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部工序发展为独立产业,纱线正成为元首突围的新增长点 主打差异化 元首纺织正开辟产业“蓝海”

2020-09-25 07:38:26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作者:济南报业全媒体记者俞丹 黄敏 摄影 黄中明

责任编辑:杨甜梦子
从内部工序发展为独立产业,纱线正成为元首突围的新增长点 主打差异化 元首纺织正开辟产业“蓝海”

  时间回溯到2018年,地处平阴的济南元首纺织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元首纺织”)投产4周年后,元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张吉洪履新。彼时,元首纺织大部分产品仍然作为元首集团内部产业配套使用,发展遇到了瓶颈。张吉洪调研产业情况后,果断决定对元首纺织“松绑”,并开展大刀阔斧的改革。

  2018年下半年,张吉洪顶着压力在元首纺织采取职业经理人制度。经过数次力邀,聘请具有丰富纺织产业运营经验的于涛、陈君等人才组建了新的管理团队。事实证明,这样的市场化改革成效显著,仅用一年,元首纺织产值就从6000多万跃至1.12亿元。

  如今,随着元首针织老厂整体搬迁至济阳针织产业园、启动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之际,作为与面料、服装齐头并进的纱线产业,也迎来新的发展,正朝着差异化的纱线基地迈进。

从内部工序发展为独立产业,纱线正成为元首突围的新增长点 主打差异化 元首纺织正开辟产业“蓝海”

位于平阴县的元首纺织工业园 本版照片均由济南报业全媒体记者黄中明 摄

  生产高度智能化纱线质量可追溯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纺纱厂还是人海战术,而在今天,高度自动化的生产车间,工人的身影反而难觅。

  近日,记者实地探访地处平阴的元首纺织产业园,2014年投产的一期5万纱锭车间内一片繁忙景象。推开生产车间的大门,映入眼帘的首先是车间仓库内一个个的棉花包裹,每个包裹上标注着产地、生产日期、批号、重量、异纤含量……这些信息组成了棉花的“身份证”。35岁的陈君已是元首纺织副总经理,她告诉记者,原料是生产的本钱,它们质量有保证了,才能生产出好的产品。

  穿过车间仓库,“轰隆隆”的机器声便不绝于耳,只见仓库中的棉花拆封后被送入机器入口处,顺着厂区上方的风道,便逐一进入开松、清花、多仓、梳棉、预并、条并卷、精梳、粗纱、细纱等一道道工序,完成从棉到线的变身,最终形成络筒打包装车。

从内部工序发展为独立产业,纱线正成为元首突围的新增长点 主打差异化 元首纺织正开辟产业“蓝海”

  在高速运转的车间内,偶尔能看到工人查看生产情况。“厂区现在主要分环锭纺和气流纺,可以根据客户不同的需要生产不同品质类型的纱线。”陈君说,与过去的传统纺织相比,平阴纺织产业园的设备更为先进,比如,过去的机器在纺线时如果纱线发生断裂,需要人工接线后才能继续工作,现在机器就能自动寻找接线。先进的设备带动了生产效率的提升,如今该产业园每万锭用工约为40人,与过去相比节约用工达一半。

  “不只是效率提高了,品质也更有保证了。”陈君介绍,不只是原材料进厂时要求各项指标标识要清楚,生产过程中,机器上每个纱锭都用不同颜色的标识、数字进行了区分,让每根纱的出处都可查,成品纱线要通过仪器,按照条干、粗细节、棉结、毛羽、强力、异纤等指标逐一检验,确保质量过关。

  “我们从原料、生产到最终的成品,做到了每个环节都可追溯。”陈君说,正是依靠着坚实的生产基础与严谨的质量要求,才有了元首纱线如今的好口碑。

从内部工序发展为独立产业,纱线正成为元首突围的新增长点 主打差异化 元首纺织正开辟产业“蓝海”

  从“饭来张口”转为自力更生纱线朋友圈不断扩大

  从2014年投产起,元首纺织生产的纱线80%供应元首针织生产所需,工人们不需要操心订单,只需专注生产即可,可谓“饭来张口”。张吉洪就职后,面对国内纺织服装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迅速调整纱线发展策略,2018年下半年在元首纺织起用职业经理人试点后,紧接着,从2019年起,将元首纺织全面推向市场,实行全面的质量管理与市场化考核。

