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健康码出行不便网上挂号、网上就医、网上购物“障碍”重重 这些鸿沟我们陪您一起跨过!

2020-11-25 06:55:07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责任编辑:尹昂
无健康码出行不便网上挂号、网上就医、网上购物“障碍”重重 这些鸿沟我们陪您一起跨过!

  【编者按】

  今年6月,微博热搜榜上一条“无健康码徒步千里回老家”的话题引发舆论关注。随后,本报连续以《被智能时代遗忘的人》《别让健康码成老人的“电子围栏”》为题进行了调查报道,聚焦当今社会老年人面临“数字鸿沟”的失能现状。

  1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在各类日常生活场景中,必须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就医面临不便,因“健康码”出行受阻……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常遇到的困难,终于等来了解决方案。

  无健康码出行不便,网上挂号、网上就医、网上购物“障碍”重重……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让更多人享受便利的同时,却在老年人面前划出一道无形的“鸿沟”。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24日公布,针对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遇到的种种“痛点”“难点”,提出解决方案。

  2019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54亿,占总人口的18.1%。方案能否解决老年人的困扰?帮助他们跨过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鸿沟”,我们怎么做?

  不得将“健康码”

  作为人员通行的唯一凭证

  【听老人说】疫情以来,扫码通行成为必须。但对于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无法扫码的老年人而言,“健康码”却成了日常生活的“拦路虎”。

  【方案】各地不得将“健康码”作为人员通行的唯一凭证,对老年人等群体可采取凭有效身份证件登记、持纸质证明通行、出示“通信行程卡”作为辅助行程证明等替代措施。在充分保障个人信息安全前提下,推进“健康码”与身份证、社保卡、老年卡、市民卡等互相关联,逐步实现“刷卡”或“刷脸”通行。

  优化约车软件

  增设“一键叫车”功能

  【听老人说】约车软件太复杂不会操作,移动支付、“扫码”乘车搞不定……当年轻人享受智能化带来的便捷出行时,不少老年人却在感叹出行难。

  【方案】引导网约车平台公司优化约车软件,增设“一键叫车”功能,鼓励提供电召服务,对老年人订单优先派车。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客运等公共交通要保留使用现金、纸质票据、凭证、证件等乘车的方式。

  提供一定比例现场号源

  保留人工服务窗口

  【听老人说】网络预约挂号、自助缴费、自助打印检验报告……给人们带来极大方便的智能化就医服务,却成了不少老年人求医看病的难题。

  【方案】医疗机构、相关企业要完善电话、网络、现场等多种预约挂号方式。应提供一定比例的现场号源,保留挂号、缴费、打印检验报告等人工服务窗口,配备导医、志愿者、社会工作者等人员,为老年人提供就医指导服务。

  保留传统金融服务方式

  支持现金支付

  【听老人说】移动支付、网上缴费不放心,现金支付很多商家不愿收,银行网点智能终端操作复杂……年轻人使用流畅的移动支付,却让不少老人心里不踏实。

  【方案】保留传统金融服务方式。零售、餐饮、商场、公园等老年人高频消费场所,水电气费等基本公共服务费用、行政事业性费用缴纳,应支持现金和银行卡支付。加大对拒收现金、拒绝银行卡支付等歧视行为的整改整治力度。

  为老年人保留

  线下免预约或购票名额

  【听老人说】不少文体场所门票要网上预约,只能让孩子帮忙搞定,新开发的智能服务也不大会用。

  【方案】需要提前预约的公园、体育健身场馆、旅游景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场所,应保留人工窗口和电话专线,为老年人保留一定数量的线下免预约进入或购票名额。针对广场舞、群众歌咏等普遍文化需求,开发设计适老智能应用。

  政务服务平台

  应具备授权代理功能

  【听老人说】“互联网+政务服务”让老年人办事少跑腿,但很多时候得靠孩子帮忙才会办。

  【方案】各级政务服务平台应具备授权代理、亲友代办等功能,方便不使用或不会操作智能手机的老年人网上办事。医疗、社保、民政、金融、电信、邮政、信访、出入境、生活缴费等高频服务事项,应保留线下办理渠道。

  推动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

  适老化改造

  【听老人说】智能终端的使用给生活带来很多便利,但不少老年人却不会用或用不好。开发便于老年人使用的智能产品,帮助学会使用,是他们的心声。

  【方案】推动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适老化改造,使其具备大屏幕、大字体、大音量、大电池容量、操作简单等更多方便老年人使用的特点。针对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困难,组织行业培训机构和专家开展专题培训。到2020年底前集中力量推动各项传统服务兜底保障到位,抓紧出台实施一批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最迫切问题的有效措施,切实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

  到2021年底前围绕老年人高频服务事项,推动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务更加普遍,传统服务方式更加完善。

  到2022年底前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便捷性不断提高,线上线下服务更加高效协同,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

  (综合新华社电)

  【马上评】

  技术不是便民意识淡漠的“挡箭牌”

  最近,两个与老人有关的视频牵动人心。一个在社区,工作人员告诉一名独自冒着寒风大雨到柜台交医保的老人:不收现金,要么告诉亲戚,要么自己手机支付。这让视频中的老奶奶不知所措,满脸无助的神情刺痛了很多人的心。另一个在银行,为激活社保卡,一名94岁的老人被抬到银行进行人脸识别,老人膝盖弯曲,十分吃力,实在让人不忍看下去。

  两起事件在网上发酵后,有关部门和单位作出回应,表达歉意也解决了问题,然而回想起视频中老人窘迫的表情,仍不免心酸。每个人终将老去,你我一样,总会有跟不上的一天,难道那时就只能接受这样的尴尬与困顿么?无论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还是商业服务的提供者,都不应忽略这样的群体。

  新技术运用应提供更多选择,而不能简单做“减法”。网络支付、人脸识别等技术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加强推广无可厚非。不过,在这些技术运用中,要充分考虑各群体接受习惯和实际困难,特别是对那些缺少技术条件或者技能的人群,给出可行的解决方案,这应成为新技术运用的基本理念。

  技术更不是便民意识淡漠的“挡箭牌”。在上述视频中,无论拒绝用现金交医保,还是让老年人被抬到银行激活社保卡,不仅背离情理,也明显不符合有关规定,这首先还是便民意识淡漠的问题。对老人群体,不能粗暴拒绝、冷言冷语,更不能人为制造麻烦,折腾他们。只考虑自己方便,不考虑公众方便,这样的服务提供者理应受到舆论批评。

  我们也看到,很多地方充分考虑老年群体的需要,设置了很多便民的措施。有些火车站专门为老人提供“无健康码通道”,暖心之举获得众人点赞。以远程认证为例,监管部门也曾明确提出,对行动不便者要提供上门服务,让认证对象切实感受到服务带来的便捷和尊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面对老龄化时代,希望我们的办事机构、窗口单位、服务人员都能多些换位思考,利用好数字技术,真正让老年人群体感受到服务的温度。(据人民日报客户端)

责任编辑:尹昂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