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土地综合整治 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2020-11-26 06:54:17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王宝泓 通讯员 雷彤 孟凡宾

责任编辑:尹昂

推动土地综合整治 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经过土地整理后,薄庄村地成方,可机械化作业。

推动土地综合整治 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枣林村修复好的蓄水池

  “以前都是靠天吃饭,实施土地整治后,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平阴县孝直镇薄庄村是个四面环山的村子,如今只剩下375人,其中60岁以上的就有141人。村党支部书记于庆敏说,由于地质特殊,薄庄村耕地分散又小块,地下水埋藏深,灌溉全靠老天赏赐。如今,经过土地整理和水渠修建,田成方,路成网,不仅能机械化作业,还解决了灌溉难题,极大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薄庄村的改变,得益于济南市在此实施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农村发展和农民富裕都离不开土地,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脱贫致富的希望。近年来,我市立足农村实际,按照乡村风貌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既增加了耕地数量、提高了耕地质量、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又充分体现了农村特点、留住乡土味道,让农民群众在耕作之余,留得住乡亲乡情、记得住乡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站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济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正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运用土地综合整治惠民政策,绘就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推动土地综合整治 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重新修建后的南台坝,保障了村民生产生活安全。

  土地平整 生活底气更足了

  “草帽子底下还有一块地呢。”于庆敏说,这是平阴县孝直镇薄庄村村民喜欢开的一句玩笑,足以说明土地有多分散多小块。以前最大的地面积也不会超过两亩,村民都称作是“岗子地”。如今,经过土地整治、撤高垫洼、小块并大块,薄庄村的土地大块的能有十多亩,可以成方成片,利用机械化操作,大大解放了人力,提高了百姓的幸福感。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平阴县孝直镇薄庄小流域土地整理项目是2009年度批准立项的济南市投资土地整理项目,建设规模243.88公顷,新增耕地25.73公顷,项目总投资2223.79万元,于2009年3月正式开工,至2011年7月全面竣工。通过项目的实施,项目区田成片、路成网,形成了田、路、井、管相互依存、相互配套的良好农业生态环境区,极大改善了薄庄村村民的生产劳动环境,为群众增加了收入,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像薄庄村这样的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济南市有很多,平阴县玫瑰镇南台村、刘店村、南葛庄村、庞口村、王桥村、西胡庄村等6村也开展了一个建设规模460.82公顷的土地整治项目,投资1942.46万元,完成新增耕地23.2公顷,还进行了耕地新建、梯田改建,挖农业井11眼,完善灌溉配套设施,修建沥青水泥生产路等。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耕地质量和生产量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生活底气更足了。

  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实现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渠相连、井通电、管入地、旱能浇、涝能排,增加的耕地还是归村民所有,配套水利设施后,耕地质量也得到提高,推动了村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改善了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了农民增产增收。

  设施修复 干活更省心了

  对于历城区西营街道枣林村的村民来说,有了蓄水池,整个村都有了“生机”。枣林村山多,种植果树多,干旱或需要灌溉时,村民需要背着水上山,又辛苦又危险。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经过前期翻山越岭现场查勘等准备工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相关部门,争取到32.18万元的土地整治专项资金,用于修缮枣林村全部15个蓄水池。投入使用后,惠及家家户户,切实解决了村民农业生产用水问题,实现有效增收,困扰多年的用水等民生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同时,通过积极协调,枣林村村庄2300多米主干道破损路面升级为沥青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76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目前全部实现脱贫。

  有生产用水难题的还有薄庄村,由于地质特殊,全村地下水埋藏深,吃水靠“运”,生产用水“靠天”,唯一用来储水的水坝被台风损毁了,庄稼旱涝全凭“运气”。平阴县玫瑰镇南台村也有同样的苦恼,他们有一条堤堰,是村子进入承包地的唯一之路,悬空高达七八米,“每次走在上面,晃晃悠悠,感觉随时要塌掉,恐高的人都眩晕。”南台村村民说。原来,由于降雨量增大,很多村的石堰、护坡等工程受到雨水冲刷,造成不同程度的毁坏,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得知这一情况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安全、保民生”为第一目标,在平阴县南台村、薄庄村等6村开展土地整治项目灾毁修复工程,积极申请财政资金180余万元,通过实施损毁设施修复,实现了土地整理提升再利用,该项目修复提升塘坝1座、破损塘体坎堰20余处。土地整理损毁设施修复项目的实施,推动了土地整治项目持续发挥作用,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保障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济南市依托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有力提升了项目区田间道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极大改善了贫困地区农村面貌和农业生产环境,促进了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保障。

  管护有保障 发展更有信心了

  保障百姓生活生产安全是提升他们幸福感的重要一环,为进一步激活土地整治项目并持续发挥作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积极开展土地整治项目设施损毁维护工作,确保土地整治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首先全面排查摸底。每年汛期结束后,组织各区县及各功能区对全市已验收土地整治项目中的田间道路、水渠、塘坝、进地函、板桥等存在的损毁情况及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分类汇总,摸清全市土地整治项目设施损毁底数。

  重点落实维修管护。根据摸排情况,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及《山东省土地整治条例》的规定和要求,各责任单位分别制定整改计划,落实设施维护资金,对项目损毁设施施工修复,消除安全隐患。

  压实工作责任。根据相关规定以及土地整治项目验收移交要求,由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落实土地整治项目设施的管护责任,市县两级自然资源管理部门落实监管责任,确保发现损毁问题及时维修整改。

  建立长效机制。市财政等相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拟联合出台《济南市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后期管护实施细则》,明确管护内容、责任分工、资金筹措、长效机制等方面的内容,对已经验收的土地整治项目,通过明确管护主体、安排管护资金等形式,切实发挥土地整治项目的长期效益。

  通过项目的实施和后期良好的管护,进一步完善了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创建了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土地生态条件,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灾能力和发展后劲,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保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生产的稳定性,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在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化水平,积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达到“实施土地整治、改善农业生态、壮大乡村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目的,为全市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贡献力量。

作者:王宝泓 通讯员 雷彤 孟凡宾

责任编辑:尹昂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