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让传统之美回归生活

2020-10-24 06:26:30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责任编辑:尹昂

非遗,让传统之美回归生活

各类非遗产品亮相本届非遗会。

非遗,让传统之美回归生活

热情的商河鼓子秧歌喜迎四方宾朋。 (本报记者 崔健 摄)

  10月23日10:30,山东国际时尚创意中心,气势磅礴、各具特色的兰州太平鼓、安塞腰鼓、开封盘鼓、商河鼓子秧歌恢弘登场。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这里启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是非遗领域的重要品牌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已连续举办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由文化和旅游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济南市人民政府承办。

  本届博览会以“全面小康 非遗同行”为主题,采取“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展示了非遗保护传承成果,集中展示了非遗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广大非遗传承人和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搭建了展示和推介的重要平台。博览会将持续至10月27日。

  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非遗情缘

  走入展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非遗情缘”展。板块集中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时视察过格萨(斯)尔、光山花鼓戏、赫哲族伊玛堪、徐州香包、惠和影雕、西湖龙井、唐昌布鞋制作技艺等的14个非遗代表性项目,突出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重视,对非遗传承人的关心、关怀。

  2019年7月15日上午,正在内蒙古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在赤峰博物馆亲切接见了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代表。在观看一段说唱展示后,习近平指出:“你们的演唱让我们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厚重。56个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形成了多元一统的中华民族。我们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我今天来看你们,就是要表明党中央是支持扶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

  “我们听了之后更有干劲了,一定要让后代好好学习,把我们的民族艺术传承好。”敖特根花是格斯尔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金巴扎木苏的学生,7岁开始学习相关说唱艺术,热爱格斯尔艺术的她,除了公益演出,还免费教授了十多名学生,最小的学生还在上幼儿园,还有小学生、老师等。

  感触黄河流域人民千年智慧

  唢呐声声中,观众走入黄河流域非遗展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5个主要目标任务之一。黄河流域非遗展,以“大河上下,生生不息”为主题,选取兰州羊皮筏子制作技艺、洛阳宫灯、传统泥塑、羌笛制作及演奏等黄河流经九省相关的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从衣、住、行、用四个方面讲述黄河故事,展现黄河精神。

  在交通条件还不发达的古代,劳动人民用羊皮筏子、勒勒车“行万里、通天堑”。从这些延续千年的代步工具中,我们感受到黄河沿岸人民战天斗地的不屈精神。“羊皮筏子有上千年历史,最初黄河上没有桥,也没有船,羊皮筏子可以说是黄河上最古老的运输工具了。”在黄河岸边经营羊皮筏子漂流项目的张德宝介绍,因为制作简单,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羊皮筏子便成了黄河上具有悠久历史的渡河工具。随着时代发展,羊皮筏子失去了运输的意义,而是用于黄河漂流旅游项目。“羊皮筏子能坐7个人,漂流非常受欢迎,每年七八月份忙得很。”

  在黄河流域非遗展区,参观者会感受到黄河沿岸先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和黄河息息相关。

  “老腔一声震山川”,一边敲击板凳,一边嘶吼,刚直高亢的华阴老腔一唱起来,就围满了观众。陕西华阴老腔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喜民介绍,他们这些演员都来自华阴市双泉村,黄河、渭河和洛河村庄附近交汇,在西汉时期漕运直通当时的都城长安。带头船工为了统一大家的动作,一边喊着船工号子,一边用木块敲击船帮——这就是老腔的由来。

  古老的艺术在现在仍展现出魅力。华阴老腔不但参加过央视春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还走进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法国、马来西亚等国,“外国人也很喜欢看,他们喜欢摇滚,摇滚很激烈,老腔更激烈,因此他们都很喜欢。”

  感动非遗扶贫扶志

  重庆市酉阳自治县“酉州苗绣”扶贫工坊工作人员毛晨程介绍,他们的工坊是在鲁渝协作扶贫工程中,2019年利用山东省帮扶资金设立。近年来,工坊依托重庆市级非遗项目“酉州苗绣”,培训185名贫困群众、残疾人学习苗绣技艺,带动就业8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1人,工坊人均每月增收1200至3000元。

  “经过免费培训,姐妹们掌握了刺绣技艺后,就可以在工坊或家里做。她们在我们这里拿材料,按件计工。”一个掌心大小的双面刺绣胸花,由四片双面绣花瓣组成,精致秀雅,贫困群众绣成花瓣后交给工坊,再制成成品。

  文化和旅游部大力推进文化扶贫,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2018年选定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等10个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展”重点展示了“非遗助力精准扶贫”10个重点支持地区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以及部分国家级贫困县的非遗扶贫项目,集中展示了非遗助力精准扶贫成果和典型案例。此外,展区还特设鲁渝非遗扶贫展和济南市对口扶贫地区湘西非遗扶贫展。

  感受济南非遗魅力

  本次博览会线下展,山东省有15个非遗项目参展,其中,济南市有5项,分别是:鲁绣、多福砚、皮影戏(济南皮影戏)、木偶戏(贾家洼村傀儡戏)、泥塑(泥塑兔子王)。

  鲁绣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刺绣工艺,属中国“八大名绣”之一。所用的绣线大多是较粗的加捻双股丝线,俗称“衣线”,其绣品不仅有服饰用品,也有观赏性的书画艺术品。

  多福砚又名多福石砚、蝙蝠石砚、燕子石砚,因石上有化石状如蝙蝠、形似飞燕而得名。雕纹饰不喧宾夺主,遵循“巧借天工、简朴大方”的鲁砚制作风格和齐鲁地域文化特色。

  济南皮影戏是北方皮影戏一株绚丽的奇葩。济南皮影造型独特,线条雕刻粗犷,并且结合彩绘的风格,镂空的花纹部分似民间剪纸,纹式多种多样,有五角、六角、寿字、福字等纹样。

  贾家洼村傀儡戏距今有200年历史,号称“江北第一傀儡戏”,是一门集演唱、伴奏、表演为一体的艺术门类。傀儡戏源于南方木偶戏,加上本地剧种莱芜梆子唱腔,逐渐形成贾家洼村傀儡戏。

  济南人很久以前就有中秋节拜兔子王的习俗。月饼、水果、兔子王是老济南人过中秋的“三大件”,是济南中秋文化的象征。兔子王的面部采用传统的脸谱形象,用色简单大方,线条弯曲柔美,造型粗犷又不失细腻,体现出济南人崇尚豪爽奔放、练达简约的独特审美观念。

  近年来,济南市启动了非遗活态传承八项工程,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分类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为济南非遗保护工作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与机制保障。本次线下展示的非遗项目,体现了近年来济南非遗在传承、保护、发展中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也彰显了济南非遗在脱贫攻坚、支持国家重大战略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责任编辑:尹昂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