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奏响“绿色农业交响曲”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020-11-13 06:29:07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钱堃 通讯员:徐隆华

责任编辑:卢卫美
济南奏响“绿色农业交响曲”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济阳区绿色农业示范区内利用蚯蚓修复土壤。

  绿色农业示范区的正确打开方式

  示范区农业投入品使用更安全

  ·通过精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科学确定配方,开展园艺作物、设施作物、中药材等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的个性化服务“营养套餐”,随时按需、按方配肥,确保配方肥下地。

  ·鼓励使用商品有机肥、生物菌肥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并实施补贴政策。

  ·利用水肥一体化先进技术,实现水肥同步管理及水肥高效利用。在示范区建设以设施农业、露天经济作物为主的水肥一体化示范项目,促进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示范推广。

  ·在示范区内建设农业病虫害监测站,实时测控病虫害和温度、湿度、雨量等气候状况,实时联网传报。

  ·依托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化服务型企业,在示范区内组建大田农作物及设施农业专业化防治队伍,使用农用无人植保机进行飞行防治,实现绿色农业示范区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

  示范区内如何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

  在示范区内推进秸秆和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提高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等综合利用水平,全力推进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每300亩建设1处300立方米的有机物沤制池用于收集作物秸秆,沤制生产有机肥料,实现清洁生产。

  ●在示范区内建设大中型有机物沤制池,每处配置小型装载机、粉碎机、出料机各1台,在种养结合较成熟的园区建设沼气池,综合处理畜禽粪污和农业有机废弃物;

  ●依托城乡环卫一体化和保洁公司,在示范区内建设了秸秆、农药包装袋(药瓶)等废弃物收集点及农膜回收站;

  ●作物秸秆一部分回收还田,另外将可利用的秸秆对接相关生物发电有限公司,进行生物质能发电;

  ●在示范区内引进蚯蚓养殖技术,攻克畜禽粪污和农作物秸秆、蔬菜废弃物污染问题,将面源污染物变废为宝,转换成有机肥“蚯蚓粪”和中药材地龙等系列产品,同时利用“蚯蚓粪”和农作物秸秆混合种植蘑菇,成功探索出了“畜禽-蚯蚓-蘑菇”生态种植循环模式。

  示范区土壤修复应用更环保

  ★推广减缓土壤盐渍化技术,通过秸秆还田和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措施降低土壤盐分,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矿质元素和有机质含量。★在示范区和设施农业集中生产区试点推行试验生物有机肥土壤修复技术,依托先正达、山东本源、保农仓等企业开展试验,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推广土壤调理剂技术,加速土壤中农药、硝酸盐和重金属元素的固化、降解,净化土壤,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积极推广石灰氮消毒、高温闷棚消毒、冬季冻棚消毒、土壤蒸汽消毒等设施保护地土壤消毒技术。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提升农业发展质量的必由之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不断创新绿色治理方式,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农业现代化全过程和各方面,协同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生态文明建设。

济南奏响“绿色农业交响曲”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济阳区绿色农业示范区内使用蚯蚓进行土壤修复。

  近年来,从中央到省市各级政府高度关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为加强济南市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推行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济南市农业农村局作为管理主体,更是高度重视,出台济农农字〔2014〕17号《济南市农业局关于加强济南市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的意见》,组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项目建设推进领导小组,分管局长任领导小组组长,亲自指挥督导项目的建设,市土壤肥料站作为此项工作的组织实施单位,积极争取省以上相关项目资金并进行优化整合,管好用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专项资金,确保发挥最大效益;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一线调研,制定并下发《济南市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推进项目实施;管理服务咨询到位,及时开展培训活动,积极扩大宣传效果,不断提高农民参与面源污染防治的自觉性、主动性。省市区县各级环保队伍上下联动,密切沟通,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建立了“政府投资、部门监管、区县主导、实施主体落实”的项目管理机制,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多措并举、多方联动、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项目运行格局。这支敢干能干、求真务实的环保队伍,按照“资源化、减量化、生态化”的发展理念,以“减肥、控药、洁田、修复、循环”为主线,各区县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示范推广与机制研究,探索出了适合各自区县的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模式,奏响了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的“交响曲”。目前,全市已先后建设完成了长清、济阳、商河、平阴、南山、历城、槐荫、莱芜、钢城和章丘10个绿色农业示范区,截至2020年10月,核心区面积累计达16.8万亩。

