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看,这根铁丝这样弯过来后拧一下,就形成了一个花瓣的形状。”在济阳区济北街道滨湖社区的一间课堂上,社工老师赵翠翠正在向大家讲解绢花制作工艺。课堂上的“学生”挺特别,她们都是年龄50到60多岁的妇女,大家听得投入、学得认真。
这间课堂名叫“布姥姥”课堂,只接收社区内的中老年妇女。平时,她们在家庭里的角色是奶奶和姥姥,利用空余时间来这里学习绢花制作。在社区文明创建过程中,滨湖社区党委密切联系群众,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充分调研,决定带“姥姥”上学,引领社区文明新风尚。
破题从“姥姥”入手
滨湖社区是一个综合性大型城市社区,与其他社区不同的是,住在这里的居民大都是“新市民”。他们的生活还习惯吗?一位居民道出了心声:“住楼房不像在老家,处处都得按社区的规矩来。”
社区作为日常生活、居家置业的主要场所,其文明创建水平如何决定着居民的幸福度。在滨湖社区党委书记江昊杰看来,如何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光靠一张宣传纸显然不够。
与居民打交道多了,江昊杰发现,滨湖社区里的年轻人平时忙于工作,孩子们大都由奶奶和姥姥来照看。老年人生活习惯较为传统,以往在小区里会看到一些不太文明的现象。比如说,老人任由小孩随地小便、小孩吃零食剩下的包装随手扔等。“我们发现,奶奶和姥姥是一个家庭中重要的角色,她们的言行更多影响的是小朋友。”江昊杰与同事一商议,决定从这一群体破题。
这个年龄的妇女有哪些特点?她们有哪些爱好?江昊杰又开始观察。最终,社区决定开设一间手工课堂,以教授绢花制作的由头将“姥姥”们召集起来,名字就叫“布姥姥”课堂。教课的任务就落在了社工赵翠翠身上。社区网购了绢花制作书籍和材料,赵翠翠连学两个晚上就掌握了。
“姥姥”上学
“布姥姥”课堂上,20多位“姥姥”正在熟练地制作绢花。先用铁丝箍好形状,再套上富有弹性的彩色绢布,恰到好处一收,一片半透明的花瓣就制作好了。将提前做好的淡黄色花蕊轻轻包裹住,灵巧的双手一小会儿的功夫就做成了一朵栩栩如生的绢花。
“我得拍下来发给家里人看看。”53岁的王海英是其中一位“姥姥”,每周四下午她都要来参加课堂。这位“姥姥”在社区出了名的勤快能干,家里收拾得干净利索,在制作绢花的时候,她总爱跟其他姥姥交流居室整理的经验心得。
等大家的绢花制作完成,课堂老师赵翠翠麻利地更换了桌面上的教具,这次是一套套五颜六色的“迷你垃圾桶”。
“大家看这个蓝色的垃圾桶,这是可回收垃圾桶,像是废旧纸箱、塑料水瓶都应该扔在这里面。这个绿色的是厨余垃圾桶……”老师认真地给大家讲解垃圾分类的知识,桌子下突然伸出一只白胖的小手,一把抓住了一个绿色迷你垃圾桶,好奇地观察了起来——这是一位“姥姥”带来了孙辈。
“姥姥”有了“文明账户”
带着经验来,也带着知识走。王海英说,自从来到“布姥姥”课堂,她才知道公共场所手机声音外放是不文明行为、过期的药品属于有害垃圾。“我回家之后将自己学到的新知识说给家里人听,他们也支持我上这来。”王海英说。
52岁的郭彦霞最爱带着孙女来上课。“啥叫生活美?首先得居室美、社区美,咱光把家里拾掇干净还不行,社区也是咱的家呀!”从课上学来的文明小贴士,郭彦霞总爱拿来考考小孙女,路上看到空瓶子,她便指着问小孙女:“宝贝,这个怎么办呀?”还不到3岁的小宝贝迈着蹒跚的步子,上前捡起来后扭头就找垃圾桶。
眼看着“姥姥”们的文明素养一天比一天高,很多“姥姥”还主动承担起社区志愿者的工作,积极参与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滨湖社区决定给“姥姥”一点奖励。一张“文明银行储蓄卡”上,罗列着每位“姥姥”所参加的公益活动。社区以积分制的形式成立了“文明银行”,这张储蓄卡里的分值就是“姥姥”在“文明银行”的储值。积分有啥用?在社区一楼大厅的“出彩超市”,陈列着洗衣液等生活用品,“姥姥”的积分可以在这里领取奖品。
看着“姥姥”们的变化,让人不禁让人感叹:社区党委开设的不是一间普通的课堂,它不光教手工,更多的是传递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