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真情驻基层 精准脱贫展活力——听第一书记讲述扶贫故事

2020-10-15 14:06:23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责任编辑:杨甜梦子
一片真情驻基层 精准脱贫展活力——听第一书记讲述扶贫故事
一片真情驻基层 精准脱贫展活力——听第一书记讲述扶贫故事
一片真情驻基层 精准脱贫展活力——听第一书记讲述扶贫故事

一片真情驻基层 精准脱贫展活力——听第一书记讲述扶贫故事

  汗水湿透衣背、泥水染黄裤脚、来去风尘仆仆……在扶贫一线,我市第一书记奔波的身影和踏实的足迹清晰可见……脱贫攻坚以来,我市先后从市、区县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近3000名优秀干部到贫困村任职第一书记,接续开展抓党建促脱贫工作。广大第一书记牢记组织重托、顺应群众期盼,扎根基层、真蹲实驻,充分发挥脱贫攻坚“生力军”作用,立足村庄实际抓党建筑根基、育产业促脱贫、办实事惠民生、强治理增活力,推动帮包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其间,累计帮助改造提升村级组织活动场所500余处,调整选配村支部书记357人,发展党员1226人;协调落实帮扶资金近11亿,实施帮扶项目5400余个;整修道路4200多千米,帮助群众解决通水通电等生产、生活难题近1.5万件,赢得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党员群众的一致好评,以实际行动树立了济南第一书记的良好形象。

一片真情驻基层 精准脱贫展活力——听第一书记讲述扶贫故事

一片真情驻基层 精准脱贫展活力——听第一书记讲述扶贫故事

  驻南部山区柳埠街道柏树崖村第一书记张鸾:

  不负组织重托 不负群众期盼扶贫感言

  第一书记肩负着组织的重托与群众的期盼,唯有全心投入、真心以对,方能换来诚心相待,不负初心,不辱使命!

  今年42岁的张鸾是市委办公厅派驻南部山区柳埠街道柏树崖村第一书记,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坚持抓党建促脱贫助力乡村振兴,让一个刚脱贫的小山村一跃成长为全省“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村。截至2019年底,村集体收入超过15万元,贫困户人均增收近两番,村集体和贫困户稳定实现了“双脱贫”。

  在村里,张鸾坚持党建引领扶贫产业发展,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流转村内近百亩土地,打造中草药基地项目,种植金银花、丹参、黄芩、何首乌等多种中药材,使村民既得到稳定的土地流转金,又可足不出户在自家土地上打工,实现增收致富“双保障”。他以本地特色药食同源农产品山楂为主原料,与专业高科技团队合作,采取委托加工、异地生产的方式,创建“泉享药谷”发酵饮品品牌,与柳埠街道第一书记临时党组织抱团发展,创建“南山大集”品牌,通过直播电商、社区团购等形式,宣传推广代言当地优质农副产品,启动至今,产品销售额已达40余万元,各村增收共计6万余元。同时,还大力发展康养休闲旅游业,流转村民闲置宅基地,打造南山寂照精品民宿,将昔日的穷山沟发展成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民宿年营业收入超百万元,村集体同步增收5.8万元,带动贫困户打工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

  对贫困户,张鸾也倾尽全力给予无微不至的帮扶。村里的贫困户刘长岐双腿残疾,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出门看看,张鸾到村了解这一情况后,发动身边朋友,很快就给他捐赠了一台轮椅。现在,刘长岐经常能到村里转转,亲眼看看村里的变化,甚至能在家人陪伴下到村委开会,逢人就夸:没有张书记,我这辈子可能都出不了家门了!村民李德义老两口,年老体弱多病,张鸾经常入户走访,送药上门,根据其身体状况调整其公益专岗岗位,引导其力所能及地为村里作贡献,并及时帮助其销售花椒、山鸡蛋等农副产品,逢年过节项目分红发东西,张鸾都开车将慰问品送到老人家里,老人总是说,“自从俺们村里的第一书记来了,俺们村里就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俺们干得也起劲。”