  各区县绿色农业示范区

  政策与先进技术双管齐下 绿色农业示范模式多样化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并通过先进技术和有效政策双管齐下,保证了绿色农业示范区内的农业投入品使用更科学、更安全。截至2020年,示范区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利用率提高到了4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100%以上。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绿色农业示范区建立起配方施肥个性化、农业资源利用循环化、生态环境环保化、统防统治专业化、农业技术先进化、生产经营规模化、生产主体企业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济南模式”,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该模式被列入济南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的百件实事。

  长清区 实现统防统治新模式

  长清区绿色农业示范区占地3万亩,示范区内有粮食作物2万余亩,设施农业和园艺作物1万余亩。示范区依托多个园区实施项目建设,利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手段,项目建设企业化、规模化,管理服务社会化、规范化,开启了设施农业专业化统防统治模式。

  依托长清同兴植保专业合作社和济西生态农场公司、恒源公司,分别组建了一支大田农作物专业化防治队伍和两支设施农业专业化防治队伍,运用政府采购配备的自走式高杆喷杆喷雾机、电动喷杆喷雾机、静电电动喷雾器、烟雾机等药械和农药防治作业防护服等,开展示范区内2万亩小麦病虫害统防统治。

  依托济西生态农场、恒源、天润园3家实施主体,综合运用政府采购的频振式杀虫灯、粘虫板、防虫网、有害生物诱捕器、丽蚜小蜂蜂卡、广谱利他素饵剂、苦参碱等低毒高效农药和生物防治新技术、新产品及新设备,以生态、物理防治为主,科学用药,降低农药残留,开展示范区内500亩设施蔬菜生物防治。

  同时,示范区实现了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建设了智能化配肥系统、建设了绿色农业示范区综合服务中心等,开展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工作的宣传培训、技术指导与专业化服务。

济南奏响“绿色农业交响曲”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无人机进行飞防作业。

  平阴县 打造林下“畜-蚯-菇”模式

  平阴县绿色农业示范区占地2万亩,项目实施区在平阴县孝直镇。作为绿色农业示范区项目实施主体的济南腾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市县环保部门的指导下,围绕孝直镇奶牛养殖场粪污和农作物废弃物污染问题,引进林下蚯蚓-蘑菇种养殖项目,成功探索出了林下“畜-蚯-菇”模式,对推动绿色农业示范区循环发展,进一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项目实施主体利用成熟的蚯蚓养殖成套技术不仅攻克了奶牛场粪污和农作物秸秆、蔬菜废弃物污染问题,同时将面源污染物变废为宝,转换成了有机肥“蚯蚓粪”和中药材地龙等系列产品,而且利用蚯蚓粪或农业废弃物作基料种植出来的大球盖菇品质也有较大的提升。而蘑菇出完菇后的菌渣又可以养殖蚯蚓、种植林果,整个生产过程不产生一点废弃物,实现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真正做到了绿色无废循环。实施主体项目负责人说:100亩蚯蚓养殖基地,预计年可处理畜禽粪便10000吨,农作物废弃物10000吨,生产蚯蚓粪2000余吨,鲜活蚯蚓10吨,安排长期就业人员20人,季节用工40人,年人均增收10000多元。同时,利用蚯蚓粪和农作物秸秆混合种植大球盖菇200平方米,预计出菇量达到3000斤左右,采摘价15元/斤,供应给超市10元/斤,毛收入在3.5万元左右,大球盖菇的种植按每年三季算,一年的收入可达到10.5万元。绿色示范区内的“畜-蚯-菇”模式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做出了显著的成绩。

  商河县 万亩蒜田清洁生产模式

  商河县绿色农业示范区占地6万余亩,项目实施主体在白桥镇,示范区内主要种植大蒜。“每年春季,蒜农清理的地膜一般堆放在路边地头,地膜不易分解腐烂,不仅破坏土壤的原有结构,使土壤失去保水保肥特性,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土壤的通透性和水分的上下输导。另外,大蒜收获季节的农业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市土肥站站长郭洪军说。针对这种情况,市县生态环保部门一方面加强宣传引导,对农户印发明白纸、讲解农膜选用方法,另一方面结合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开展农膜回收利用。在大蒜主要种植区域投资项目资金,建立回收大棚和围栏,设立了2个规范化农膜回收站和6个农业废弃物回收点,强化废弃物收集与处置。另外,将可利用的秸秆对接玉泉生物发电有限公司,进行生物质能发电,既增加了电能,又解决了农户无序焚烧秸秆、丢弃秸秆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

