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村里的路不好走,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村风村貌不是很好。今年上半年,路修好了,村民出行方便,村风村貌也往前跨了一大步。”说这话的是去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派驻的第一书记刘成宝。自从派驻至平阴县孝直镇野场村,他为村民们修了路,整治了环境,推广品牌农产品,还计划在村里打造一个红色教育基地。现在,村民已经实现全面脱贫,未来的野场村将会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增加村民收入。
“要想富,先修路”在野场村或许不是那么好实现。“资金缺口很大,要想实现户户通,修路资金预计在100万元以上,但是村集体收入没有这么多,多年来修路一直是村里的难题。”去年,刘成宝来到野场村后,决定先修路。一方面村里群众集资16万元;另一方面,派出单位帮扶50万元,利用这两项资金来源,村里复工复产后用了不到20天的时间,完成总长度约为8000米的入户道路。
“现在可真方便啦,路修到了家门口,以前是不好走。”村民点赞修完路后的新变化。修路后,落后的村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村民更加爱护卫生,再也没有人随地扔垃圾。最近村里设立了一个垃圾分类示范点,鼓励村民实行垃圾分类。
要想长远发展,村集体增收是关键。野场村是典型的农耕村,多少年来村民以农为主,近些年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村集体每年能获得接近5万元收入。多余的土地承包给企业,每年也有4万元承包费,集体土地创收4万元,还有政府扶持的光伏发电,每年7万元收入。野场村一年的村集体收益在20万元左右。
通过一系列增收项目,目前野场村已经实现了全面脱贫。村委会还为经济情况不乐观的家庭提供了公益岗,每人每天收入约30元。
野场村是平阴县第一届人民政府成立的地方,村里申请了资金用于旧址重建。建设旧址的工程为村民们提供了工作机会。“年龄大了,有些农活干不了了,村里给我们安排了公益岗,平时给村里打扫打扫卫生。现在有这个建设旧址工程,我们就过来帮忙,一天50元钱,收入基本上和种地差不多,挺好。”刘大爷说。
道路修到家门口
记者手记:找准发展新方向脱贫致富有希望
野场村共有492户人家,村民约1600人。土地面积是普通村的两倍左右。收益主要以传统农作物、小麦、玉米为主。今年以来,村“两委”尝试将传统杂粮种植向高端杂粮转变,大力发展“拔箭泉”杂粮品牌,效果初显。同时,村里也抓住了红色文化的发展契机,着力打造相关系列项目,为日后发展开拓道路。驻村第一书记刘成宝为村里带来了资金与资源,为野场村找到了发展的新方向。在平阴县,像刘成宝这样的驻村第一书记正活跃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他们让我们看到了脱贫攻坚的希望。
(济南报业全媒体记者郭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