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街头出现专营临期货品的折扣店 受青睐的同时凸显监管空白

2020-10-31 07:10:49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作者:薛冬

责任编辑:颜甲
济南街头出现专营临期货品的折扣店 受青睐的同时凸显监管空白

开在山大南路上的进口食品折扣店 新时报记者薛冬 摄

  10元6瓶的康师傅乳酸菌饮料、12元两罐的星巴克、10元3包的进口饼干……这些“过于”实惠的捡漏商品,让一些本来只是“我就进来看看”的市民,不知不觉间就抱了一堆货品才舍得离开。

  今年5月,一家进口食品折扣店在山大南路开业,不到20平方米的门头房里,货架上被各种临期货品塞得满满当当,除了食品外,还有少许日用品和酒类。30岁的于青青是这家店的老板,他考察了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后,有了将外地火爆的折扣超市引入济南的想法。他认为,临期折扣超市在全国是个红利期,他希望趁着这股东风,把济南市场挖掘出来。

  新时报记者调查发现,在食品行业,围绕“临期食品”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流通渠道,并且暗藏着巨大的利润空间。在济南,已有很多人瞄准了这块“蛋糕”,蠢蠢欲动。

  瞄准人流量高的社区 越接近到期价越低

  在大众点评上,用户们对于青青的这家折扣超市的评价是“能捡到一些性价比很高的零食”,还有的用户一来就忍不住买回去几百块钱的东西。对此,于青青告诉新时报记者,折扣超市的特点是商品的货源不稳定,卖完就没有了,如果有顾客每周都来的话,可能每次买回去的产品各不同。怕以后买不到,有些顾客就会“包圆儿”。“你看我这个10块钱6瓶的康师傅乳酸菌饮料,老顾客都是一箱一箱地买,很快就会卖完。”

  价格如此优惠,是否是正品?又如何保证货源?于青青也作出了解释:临期食品来路复杂,有的来自港口,有的来自大型商超与电商向经销商的退货,也有门店倒闭为回笼资金而清仓的,还有找不到市场的进口食品积压滞销等等。目前国内有大型的经贸公司在从事这些产品的回收,而他就从这些公司进货。

  临期食品的回收价格与所剩保质期时长相关。“通常为市场零售价的五折以下。”于青青说,从事临期食品经营的囤货商收购后,倒手卖给经销商,再卖给消费者,从中赚取差价。而对各级经销商来说,拿货的量越大,折扣也越低。经过几个月尝试,折扣商品流转顺利,于青青正着手在济南找个仓库,通过加大进货量再降低些成本。

  “近几年海淘风盛行,进口食品也大量进入市场,很多人盲目进入,才发现一些产品认知度不高,价格也没优势,根本卖不掉。”一位经销商告诉新时报记者,受疫情影响,他手上还有大批进口产品没有清完货。

  新时报记者看到,在于青青店里,进口食品占所售商品的60%。货架上,每个产品前都有标签,除了产品名外,还标明了保质期的到期时间。“按理说,越临近保质期,价格就越低,你看这一大包咖啡,电商价在30元左右,我就卖5块,是特价中的特价,因为马上就到期了。”于青青说。

  于青青坦言,将第一家店开在山大南路,看中的就是这里的人流量。而根据折扣超市在外地的成功经验来看,它更适合社区,除了在校大学生外,老年群体也是重要的购买力。于是,即将营业的新店,于青青还是将重点放在社区上。

  在山师东路,一家名为拾惠惠的进口食品超市也在营业,因为正处在大学生活动的范围内,顾客是以学生为主。新时报记者查询得知,“拾惠惠”是一个做加盟的进口食品折扣公司,在全国很多城市都有门店,而它的进驻,也表明对于济南市场的看重。

  除了上述两家,经查询得知,悠e家、佳品汇、集美惠等进口食品折扣店也已在阳光100、解放路、全福立交桥等地段布局。

济南街头出现专营临期货品的折扣店 受青睐的同时凸显监管空白

折扣商品的价格“简单粗暴”

