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画像|谁教村民写春联

2020-12-30 05:24:21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王飞 张群 张宪政

责任编辑:张章
融媒·画像

  农家书画院里,张端坤(中)指导村民张端中(右)练书法。

融媒·画像

  儿子张浩书写的微书版《兰亭序》。

融媒·画像

  张端坤展示世界纪录证书。

  人物速写

  张端坤,65岁,书法师。一头银发的张端坤笑容慈祥,指导村民书法轻声细语,格外有耐心。

  冬日农闲时节,济阳区垛石街道小王家庄的村民们有了好去处。在一处看似寻常的农家宅院里,竟藏着“高大上”的书画院。而书画院的创办者,是离乡42年后重返家乡的书画家张端坤。

  “写这个地方的时候手腕要用力,你看这样连起来写是不是好多了?”12月21日,屋外寒气逼人,屋内却温暖如春。书画院里大桌案前,两位村民正挥毫泼墨,一旁的张端坤聚精会神、细心加以指导。果然,经过老师的指导,两位村民第二次书写的大字漂亮了许多。

  “大胆下笔,多练就会好很多!”“经过您这一指点,过年我能自己写春联了!”搁下笔,众人看着作品谈笑起来。

  大小不一的书法作品

  张端坤今年65岁,四十余年前他离开家乡去从军,后来退伍后去了青岛市残联工作,自此长居青岛。在这期间,书法是一直陪伴他的朋友,也为他积累了一定的成绩和名气。

  在小王家庄,提到张端坤,村民说起来掩盖不住的自豪:“这可是创下世界纪录的能人,是我们村的骄傲!”

  张端坤练习书法,独爱写大字,一个字足足有两平方米。为什么偏爱写大字?这源于他在青年时期出差时的一次经历。“当时被一幅榜书作品吸引到了,大气浑厚的感觉很令我震撼。”榜书的每个字都超过1平方米,练习起来需要用大量的纸墨,张端坤为了节省材料,用一支大笔沾水在仓库的地面上写,就算这样,一年下来也要用掉一千斤自来水。也正因为如此坚持,他的作品逐步被业内认可。

  儿子张浩受父亲影响,也爱书法。与父亲不同的是,儿子被家中珍藏的一本小书吸引。这本书是

  清代文人抄写的,巴掌大的书里,一行行米粒大的小字,最小的字只有几毫米宽,即便是视力正常的人,也要使劲睁大眼睛才能看清。张端坤介绍,这种小字称为“微书”,据他们父子研究,至少从明代起,就有文人专门练习写“微书”。

  父子俩一大一小的书法风格,逐步在业内成为了一道“景观”。父亲张端坤用的毛笔,看上去如同油漆刷一般大;而儿子张浩用的毛笔,竟然只有两三根毫毛。

  父子协力斩获世界大奖

  一卷324字的《兰亭序》,也被父子二人用两个极端重新呈现了出来。

  张端坤书写的《兰亭序》长卷长约250米,每个字足足有两平方米,大到令人惊叹。“这作品得用多少纸啊?”“一共用了200斤宣纸,光墨汁就用了40斤。”张端坤回忆自己创作的3个月里,整个人几乎都“埋”在了纸墨之中。

  与父亲不同的是,儿子张浩创作的“微书版”《兰亭序》异常精致,324个字竟然仅用了硬币宽的一块纸头,每个字也只有0.8毫米宽,小到要手持放大镜才能看到,整个创作时长也只有半个小时。

  与这幅袖珍版《兰亭序》放在一起的,是一张“重量级”的证书。这是张端坤父子俩凭借“最大版”《兰亭序》和“最小版”《兰亭序》创下的世界纪录证书。这份由世界纪录协会颁发的证书不仅成为了一家人的骄傲,也是小王家庄的骄傲。

  村民对精神文化有了更高追求

  近两年,张端坤回到家乡,他发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的精神面貌与几十年前已大有不同,他们已不满足于聊天、打牌,而是对文艺活动、艺术欣赏也有着追求。“不少村民看到我写的字,都很喜欢,送一幅给他们,他们会小心翼翼地珍藏起来。”渐渐地,张端坤的这处宅院成为村民闲暇时刻最喜欢的地方。

  “来,你写个看看。”张端坤看到喜欢书法的村民,热情鼓励他们写,并耐心指导。喜欢传授指导别人,也源于张端坤的一个情结。原来,张端坤出身书香门第,祖上六代在不同的年代教书育人。特别是自道光年间至民国末年,祖上曾开办私塾百余年,曾高祖张大瀛在清咸丰十年任翰林院编修;儿子目前也在青岛教书法。“说起来,我是唯一没教过书的,心里一直有些遗憾。”

  张端坤把喜欢书法的村民当成了自己的学生,特别是喜欢画画的孩童,他总热情招呼他们来书画院里画画涂鸦。“村里人都建议我寒假里把孩子们召集起来组个班,我觉得可以试试!”张端坤笑着说。

  更多内容,请扫描二维码观看。

融媒·画像
融媒·画像
融媒·画像

融媒·画像

原标题:谁教村民写春联

值班主任:高原

作者:王飞 张群 张宪政

责任编辑:张章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