一片真情驻基层 精准脱贫展活力——听第一书记讲述扶贫故事

一片真情驻基层 精准脱贫展活力——听第一书记讲述扶贫故事

  驻莱芜区牛泉镇东王庄村第一书记胡延亮

  努力带领省定贫困村实现乡村振兴扶贫感言

  脱贫攻坚事业光荣而艰巨,作为一名第一书记,要扎根基层,努力带领省定贫困村实现乡村振兴。胡延亮是济南市教育局派驻莱芜区牛泉镇东王庄村的第一书记,他刚来到村里工作时,村里多项工作在牛泉镇排名末位,大街小巷垃圾随处可见,有些胡同里的荒草1米多高。越是条件艰苦,越是情况复杂,越是考验共产党员的初心与担当。胡延亮坚持以党建工作为总抓手,牵头协调东王庄村与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济南信息工程学校达成“校村共建”党建基地协议,不断提升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他经常走进村民家中及田间地头,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尽力帮群众解决困难。他在走访中发现,75岁的村民蔺维兰心脏不太好,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蔺维兰家里非常简陋,大门是木板插成的篱笆,院墙是碎石块垒起来的,到处破旧不堪。胡延亮积极协调争取,今年1月,蔺维兰享受了低保待遇,4月新建了大门和院墙,生活条件大大改善。蔺维兰说:“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让俺吃上了低保,还为俺建了这么好的大门,解决了多年来的难题。”东王庄村现有贫困户25户55人,大都是老弱病残,是脱贫工作最后的硬骨头。胡延亮坚持定期遍访贫困户,逐户查看“两不愁三保障”等政策落实情况,组织申报认定特困家庭养老1人、残疾人4人、失能人员1人,为6户进行人居环境提升,为7户进行厕所改造,为25户接通自来水。为了改变东王庄村的贫穷落后面貌,他积极争取资金、项目,从济南市教育局申请10万元资金,修建生产路4000米,申请30万元资金,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清洁取暖项目;从山东省教育工会争取3万元物品,帮助邻近小学改善办学条件;成立“济南市莱芜区粒粒金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帮助推销小米5000多斤,并争取9万元资金,建设120平方米钢结构厂房及30平方米产品展室。还硬化小街小巷6800平方米,清理村内垃圾1000余立方米,治理残垣断壁37处、3000平方米,村容村貌明显改善。今年6月,东王庄村顺利地通过了脱贫攻坚验收,7月初在牛泉镇“乡村振兴大比武”中成绩列全镇69个行政村第5名,进入先进村行列。

  驻济阳区回河街道前刘村第一书记栾少杰:

  参与脱贫攻坚是毕生光荣的事情扶贫感言

  时刻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对自己而言,能有幸参与脱贫攻坚这一伟大事业,是毕生最为光荣的事情。2019年11月响应组织号召积极报名,来自济南市财政局的栾少杰被选派到济阳区回河街道前刘村任第一书记。前刘村是省定贫困村,不靠省道县道,交通较为闭塞。村庄大部分路尚未硬化,两座主生产桥不同程度损坏,村集体收入来源单一。面对千头万绪的困难,栾少杰提出,必须坚持党建引领,通过一系列筹划,他在全村开展“建设美丽乡村,践行‘三个承诺’”活动。即支部承诺对反映问题“件件有回音”,党员承诺对自身缺点“月月有改正”,村民承诺对陈规陋习“样样要摒弃”。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不只党员的精神状态有了变化,村居更加和谐,邻里也更加和睦了。“自从栾书记来到我们村,建起了合作社,创建了回河西红柿这个品牌,申请了绿色认证,我们西红柿的卖价比以前高多了,疫情期间也没受影响,一年下来能收入8万多元呢。而且通过平台,能让更多的人吃上了咱家西红柿了,以前真是想也不敢想。”济阳区回河街道前刘村贫困户刘经珍高兴地说。

