料”。以往,沃泰只是单纯将开采出的“生料”卖给各工业化工领域,产业链单一、附加值低,耗能高产能却低。然而,从2017年起,沃泰先后和国家耐材研究院、景德镇陶瓷学院合作,一步步攻坚克难,掌握了将矿石加工成瓷器的整个工艺流程。
章丘有龙山黑陶闻名于世,但有关瓷器的记录却属空白。在张红看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于中国的认识是从瓷开始的:“瓷是中国的名片,是中国古文明发展至今的瑰宝,继承与发扬瓷文化是促进文化发展的一项使命。”
利用耐火黏土原材料的优势,沃泰在保存继承传统工艺、不断挖掘恢复失传特色产品的基础上,大胆成功地融入了现代科学技术。瓷器展馆内,一件件精美的瓷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传统风骨与现代科技交织辉映,让人不禁感叹:这块石头跨界跨得挺成功。借着这块石头,沃泰实现了华丽转身。2019年,公司实现产值3000万元,这块石头的附加值增加了30%。
“当初在党的政策扶持下成立了公司,如今在党的政策引领下实现了转型。”张红总结,党建工作始终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这也是企业乘风破浪的内生动力。
企业的凝聚力从何而来
如今,沃泰已经拥有了成熟完善的耐火黏土深加工技术。公司设立了党员突击队、党员先锋岗,全方位发挥党员职工的带头模范作用。公司支持鼓励引导职工学习先进技术,立足岗位开拓创新。
在沃泰,基层员工不仅见证了企业的转型,也在党建的引领下迅速成长。“组织给予我们信任,鼓励我们放手去做、大胆创新。”37岁的王桂山2008年来到沃泰,从安监科的一名普通安全管理员做起,在公司的支持下不断提高业务技能,不仅入了党还成长为一名矿长。
通过技术研发,矿石“变身”精美的瓷器。
在王桂山团队的努力下,公司淘汰了原有的人力井下铁道运输设备,全部采用自动化电机车运输;将非阻燃电缆更换为阻燃电缆,安全性大大提高;今年年初,团队更新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实现了井下人员的厘米级精准定位,可实现井上井下实时视频通话。
回顾沃泰“启、兴、转”的三个发展阶段,都与党建工作紧密相连。“党建极大增强了我们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我们可以沉着应对发展中的一切挑战。”张红说。
更多内容,请扫描二维码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