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老兵胡明(左)与战友交流。
“战友,你好啊!”66年的光阴如白驹过隙,当年的抗美援朝小战士也已是耄耋之年。幸福重逢,两位老人紧紧握起了手。
战友情,永生难忘;一座城,兜兜转转;一张报,再续前缘……10月30日,曾在同一个团参加抗美援朝的老战士张俊之与胡明,因不久前本报的一篇报道得以重逢,一同回忆起那段艰苦卓绝、炮火纷飞的战争岁月。
“你还记得咱们的师长吗?和哪些战友还有联系啊?”
“后来你身体怎么样了,从战场回来你去了哪里?”
“听说你在济南,可一直联系不上,66年了,不敢认了!”
……
虽然都已是满头白发,但他们的表情却像孩子一样。两位老人颇为感慨,在同一个城市生活却无缘相见。
10月26日上午,每天都有读书看报习惯的张俊之,意外地在《济南日报》上看到了关于济南日报报业集团离休干部、抗美援朝老战士胡明的报道。“是他!就是他给我拍的照片!”张俊之激动地拿着报纸,指着报纸上的报道告诉孩子,这是自己一个团的战友,曾为他拍摄过照片,希望能联系上胡明。
第二天,张俊之的儿子联系到本报记者。他告诉记者,自己的父亲在报纸上“见到”战友了,希望通过本报的帮助,让两位老人再续战友情。在本报记者的多次联系下,因一张照片结缘的两位老人再次相聚。
“当时师首长说,给每个战士都拍张照片吧,给祖国、给家里报个平安。”胡明回忆道,接到任务后,他组织起一个摄影组,冒着敌机轰炸,从师里跑到团里,再从团里跑到连队,跑到前线阵地上的每一个班,为战友们拍下了珍贵的照片。“全师3万多名战友,能拍的我们都拍了,尽最大努力让战士们看到自己的光辉形象。”
1954年春天,胡明为正在山头站岗的张俊之拍摄了照片。拍下照片不久,张俊之因为身体原因,提前离开了战场,到丹东某医院医治。遗憾的是,受当时条件所限,胡明为张俊之拍的那张照片没能保存下来,但那份战友情定格在了那张照片的方寸之间。
66年的时间,岁月染白了头发,心中的热血却未曾忘怀。兜兜转转,最终因一份报纸“做媒”,两位老人再续战友情。时间让这份战友情如陈年老酒,愈加醇厚。
“感谢《济南日报》,我们能在有生之年再相见!”为了感谢本报记者的帮助,胡明特意将自己的作品集赠与记者。稿件发出时,还不断有省内外的抗美援朝老战士,想通过《济南日报》与当年的战友取得联系。浓浓战友情,因一份报纸正在延续…… (本报记者王晓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