  刘经珍所讲的平台叫“泉享健康”,是前刘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注册的生鲜配送平台,疫情期间,栾少杰联合其他20多位第一书记组建了一个优质农产品产业联盟,并且通过平台在线上和线下进行农产品的推广销售。平台上线以来,先后为济阳、章丘、平阴、槐荫、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南部山区的近30个贫困村销售农产品5000余件,销售额超过7万元,仅前刘村西红柿就销售了2万余斤,村集体因此多收入了3000多元。不仅帮助广大农户拓宽了销路,也让前刘村的集体收入有望比去年翻一番。驻村10个月以来,在后方单位济南市财政局的大力支持下,栾少杰先后协调各类资金约200万元,新硬化路面近3000米,建设生产桥梁1座、高温大棚2个、公共厕所1座,计划年底前再硬化1000米左右道路,建设生产桥梁1座,改善设施农业用电条件。栾少杰表示,未来将带领前刘村通过发展设施农业,推进电商助农,走上乡村振兴之路。

  驻南部山区西营街道叶家坡村第一书记李洪文

  多干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扶贫感言

  多干好事,多干实事,多干有益于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叶家坡村地处西营镇最南端,与跑马岭接壤,所属5个自然村分散坐落在海拔700多米高的几道山梁上,村与村之间最远的相隔近十公里,上门走访得走几个小时,村民吃水都要到三里地以外的山沟里挑水,收获农作物全靠肩挑、人抬往家运输。全村212户603人中,贫困户就有125户210人。贫困户多,光棍多,破房子多,小孩子少,这“三多一少”是历城区派驻南部山区西营街道叶家坡村第一书记李洪文对叶家坡的第一印象。村“两委”连一间办公室都没有,集体经济无任何收入,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村集体经济“空壳村”。李洪文至今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踏入叶家坡村带给他的那种震撼与沉重。站在山顶打眼望去,村里一座座破旧的土坯房,几近坍塌,高大的核桃树上,被村民放弃收获的干瘪的核桃依然挂在枝头上,村里街巷全是坑洼土路,崎岖难行。驻村以来,他帮助村里开挖铺设自来水管道13582米;建设200立方米蓄水池6座;开挖铺设排水管道

  300米;砌垒石堰1078米;建成光伏发电站3座;完成改厕119户;为39户贫困群众解决危房问题;安置52名村民务工就业,协调爱心企业为两名特困儿童学生每人每月资助200元,连续四年为全村261位老年人购买意外保险;他从自己并不宽裕的工资收入中,累计拿出了4万多元用在了村集体和贫困群众身上……李洪文的摩托车已更换了16条外胎、14挂链条、14副链盘,摔坏更换了10副摩托车镜子、6块里程表,累计行程已达19.8万多公里。今年3月份,他的四年扶贫任职期满,本应卸任返回原单位,但叶家坡的人民群众纷纷热切挽留他继续留在叶家坡村,面对去与留的抉择,他义无反顾地再次踏上了在叶家坡任职扶贫的征程。他说:“我今年都已经59岁了,早已过了出风头的年纪,但为了叶家坡的人民群众能够早日解困脱贫,增收、致富过上好日子,我愿出这个‘风头’,甘做这样的‘傻子’!”

  驻商河县张坊镇南赵村第一书记范同德

  把扶贫当家事 把群众当家人

  扶贫感言

  脚踏实地驻村,把扶贫当家事,把群众当家人,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2019年11月,济南日报报业集团派驻商河县张坊镇南赵村第一书记范同德,带着组织部门和报业集团党委的重托派驻南赵村,从那时起,他就多了一份牵挂:始终把帮扶南赵村作为驻村工作的头等大事。为尽快掌握村情,融入村居,范同德带着责任和情感用脚步丈量民情。对16名党员户、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部分群众代表户遍访多次。村里80多岁的五保户赵吉礼家的东院墙倾斜严重,仅靠4根方木支撑。两位老人无儿无女,苦于没有资金一直未修,两位老人无助的眼神让范同德深感不安,他多方协调帮助老人维修了院墙,老人感激的泪花让他为之动容。从那时起,范同德深知与村民走多近,村民对你就有多亲,把村当成家,村民才会把你当成自家人。范同德始终以助力帮包村发展为己任,协调各方资源为民解难事,用实际行动诠释第一书记的责任和担当。驻村后他发现村里2条主路上仅有几盏路灯,一到晚上村民就得摸黑出行,十分不安全,该问题困扰村民多年,这让范同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1月7日,他促成爱心企业顶着鹅毛大雪到村捐赠市值4.2万元的产品安装26盏路灯,并在每个灯杆上安装一组党建和企业宣传标牌,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照亮村民出行的路,温暖村民爱党的心,让村民切实感受到第一书记到村后的变化和党的温暖。

