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半数人口都是贫困户,到人均年收入近万元;昔日的穷山僻壤,如今是果香溢龙门,脱贫不出村——
8月26日,在钢城区艾山街道大龙门村的扶贫车间里,86岁的李西爱一边熟练地组装着节水灌溉零件,一边乐呵呵地和周围的老姐妹们拉着家常。“这个活轻快,按件计费,干多干少都行。”李老太太笑容可掬,边干边聊,“图个人多热闹,要不光在家里就憋坏了。”
扶贫车间以组装节水灌溉设备阀门、开关加工和藤椅编织为主,目前安置了32名本村老弱病残就业困难户,成为大龙门村实现贫困户稳定脱贫的重要一环。
从2014年被定为省级贫困村,半数人口为贫困户,到2018年成功脱贫摘帽,再到如今人均年收入近万元,还剩35户65人享受脱贫政策,大龙门人爬坡过坎,一步一个脚印,逐步从贫困迈向富裕。
往山下眺望,这个四面环山的小山村,没有工厂,没有机器轰鸣,但见满眼绿色,静谧安详,走到今天这一步,大龙门人靠的是什么?
穷则思变,借地生金。
2014年,时任驻村第一书记和村“两委”成员多次远赴沂源、蒙阴等地考察,带回来苹果1年产值顶庄稼3年的好消息,也确定了走农业道路、靠产业扶贫的方向。当年,大润果品专业合作社成立,发展农户104户,流转土地720亩,种植红富士、烟富3号等多个苹果优良品种。
第一书记魏晓峰(左)和村党支部书记赵法学查看苹果品质。 (本报记者赵健摄)
苹果树从种植到盛果期需要3年时间,这就意味着未来3年零收入,如何保障村民的基本生活?大润果品专业合作社创新性地在苹果地里套种了紫花丹参,亩产收益四五千元,两年后改种土豆,亩产收益3000多元,村民收入不降反增。2017年,苹果树进入盛果期,平日里享受着喝牛奶、吃钙片、专家护理待遇的大龙门苹果不负众望,个大味甜,顺利通过了绿色、有机认证,2018年被评为齐鲁放心果品,亩产收益达到五六千元。有了信心的合作社再接再厉,利用荒坡地又种植了花椒450亩,继续扩大收益。
尝到甜头的大龙门人沿着绿色发展的道路阔步前行。今年4月份,在济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建筑规划设计院派驻大龙门村第一书记魏晓峰以及村“两委”的带领下,大龙门村调整产业结构,成立龙盛天椒农业种植合作社,种植天椒360亩,金银花和丹参等中草药150亩,绿色产业越做越红火。为改变村民养殖规模小、环保压力大的局面,大龙门村成立了龙韵牧业养殖合作社。目前,一期建成8个全自动化大棚,每个大棚可养殖25000只肉食鸡,从喂水、喂食、清理粪便到温控,全部实现自动化管理。
“人人有活干,人人有钱赚”。大龙门村“两委”把目光聚焦到劳动力就业全覆盖上。“我们开办扶贫车间促进老弱病残人员增收,同时积极争取扶贫专岗政策,吸收困难群众从事道路保洁、苗木养护等简单的工作。”大龙门村党支部书记赵法学说。
8月的大龙门村,果香四溢,丰收在即。户均两亩半苹果、一亩花椒、一亩天椒,人均年收入9000多元,敢想敢干的大龙门人已经把贫困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总编手记:产业扶贫行稳致远
群山包围的穷山僻壤小山村怎么脱贫?钢城区大龙门村给出了答案:产业脱贫。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龙门村的脱贫实践再次印证了这一真理。大龙门村2014年被认定为省级贫困村时,全村贫困户、贫困人口双双过半。大龙门村四面环山,山场面积大。守着绿水青山,思索“造血”良方。“在瘠薄的土地上种植苹果,收入是玉米的3倍!”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带领下,以产业扶贫为抓手,大龙门村成立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果断抛弃收益不高的粮食作物,大规模改种苹果、花椒、天椒和中草药,发展肉食鸡、草鱼养殖,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多点开花,换来了绿色无污染的发展,带动了村民脱贫致富。同时,开办扶贫车间,设置扶贫专岗,吸纳老弱病残,过去游手好闲的村民靠自己的劳动“挣得大白馒头吃”,做到了扶贫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脱贫要“输血”与“造血”并举,特别要注重“造血”能力建设,充分运用好产业扶贫手段,对有条件发展产业的贫困村、贫困户,应加大产业直补、产业贷款、专项资金支持力度,结合自身资源条件、环境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特色手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增收脱贫项目。
条条大道通罗马。精准扶贫就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人制宜,一事一议、一村一策、一户一策。扶贫路上不可能“齐步走”。过去一家人养百八十只鸡就忙得团团转,现在一个人“养”上万只鸡很轻松。规模化、产业化,是脱贫发展的好路子。扶贫的路子很多,产业扶贫行稳致远。
(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鲁中分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康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