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大,黎元为先。一座幸福之城,须有鲜明的民生底色。
回眸“十三五”,市委、市政府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民生福祉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持续在多元养老、社会保障、民生兜底等方面全面发力。一项项保障改善民生举措落地,一笔笔增进人民福祉资金投入,化为百姓心中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今,强化责任担当,坚守民生情怀,已深深融入泉城奋斗的底色,一幅美好生活的壮美蓝图已在泉城大地徐徐展开。
补短板、利长远多元养老托起幸福夕阳红
每天上午9点,85岁的王建国都要从家步行到历下区甸柳街道第三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活动室“打卡”。尽管头发花白,但老人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在运动室里,老人灵活挥舞乒乓球拍、尽情挥洒汗水,连小15岁的搭档都说老爷子很厉害。
“这里离家近、设施好、活动多,每天来和朋友打打球聊聊天还是很不错的。中午中心还有助餐服务,吃饱饭回家睡一觉,晚年生活美滋滋。”谈起老年生活,王建国眼睛笑成了月牙。
王建国老人的晚年生活是我市养老环境的一个缩影,在济南,从每个老人身上都能读出一个真实的养老状况,都能读出一个真实的泉城民生。
作为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改革首批试点城市,“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养老服务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先后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推进,连续5年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全市为民办实事,逐步实现了养老服务由“从无到有”向“从有到好”转变,养老服务工作保持了全省领先地位。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发放市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2.7亿元,拥有各类养老服务设施1650处。其中市、区县和街道三级养老服务中心91处,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393处、民办养老公寓84处、农村幸福院1016处,社会养老床位数5.8万张。2020年市政府又推动建设养老服务设施221处。2018年,我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完善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制度的实施意见》,将低保老年人分类施保、高龄津贴、护理补贴、服务补贴等统筹合并,全面建立了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制度,对具有济南市户籍且年龄在60-99周岁的低保老年人每人每月发放不低于80元的补助。自2019年1月起实施至2020年3月,共为45947名经济困难老年人累计发放补贴资金5024.91万元。建立了政府为困难老年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制度,每月由政府购买20-30个小时不等的送时服务,市级财政为居家养老每年支出453万元。
提标准、暖民心惠民举措增强百姓获得感
李女士两年前从济南某棉纺织国企退休,当时到手的退休金每月不到4000元,现在每月能领到4400多元,这与企退人员基本养老金不断上涨的惠民政策分不开。“十三五”期间,我市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机制,在确保各项社保待遇按时足额发放的同时,稳步提升参保人员社保待遇:养老保险方面,连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我市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由人均2633.5元提升至3070.1元。适时提高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居民养老政府财政补贴标准、基础养老金不断提高,基础养老金待遇从每人每月85元提升至120元。工伤保险方面,连续提高1-4级工伤职工及供养亲属的各项定期待遇,由2015年2188元增长到3246.5元;参保扩面范围不断扩大,职工养老、工伤、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由2015年底的219.3万、144.5万、222.4万,增长到“十三五”末的430.17万、275.13万、301.09万。
5年来,我市医保待遇也稳步提高,特别是大额医疗费“二次报销”政策,精准定位于患重大疾病、负担较重的参保群体。家住天桥区的张先生和妻子对这些年医保待遇的变化感触颇深。去年张先生因心梗住院治疗,全年医疗费用18.4万元,其中医保报销了15.4万元。这都得益于医保惠民十件实事中,将大病“二次报销”的比例提高了20个百分点。张先生的妻子王女士参加的居民医保,补助标准由2011年的120元提高到了580元,今年她还申请了高血压的门诊慢性病待遇,看病拿药报销的比例更高了……
在泉城济南,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的承诺,实实在在被落实在了行动上。
兜底线、保民生社会救助网不断织密织牢
“十三五”以来,一大批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得到解决。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有了更美好的期待、更温暖的回应。
市中区陡沟街道的吕大娘今年83岁,早年丧偶的她独自抚养着两个女儿,按照以往赡养费的计算方式,虽然一路走来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但她并不符合低保纳入政策。现如今两个女儿都已成家立业,今年吕大娘又与大女儿签订孝善扶贫协议,根据市民政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会救助工作切实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的实施意见》有关规定,今年4月,吕大娘被纳入农村低保范围,拿到了第一笔低保补助,吕大娘喜出望外:“农村花销低,这钱能干不少事呢!”
如今的幸福生活,是吕大娘从前不敢想的。
吕大娘这样的例子在济南有很多,从基本救助到民生保障,市委、市政府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拓展着民生工作的内涵与外延。“十三五”期间,我市围绕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积极构建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为重点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强化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基本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以医疗救助等专项救助为支撑,以临时救助等急难救助为辅助,以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我市按照脱贫攻坚“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一批”要求,加强社会救助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推行农村低保标准与市定扶贫线“两线合一”,将56987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社会救助体系,2020年全市脱贫享受政策人口中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占比达到59.14%,同时建立完善了低保和特困供养、孤困儿童、困难和重度残疾人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统一了济莱救助标准,推进市中、槐荫等五区率先实现了城乡社会救助标准一体化,社会救助水平不断提升。城乡低保标准由580元/月、300元/月提高到821元/月、614元/月;特困供养标准由1110元/月、643元/月提高到1232元/月、1071元/月。一张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社会保障网不断编密织牢。
减成本、提技能阳光洒满就业创业路
小朱是济南大学2019届毕业生,毕业后他来到一家国企工作,但年轻的他却觉得日子过得不咸不淡,萌生了创业的念头。但对于农村出身的他来说,创业的启动资金成了他面临的最大难题,几番找朋友借款遭拒,有些心灰意冷的他偶然听说我市有针对个人创业者的创业担保贷款,于是提出申请。今年9月20日,小朱顺利拿到了2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踏上了充满无限可能的创业路。
创业如同播种,拥有适合的环境,种子便能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十三五”期间,济南市将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就业形势长期稳定。全市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0.7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坚持创业带动就业,将创业担保贷款由最初的2万元提高至现在的20万元,全面降低一次性创业补贴和创业岗位开发补贴申领门槛,着力减轻创业成本。
“民生连民心,民心牵国运”。在我市持续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进程中,每一项政策,都浸润着沉甸甸的民生情怀;每一项措施,都见证着民生温度;每一个数据,都考量着百姓的幸福尺度。站在新起点上的泉城济南,保障与改善民生这张答卷,将获得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