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路街道的扶贫工作者王泽楠,毕业那年毅然选择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入驻贫困村,扶危救困。为何她如此坚定?源于她小时候的留守经历。
王泽楠在扶贫教育基地分蒜。
因父母工作繁忙,她自幼留守在姥姥身边。8岁那年,她想在集市上买一双编织凉鞋,但因为贫穷,她和姥姥蹲在摊外凝视了许久。摊主见状上前吆喝“10块钱一双,赔钱甩啦”。姥姥迟疑了下,问道“能便宜点吗?太贵了”,“这还嫌贵,不挣钱啦”,摊主的大嗓门表明了没有丝毫还价余地。故事的结局便是她俩空手而归。
这件事情过去20年了,但在王泽楠心里却留下了难以抹去的记忆。她想对姥姥说:“一路走来,贫穷的生活让您过得太累太苦,我多想快快长大替您分担,我多想出人头地换您几日闲适,我多么希望社会中有这样一类人存在,给在外打拼而无暇回家的游子们带去丝丝慰藉,弥补些许遗憾。”
长大后,她就成了这样的人。
荷花路街道霍家流村儿童留守、老人独居、农业为主、经济薄弱、教育资源匮乏。于是,王泽楠把村里的孩子聚在一起,将村委大院改造为教学点,邀请城里的支教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开办了一班与城里条件相当的公益课堂,兴趣班、实践课都有。
为了激励孩子们好好学习,王泽楠和同事们还通过支部设立了奖学金和助学金,到如今已经开办五期的公益课堂口碑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孩子交付到这里,而他们也换来一份安心与踏实。
为了让老人老有所养,安享晚年,王泽楠和同事们给老人们设立了孝老爱亲养老金,确保7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享受子女150元赡养费和村集体50元补贴金。
从坑洼不平的黄土路,到平坦宽敞的水泥道;从阴暗破旧的泥草房,到明亮整洁的新村落;从封闭落后的旧观念,到文明和谐的新风尚。小小村落正慢慢蜕变,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如今他乡已是故乡,王泽楠也在工作中逐步兑现着最初的承诺。
从“一步跨千年”的社会嬗变,到“跑步奔小康”的美好生活,上万名扶贫干部始终扑下身子、撸起袖子,坚守在一线,像王泽楠一样的一个个扶贫工作者,犹如一缕缕微光,成千上万的微光汇聚起来,则能照亮更多人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