  产业是脱贫攻坚的关键。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一直是范同德思考的问题。经多方考察,最终将整出的近10亩闲散土地种植了特色线形辣椒,现正在采摘销售。突破南赵村“0”产业现状,以小辣椒激活脱贫攻坚的源头活水。为解决家长后顾之忧,丰富村里留守儿童暑期生活,让孩子们收获知识、感受温暖,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愉快的暑期。8月上旬,范同德联系青岛理工大学“灯塔支教”实践团,为张坊镇马家小学五年级学生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义务“云支教”。近一年的驻村扶贫工作,让范同德与南赵村结下浓浓的乡土之缘,更是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下一步,我将继续牢记初心使命,砥砺奋进,坚决答好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卷。”范同德说。

  驻济阳区济阳街道董家村第一书记王德业

  时刻牢记为百姓办实事扶贫感言

  情系百姓、勇于奉献,时刻牢记为百姓办实事,解决实际困难。村子富不富,带头人起到很大的决定作用,为了帮扶村实现顺利脱贫,济南黄河河务局派驻济阳区济阳街道董家村第一书记王德业,充分发挥帮扶单位优势和个人特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同村委多次商定引进民宿、黑陶研学一体的多功能加工车间,发展特色农产品1项;组织外出学习考察3次;成立合作社1个,带动产业发展群众90人;绿化小广场1处;解决村里水井通电、自来水一户一表问题;新增20KV光伏发电1处;积极联系供电公司推进村子变压器扩容;积极引进油菜花网红打卡地建设;参加中国农业创富大会青岛峰会、第一书记农产品展销会、进行直播带货活动,帮助村子的黑陶、乌枣走向全国,拓展销路。“网友朋友们,我们村的乌枣有着多年的种植加工经验,味道鲜美,欢迎下单!”在不久前的一场“第一书记带货”直播中,王德业向网友们推介着村子里的特产——乌枣。现如今,王德业所派驻的济阳区济阳街道董家村也从一个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没有任何产业的市级贫困村,成为了一个村集体收入近30万元,基础设施完善、村民富足的幸福村。

  截至目前,共累计各类资金600万元,有效推进了集体增收和贫困户脱贫,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一份力量。

  疫情期间,一名村干部在值夜班时突患疾病需要住院治疗,受疫情和床位紧张的影响,生病的村干部无法及时入院治疗,王德业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迅速同村支部书记张建东商议,无论如何也要想尽各种办法,克服种种困难及时把生病的村干部送到医院进行治疗。王德业立即联系在医院工作的同学,因为已经是凌晨1点,电话打不通,他同村支部书记立即驱车找到同学家,硬生生地敲开同学家的门,王德业同学听明来意后非常感动,也非常理解和支持第一书记的工作,立即一块驱车到医院,及时把生病的村干部送入医院进行治疗。当王德业和村书记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到宿舍时,已经是早上5点了,虽然累,但是心里甜甜的,为百姓做一件实事,比什么都强,再苦再累也值。