  “临期食品”没有明确“国标” 毛利高但有多重成本

  所谓“临期食品”,是即将到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新时报记者查询相关资料发现,关于“临期食品”的标准,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国家规定。但参考原北京市工商局在2012年发布的“食品保质期临界”的标准:标注保质期30天到不足90天的,临界期为到期前10天,比如灭菌包装的肉食品、鲜鸡蛋等;标注保质期16天到不足30天的,临界期为到期前5天,比如酸奶;标注保质期少于15天的,临界期为到期前1-4天,比如牛奶、未灭菌熟食等。具体到济南市场,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没有明文规定要设置“临期食品”销售专区,但对于有能力的超市,他们是建议设立。

  海瑞也曾在济南短暂地做过临期食品生意,在短视频网站搜索“济南临期食品”等关键字,能搜到他发布的相关视频,在评论区,很多网友向他咨询进货渠道。10月29日,在接到新时报记者电话时,海瑞坦言目前已经不做了。“这个市场的确很好,在北京、上海都是人挤人,但对我来说想要拿便宜的货源是个问题,再加上我主要做批发,量不大的话赚不了多少钱,我就放弃了。”

  “临期这行毛利高,但是如果除掉损耗、场地、人工、运输、仓库这些,优势就没那么明显了。”济南另一位从事折扣超市的人士告诉记者,“拿到的货基本上保质期都还有半年左右,所以出货慢了会影响仓库,以及遇到好货的时候你没地方放,放到过期还没卖出去的话基本上就砸手里了。”

  减少食物浪费是大趋势 临期食品需共同监督

  根据媒体报道,临期食品之所以会巨量出现,和庞大的食品生产体系相关。食品从制造到被人们吃掉,一般会经过品牌商(或者进口商)、经销商、零售商等多个流通环节,而临期食品有可能出现在不同环节。最简单直接的是零售渠道卖不出去,一旦过期,只能直接丢弃销毁。《食品安全法》明令禁止出售过期食品,过期食品的归宿往往是制作动物饲料,要么只能沦为垃圾堆肥或者焚烧。根据联合国粮农署的数据,全球每年约有13亿吨的食物被丢弃,约占全年生产量的三分之一,成本高达2.5万亿元。另一部分临期食品来自于食品运输和批发过程中,在这些过程中,也有可能出现快过期、包装破损等等情况。

  面对这个日益庞大的市场,新时报记者发现,售卖临期食品的生意,不只有实体的商贸公司在做,还逐渐形成规模化、连锁化的商业模式。

  比如以“日期越近越便宜”为卖点的电商平台好食期的母公司在2018年7月获得阿里巴巴独家1.1亿元C轮融资;临期食品电商平台甩甩卖于2019年3月获得3500万元战略投资;线下进口食品折扣店饴食货仓自2016年开出第一家店以来,也在不断通过加盟的方式扩张,目前在北京已经有13家店。

  但临期食品的生意要想做大,还面临重重挑战。出于价格体系和渠道控制,大品牌并不会让低价的临期产品散布在市场的各个角落,影响品牌的形象。而有些进口食品由于价格不透明、品牌知名度低,也未必能有很好的市场。

  很多线下门店都不会显著标明“临期”二字,而是用“折扣”“优惠”“会员价”来取代。举个例子,在济南几家大型综合超市,新时报记者发现临期折扣促销多发生在鲜奶区,不少酸奶会打着“买一赠一”“买二赠四”的口号促销,但不会以“临期”的概念明示消费者。

  “国家监管部门对于临期食品的流通还没有细则,这对于临期食品处理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是否要设立临期食品公司的准入制、是否要采取审查制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在减少食物和餐饮浪费的大环境下,需要形成国家、行业、企业、渠道端以及消费端对临期食品共同监督的机制。

  最近,于青青正忙着新店的筹备,他的手机时常响个不停,忙碌的感觉让他觉得踏实。他也坦言,想要临期超市的概念深入济南人的心,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够,他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加入这个行业。(新时报记者薛冬)

作者:薛冬

责任编辑:颜甲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