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记不清自己到底走了多少路,熬了多少夜,打过多少电话,到过多少人家,但是我能清晰准确地记住每个贫困户的情况。”
“有人说我是‘傻乎乎’‘出风头’。但是看到我们村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我愿出这样的‘风头’、甘做这样的‘傻子’。”
10月17日是第七个“国家扶贫日”。这一天,全市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现场会召开。会上,南部山区西营街道叶家坡村第一书记李洪文、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孙耿街道扶贫办主任张丽、平阴县孝直镇党委书记胡茂国、商河县委书记翟军、章丘区委书记马保岭先后介绍了在扶贫工作中的经验做法,道出了扶贫“战士”最平凡的日常。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在2500年前的《诗经》里,我们的祖先用这样的诗句表达了对丰衣足食的向往。就是这样一个朴素的愿景,却让中国人苦苦追寻了数千年。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济南扎根一线的扶贫工作者们正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信念,忘我奋战,他们奔走于村落和田间,战“疫”斗“贫”,把汗水洒进泥土,为群众持续稳定脱贫而战。
这就是他们不忘初心勇于担当的回馈——“我这个‘外乡人’也变成了村民心里的‘自家人’”;这就是他们庄严承诺的有力兑现——全市1006个贫困村全部摘帽退出,21.2万贫困人口基本实现脱贫;这就是他们攻坚克难的生动实践——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0826元,贫困群众满意度达到99.7%以上。
正因为有这样一群人,我们足以坚信:广大贫困百姓彻底摆脱贫困迈进小康就在眼前。
产业扶贫挑起富民“大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我市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根本出路,紧密连接群众增收脱贫,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自主“造血”功能。
叶家坡是省定贫困村,全村212户603人,贫困户就有125户210人。贫困户多、破房子多、光棍子多、小孩子少“三多一少”是叶家坡给人的直观印象。南部山区西营街道叶家坡村第一书记李洪文坚信:“要想摆脱贫困,还得发展产业。”
李洪文(右)向村民了解情况。
核桃种植是叶家坡的传统产业。近年来,核桃价低售难,李洪文托人找到一家加工公司,但因山高路远,运费都不够,被当场回绝。李洪文三番五次去找,最后公司老总终于被感动:“我在生意场上这么多年,还没见过像你这样的人,就凭你对叶家坡老百姓的这份真诚,就算赔钱我也为你们送货收货。” 只有核桃加工的路子还不足以支撑产业扶贫。于是,李洪文带领村民饲养小尾寒羊,种植高山小米和中草药,成立果品专业合作社,发展高山蔬菜和高光效苹果,同时新上了3座光伏电站。如此一来,村集体经济由驻村前的“零收入”,到如今超过30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增长到现在1.1万多元,125户贫困户顺利脱贫。几年下来,叶家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处处鸟语花香、人人安居乐业,来这儿的人纷纷竖起大拇指:“品山泉水、尝高山苹果、赏南山风光。”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基础,培育产业是推动脱贫攻坚的出路。
章丘区委书记马保岭介绍说,近年来,章丘区坚持一产延伸、二产带动、三产倒逼,培育泉城百花园、东方商人市级以上田园综合体,壮大章丘大葱等“八大名品”,市级以上示范性主体达到233家。强化农旅融合,推出8条精品旅游线路,打造省级旅游强镇11个,699个村集体年收入过10万元。面对疫情冲击,率先制定落实惠企12条、“早餐会”等措施,着力抓骨干保增长、抓小微保就业、抓招商保未来。前三季度,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974亿元,增长2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4亿元,增长4.8%,夯实了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纯收入2.3万元,增长9.1%。
产业扶贫是管长远、管根本的举措,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同时,产业扶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规划、落实等每一个环节都要落地落细落实,如此,产业扶贫才能顺利、有效推进,从而增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做好脱贫攻坚这篇大文章。
打好脱贫攻坚“精准牌”
“作为一名基层扶贫办主任,我已记不清自己到底走了多少路,熬了多少夜,打过多少电话,到过多少人家,但是我能清晰准确地记住每个贫困户的情况。”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孙耿街道扶贫办主任张丽如是说。
要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需在“精准”上出实招。在张丽看来,实现信息数据“零差错”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自己入户。5年中,张丽大部分时间都奔走在去各村各户的路上,遍访了71个村。3月底,疫情基本稳定,张丽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对384户贫困户进行了“不落一人”的地毯式大走访。
有一次,张丽来到时家村时,村干部说:“李凤阳去地里浇麦子了,不在家,还去吗?”张丽说:“必须去,不管在哪儿,我得见到人,他闺女还在上中专,教育扶贫的政策还得再嘱咐嘱咐。”为此,张丽步行2公里见到了麦田里的一家人。就在讲完政策急忙赶往下一户时,张丽一不留神被浇地的塑料管绊倒,脸朝地直直摔了下去。张丽鼻青脸肿、一瘸一拐地回到家,6岁的女儿抱着她心疼地说:“妈妈,你这是毁容了吗,很疼吧?”