  “变化很残酷,原来吃现成的订单,改革后要自己去跑市场找客户。”元首纺织总经理于涛说,不过,也正是这样,元首纱线从原来一个生产工序真正成长为一个产业。

  优秀人才带来的科学管理很快就让元首纺织产生了大的变化。仅用时1年,2019年元首纺织的产值就从6000多万增长至1.12亿元。

  谈及发展变化,陈君感触颇深。2018年刚来元首纺织时,库存积压较多,设备也没有满负荷运转,而经过提升生产管理和开拓市场,目前,车间已满负荷运转,产销两旺,基本都是订单纺纱,月产量稳步提升,从最初的400多吨提升至650多吨。

  多年以来,元首纺织主要以环锭纺设备为主,随着市场化需求变化,他们发现,以前认可度较小的气流纺纱逐渐形成了新的潮流,便广泛调研并多次召开论证会,“商机不容错过,为了调研市场,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们毅然到北京、新疆等地调研。”于涛说,像年轻人现在爱穿的摸起来很软有弹性的牛仔布,用的纱线就是用气流纺生产的。

  面临疫情冲击,元首纺织逆势操作,投入1600多万新上一整套气流纺生产线,从3月10日立项论证到7月底投产运营,仅用了140多天,比同行业投产速度快了两个多月。当时安装设备时正处于炎热的7月,为了能尽快安装好生产线,陈君和工人盯靠在车间抢时间,从下午忙到晚上,身上的衣服都被汗水浸湿好几遍,像从水里捞出来似的。“当时陈君高烧42度,是被工人催着打的退烧针。正是这股拼劲,我们提前两个月完成了安装。”于涛说,气流纺投产后,每月可增加纱线产能200吨。

  通过科学管理以及对市场的精准把控,元首纺织逐渐打开了市场,如今80%的纱线均销往外部市场,并与国内外众多知名品牌展开合作,完成了从内部消化到市场经营的转型,形成了较为稳固的市场格局。今年在疫情冲击下,上半年元首纺织实现了逆势上扬,棉纺业务增长约4%。

从内部工序发展为独立产业,纱线正成为元首突围的新增长点 主打差异化 元首纺织正开辟产业“蓝海”

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工作。

  不断开拓“潜力股”打造差异化纱线生产基地

  眼下,集团所属元首针织老厂区搬迁接近尾声,济阳针织产业园生产步入正轨,而元首纺织二期项目的建设也正在加快推进。

  实地探访时,记者看到,在一期厂房南侧,二期项目厂房基本落成,工人正在安装空调和进行内部装饰。从生产规模来看,二期与一期相同,均为5万纱锭,不同的是,二期的设备将更为先进。“二期引入的设备目前亚洲同行还没有引入,万锭用工还将下降,有望实现‘无灯车间’。”元首纺织副总经理王兆泽说。

  按照计划,2021年上半年,元首纺织二期项目即可完成设备安装调试。该项目将加大“智慧纺纱”的数据集成,提升棉纺整体制造的数字化、智能化、集约化和绿色化发展水平,仅就节约用工一项,就能从如今的万锭用工40人降至20人左右。在于涛看来,只满足于现在,终究会被市场所淘汰,元首纺织正不断加强纺织技术与纺织产品的研发,同时与国内知名纺织学科优势大学展开合作,在如何提升产能、如何布局品种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

  “元首纺织已经掌握了特种纱纺织的核心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也在探索发展无纺布,未来我们要大力打造差异化纱线,做别人做不了的,向高端产品转型,从被市场引领发展为引领市场。”于涛说。

  受疫情影响,当下,国内纺织业竞争越发激烈,如何在一片“红海”中开拓出新的发展机遇?张吉洪表示,未来,拥有从纺织到成衣全产业链条的元首集团,将把纱线、面料和服装等工序做大做强成优势产业。就纱线而言,通过打造差异化的纱线生产基地,开辟新的产业“蓝海”。他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这些产业齐头并进共同拉动元首在2025年实现30亿的发展目标。

作者:济南报业全媒体记者俞丹 黄敏 摄影 黄中明

责任编辑:杨甜梦子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