  驻平阴县孝直镇野场村第一书记刘成宝

  主动作为用行动践行诺言扶贫感言

  主动担当、主动作为,激发内生动力谋发展,用责任诠释初心,用行动践行诺言。野场村是市级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低,村内基础设施差,贫困人口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派驻第一书记刘成宝的到来,给这个偏远的小山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彻底改变野场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状况,刘成宝积极争取派出单位市勘测院帮扶资金50万元,复工复产后第一时间启动了户户通工程,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全村入户道路,“你刚来咱村没几个月就把路修好了,你真是给咱老百姓办实事的好书记啊!”看到自己的努力换来村民认可,刘成宝收获了感动,也更加坚定了为村民服务的决心。接下来,他又组织贫困户公益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随着90余处残垣断壁整治完成,野场村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得到了彻底改观。要想长远发展,集体增收是关键。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合作社引进了大型农机机械,建设了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和农产品烘干车间,实现现代高效农业。在拓宽扶贫农产品销售渠道上,刘成宝积极帮助本村农产品申报市《扶贫产品名录》,参加第一书记成果展、扶贫助农山东好客云展会,他希望做大做强品牌农业,进一步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稳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野场村是平阴县第一届人民政府成立的地方,“在这里建设一处党建文化广场,集中展示县政府诞生地的红色精神,让这种革命精神在野场村永远延续下去”。刘成宝说。打造一处“小而精”的红色教育基地是刘成宝稳步推进的重点工作。村里已争取68万元配套资金完成了文物修缮,目前又争取到112万元配套资金用于展厅布展和主题广场建设。今年8月底,野场村又创建了出彩积分超市,制定了《文明积分管理制度》,把脱贫攻坚、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精神文明等村级管理的多项内容列入出彩超市积分考核中,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村级管理的内生动力,达到既“输血”又“造血”,人人争先进的良好局面,培育了文明新风尚,改善了村居环境,提升了村风民风。如今,刘成宝已经驻村11个月了,他始终不忘初心,用全力以赴的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风采。

  驻南部山区下海螺峪村第一书记王晓下足真功夫啃下脱贫硬骨头扶贫感言

  帮的是贫困百姓,抓的是民心党建。用我的真诚和担当,不畏艰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下海螺峪村是省定贫困村,人口不到400人,建档立卡享受政策贫困户却有12户40人。可耕田地200余亩,且多为坡田。村民大多外出打工,仅部分老人幼儿留守。

  作为济南市人民检查院派驻第一书记,王晓到村后坚持党建引领,团结村“两委”和党员,多方筹划脱贫方法。为帮助村民生产,他积极争取资金30余万元,修建了一条800米长的生产路。在年初防疫期间,他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联系引进了非遗项目中国结艺加工,通过远程网络培训,实现了村民在家隔离期间依然有收入。这个项目共吸引40余人学习,熟练的学员每月能增收1000余元。近期又引进了焦枣茶加工这项非遗产业,带动村里留守妇女、贫困户就近工作。疫情期间,对刚脱贫的人家而言,长久不能返工失去了收入来源,进而生活陷入拮据。根据实际形势,王晓最终确定中国结艺加工这个方向,并想方设法联系到历下区非遗传承人尹崇芹。“俺们王书记考虑周到,这样一来,战胜疫情、奔向小康的信心更足了。”村民说。目前,下海螺峪村已经有近20户家庭加入到手工艺品加工队伍中,据尹崇芹介绍,后期通过她发布的订单,每个学员每个月将能为家庭增收1000元左右。

  5月份以来,王晓通过多个途径帮助村民销售樱桃等农产品。近期通过网络,先后销售干花椒1000余斤。建设美丽乡村,从改变村容村貌开始。王晓和村“两委”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为村日常工作,选定2名专员负责日常维护。同时动员群众,6次对村庄残垣断壁、违建、河道等进行专项治理,经过持续努力,将下海螺峪村打造成了路整洁、沟干净、花红翠绿的美丽乡村。村里独自生活的刘大娘快80岁了,生活起居都在一间小平房里,屋外寒风呼啸,屋内阴冷潮湿。看着这样的境遇,王晓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就和扶贫办的同志商量,看能不能给刘大娘维修房屋,再添置一些新的橱柜家具。刘大娘在一旁听着,忽然就哭了起来,边哭边说:“感谢政府,感谢共产党”。王晓说,自己很荣幸能被单位选派担任第一书记,很激动可以参与到扶贫这项伟大的工作中。他将继续用心、用情、尽力,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战役!

  (文/图本报记者郝磊)

责任编辑:杨甜梦子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