  近年来,针对万亩大蒜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开展节水节肥示范、启动生物有机肥补贴等综合措施,减少了化肥使用量;通过强化病虫害监测预警,建设社会化防治体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综合措施,减少了农药使用量;通过新技术、新产品、新机械、新机制的创新引进和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了绿色生产;通过强化废弃物收集与处置,大蒜区废弃农膜得到了有效回收,废弃秸秆得到了有效利用,实现了清洁生产模式。

济南奏响“绿色农业交响曲”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农作物采用滴灌设备进行水肥一体化作业。

  南部山区农产品废弃物回收循环模式

  南部山区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面积达1万余亩,示范区内主要种植核桃。通过建设残枝回收点和核桃脱皮站点,在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探索出可复制推广的回收循环模式。

  南部山区负责人介绍说:“锦绣川水库和锦绣川河道周边果树种植区在果树春剪和秋剪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修剪残枝,随意丢弃既污染环境又带来火灾隐患,同时造成资源浪费。”针对这一问题,南部山区建设了残枝回收点,站点配备了果木粉碎机、打包机、装卸叉车、皮带输送机、地磅等,将粗加工后的残枝运至有需求的单位资源化利用,并获取一定的费用,形成一种可复制的残枝资源化利用模式。

  南部山区是山东省的核桃主要产区,核桃脱皮清洗带来的环境污染及青核桃皮渣循环再利用是核桃生产中的难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南部山区管委会建设一处核桃青皮储存池和两处污水储存池,并配置核桃脱皮机4台、核桃烘干机2台、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1套,对绿色农业示范区内的万亩核桃进行集中化脱皮。脱皮后的核桃青皮加入畜禽粪便、树枝树叶及可再造垃圾,经设备有益菌种发酵处理,生产出核桃青皮粉有机肥料,既节约了村民购肥成本,又减少了化肥使用量,为群众生产生活增益创收,同时控制面源污染,实现绿色农业循环发展。

  济阳区 生物分解绿色循环模式

  济阳区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面积共计1万亩,依托济南瓦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根据农时季节,不定时多次收集、清理、运输蔬菜秸秆到指定地点,全面推进清洁田园建设,然后对收集的农作物秸秆及有机物沤制池的发酵物料,研究推广“蚯蚓分解作物秸秆及畜禽粪便生产蚯蚓粪有机肥技术”,可年处理农业废弃物10万立方米,其中作物秸秆7万立方米,折合约3万吨干秸秆,若按照全部是蔬菜秸秆来计算,可消解周围蔬菜有机废弃物15000亩。

  “小蚯蚓打造的绿色循环农业”这一循环模式在2018年全国第三届现代生态农业研讨会暨“天胜农牧杯”创新创业竞赛中荣获一等奖,为山东为济南赢得了荣誉,对周边起到了辐射带动作用。在2019全国第四届现代生态农业研讨会上,作为生态循环农业的典型模式,作了题为《了不起的地下工作者——小蚯蚓打造的绿色循环农业》的专题报告,受到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及与会嘉宾的充分肯定。

  另外,近年来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尤其是许多种植多年的老棚区,枯萎病、根结线虫等土传病害发生非常严重。针对这一问题,济阳区农业农村局在绿色农业示范区内推广土壤熏蒸消毒、微生物活化修复等技术,探索“土壤神盾”等土壤修复技术。对60户菜农发放液体氰胺化钙6000千克、枯草芽孢杆菌1440千克、有机肥(稻壳鸡粪)48000千克、中微量元素肥720千克、含氨基酸水溶肥料240千克、8%宁南霉素240千克,对5年以上的老棚进行土壤消毒,杀灭根结线虫,松解板结土壤,提升了土壤微生物菌群活力,修复土壤面积120余亩,大棚60余栋。 

作者:钱堃 通讯员:徐隆华

责任编辑:卢卫美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