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融合发展 推动乡村振兴 ——遥墙街道破题乡村振兴“高新模式”

2020-12-17 09:54:25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韩霄鹏 通讯员 文立 张雪 郭楠 兆刚

责任编辑:张章

创新融合发展 推动乡村振兴 ——遥墙街道破题乡村振兴“高新模式”

创新融合发展 推动乡村振兴 ——遥墙街道破题乡村振兴“高新模式”

“六个一”工程水稻规模化种植
  自划转济南高新区以来,遥墙街道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农村工作面临新要求。在高新区党工委坚强领导下,遥墙街道以创新促融合,坚持党建引领,不断拓宽丰富“党建+”工作内涵,积极探索破题乡村振兴高新模式。
  “党建+产业”探索高新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遥墙街道以强化基层党建为抓手,深入挖掘产业发展潜力,不断激发乡村振兴活力。街道东北部的胡家岸村自明清时期就大面积种植水稻。水稻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业,费时费力,同时农户分散种植,衍生出产品品质不一、产量低、销路难的问题。
  以红色党建引领现代农业。2011年,在村支部书记牛科伟的带动下,村党支部本着入社自愿、程序公开的原则,带领村民创办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上承市场,下联基地,在品种选育、田间管理、收割、收购、加工、包装环节实行“六统一”,有效发挥组织优势、规模优势,实现水稻规范化、标准化种植。生产资料投入较过去每亩节省100元左右,每年节省劳动成本30多万元。“支部+合作社+基地”的发展模式,激发了群众种植的积极性,提高了农民收益,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实现了“支部有作为、群众得实惠、集体增收入”三方共赢。
  以规模经营补齐产业短板。目前,胡家岸水稻种植基地已发展至2300亩,辐射带动10余村。合作社累计斥资1000余万元,购置全套水稻种植机械50余台(套)、批次烘干能力30吨的低温循环式水稻烘干设备一组,在济南率先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投资400万元建成水稻加工中心,稻谷统一收购后,经脱粒、分拣、包装一体化加工后销往市场,实现“今天入田收割、明天新米下锅”的目标。合作社在服务好周边群众的基础上,还承担着济南市水稻品种选育、新型智慧农机实验及大米加工的社会化服务及市场推广职能。
  以品牌培育引领产业优化。为破解“酒香也怕巷子深”难题,合作社注册“黄域”牌商标,顺利通过绿色食品质量认证。经过多年不懈努力,胡家岸水稻种植基地被市农业局列为现代农业特色品牌基地。在今年第21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上,“黄域”大米凭借一级梗米的优秀品质,力压全国各地40多个名优产品,荣获金奖。如今“黄域”大米远销河北、天津等10多个省市。
  “党建+治理”探索高新特色乡村治理模式
  实现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遥墙街道针对征地拆迁、项目建设等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治理难点、堵点、痛点,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有效提升,涌现出以王家庄村为代表的乡村治理先进典型。
  “六个一”工程实现由乱到治。2018年换届前,王家庄村是典型的乱村、问题村。街道着眼王家庄村班子建设,积极落实人才回引政策,动员从事律师职业的王晓震回村参选,并成功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在王晓震的带领下,新一届村“两委”班子迅速进入角色,明确“六个一”工作思路,即建强一个班子、带好一支队伍;建好一个阵地、提供一站式服务;健全一套机制,解决一批难题。通过实施“六个一”工程,村“两委”班子的公信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持续发挥,群众守法用法意识有效提升,2020年,在高新区基层党建重点项目观摩评议中,王家庄党建项目获优秀等次。
  “1+3+1”健全议事机制。村“两委”对信访矛盾突出的问题进行追根溯源,认识到必须“依法治村”,必须增强群众法治意识,才能彻底改变“信访不信法”的问题。为此,王家庄村探索形成“1+3+1”的村级议事机制,将村内事务分门别类进行研究,让群众全程参与,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同时,为拓展议事渠道,开通“美丽王家庄”微信公众号,为群众提供网上政策解读、办事预约、法律咨询等服务。“1+3+1”议事机制让王家庄村形成“有事要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多商量”的良好议事氛围,也让王家庄村实现了从“信访大户”到“零信访”的转变。
  “三资”清理助力乡村振兴。“三资”管理不规范是王家庄村“乱”的主要“症结”。2018年,王家庄村“两委”依法依规对村级“三资”进行清理规范。通过“三资”清理,共规范合同500余份,收回土地200余亩,部分沿街房房租由原来远低于市场价格的最高不足5000元/年,增加至符合市场价格的最高20000元/年,增幅达300%。当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由原来的不足30万元增加到150万元,增幅达400%,实现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为发挥王家庄村由“乱”到“治”、由弱到强“嬗变”路径上经验做法的示范作用,街道投入200万元,高标准建成遥墙街道乡村振兴教育基地,累计培训农村党员干部2000余人次,为推进街道乡村振兴起到良好示范效应。
  “党建+园区”探索高新特色园区共建模式
  截至目前,遥墙街道累计拆迁21个村,为园区发展、项目落地腾出发展空间。徐寨村位于中德企业合作区内,遥墙街道结合园区、企业、村庄的空间布局,以党建促共建,强化“三联互动”举措,积极探索“党建+园区”共建新模式,走出一条村企共生的新路子。
  组织互联,党建搭台促共建。街道有效整合辖区党组织资源优势,实现“党建共建、资源共享、发展共进”。截至目前,共有6家共建单位与徐家寨村党总支签约,可为村民提供文化下乡、医疗服务、法律援助、脱贫攻坚、改善村貌等服务。同时,村党总支全力为企业解决用工难题,辖区内优势资源通过党组织的核心纽带紧紧联合在一起。
  服务串联,项目建设保进度。作为园中村,徐寨村全力做好企业服务工作,保障园区企业快速落地和建设。徐寨村分批次进入征地拆迁,村“两委”挨家挨户走访群众,了解百姓诉求,耐心讲解拆迁政策,仅用一周时间,完成126户拆迁任务。为保障项目建设进度,徐寨村党总支开辟绿色通道,全力解决项目临水临电临路等现实问题,使企业快速实现落地投产。
  平台并联,服务群众促就业。着眼园区和村民需求实际,遥墙街道用活政策、多方统筹,积极引导徐寨村党总支领办合作社,帮助村民实现“就业梦”,为园区、企业解决用工需求。2019年10月,村党总支成立物业管理公司,100余人通过公司在园区找到工作。2020年3月,为保障企业复工复产,村党组织成立劳务派遣公司,梳理出全村劳动力人口共1200余人,待岗村民有300余人,建立“劳动力信息库”,促成200余村民就业。在中德企业合作区党工委的帮助下,徐寨村与英才学院、振邦保安公司等确定合作关系,进一步拓宽村民就业渠道。
  “创新”是驱动高新区领跑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下一步,遥墙街道办事处继续将“创新”与区域发展现状深度融合,贯彻到党建引领各项事业发展中,落实到乡村振兴各项务实举措中,践行到服务园区发展项目落地中,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全力打造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高新模式”。

作者:韩霄鹏 通讯员 文立 张雪 郭楠 兆刚

责任编辑:张章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