在走访入户时,张丽发现部分贫困残疾群众因不了解政策,没有办理残疾证,她积极向街道主要领导汇报,及时联系协调残联、医院,邀请专家为贫困群众现场提供残疾评定服务,仅用4天就将相关证件发放到了20多名贫困群众手中。
有人问:“这样值吗?累吗?”张丽说:“值!扶贫路上有更多的人需要我,他们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激发“三农”活力共建秀美新农村
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紧紧扭住乡村振兴这个“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就能为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结构画上句号。
平阴县孝直镇党委书记胡茂国说:“孝直镇通过实施‘适度规模化、主体职业化、设施现代化、产品品牌化、经营绿色化、农村股权化、三产融合化’七化提升,实现全方位发展。”
在“七化提升”的指引下,孝直镇的广大农民告别了锄镰镢锨的落后生产方式;一大批高素质青年返乡创业,210多名新职业农民成为乡村振兴中坚力量;4.6万亩耕地实现水肥一体,3万亩马铃薯及粮食加工实现全程机械化;内强品质、外塑品牌,孝直农产品品牌达39个;建成全市首个绿色洁田项目,引进蚯蚓养殖,实现洁田、生态、循环;“三社五统”,全面建立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利益联结;建设富翔青苹小镇、和圣故里等田园综合体。全镇形成“百场增效、六园提升、多体融合、万户奔康、全域振兴”的发展格局,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的精神有所依托,生活过得更有滋有味。
商河县委书记翟军说,近年来,商河县增加要素供给,用金融、科技赋能助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全面加速,实现了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全市脱贫攻坚考核中,连续四年位居前列,在2019年度全市乡村振兴考核中列第一名。
商河县变“撒芝麻盐”为‘“握拳发力”,全力做强现代高效农业。14个现代高效农业工作专班牵头抓总,每年统筹涉农财政资金6000万元,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被评为全市三城共建鲜花供应基地、省会经济圈花卉展示交流基地;建成精品花卉产业园区5个、龙头企业15家,30万平方米的海峡两岸温泉花卉创新园当年签约、当年建成,年内全县设施花卉面积将达到100万平方米,打造中国北方花卉硅谷。今年花博会农博会吸引游客78万人次,拉动农产品交易等6000多万元。
为助推富民强村,商河县启动“雁归商河”人才工程,今年新引进院士2人、吸引300余名商河籍人才返乡创业,成立了全县首家“四不像”研发机构——济南市花卉产业研究院。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农业技术中心等“四院四园”落地建设,金沙河面业、家家悦冷链物流、雨润扩建等项目签约落地。成立党组织领办合作社142家,年增加村集体收入500多万元、今年过10万元的村达到50%以上。1个贫困村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6个贫困村被认定为首批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解决好“三农”问题并不难,只要紧扣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一样一样去对标对表,扛起重任、补齐短板、夯实根基、用好法宝,就一定能够实现乡村振兴,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