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蓝地绿水清!宜居宜业的美丽泉城已成为各界的向往之地

2021-01-11 05:58:24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王端鹏 张茜

责任编辑:杨甜梦子

天蓝地绿水清!宜居宜业的美丽泉城已成为各界的向往之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近年来,济南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推进,书写出了让广大群众满意的“绿水青山答卷”,高质量发展有了更可持续的生态支撑。

  我们能走得有多远、飞得有多高、发展得有多好,关键看我们天有多蓝、地有多绿、水有多净!

  这些生态文明数据振奋人心——截至2020年底,济南市三年污染防治攻坚战圆满收官。2020年,PM2.5平均浓度较2015年改善41.2%,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较2015年改善32.7%;小清河水质实现历史性突破,2020年出境断面氨氮平均浓度较2015年改善80%以上,央视《新闻联播》进行了专题报道;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这些生态文明成果催人奋进——济阳区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南部山区、莱芜区房干村被命名为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工作连续多年全省领先,国家(济南)生态环境大数据超算云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在全省率先完成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清理整顿工作。

  这些生态文明“金牌”实至名归——先后荣获国际花园城市竞赛最高奖项金奖、国家森林城市、全国首个水生态文明城市、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国家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在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中实现“三连冠”,入选“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让人民群众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绿色福祉和生态红利。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一个发展快、生态好、环境优、宜居宜业的美丽泉城已成为各界的向往之地。

济南三年污染防治攻坚战圆满收官——天蓝地绿水清,好一幅“生态美长卷”

  我市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泉涌的生态济南,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生态支撑。(资料照片)

  “泉城蓝”常在 提前1年完成“十三五”目标

  “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近年来,老舍先生笔下描述的“济南的冬天”又回来了。

  泉城市民的这份蓝天白云获得感和幸福感,有不断刷新的数据为证。2020年空气优良率与2015年同期相比提升11.1个百分点,提前1年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十三五”目标,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5.16,较2015年同期相比下降31.29%,人民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空气质量的巨大改善。

  顶层推进,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格局。

  为守护蓝天白云,我市围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坚持高位推动,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方案,部署了8大类129项大气污染治理重点任务,定期调度、加快推进。2020年6月3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立成主持召开济南市生态环境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研究部署生态环保工作;6月15日,主持召开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专题会议,再次安排部署重点任务;6月23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孙述涛对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督导检查;7月9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决胜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大会,进一步压实责任,强化重点任务落实。

  “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实现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为全社会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生态环境产品,是我们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生态环境共治共享理念的具体实践。”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侯翠荣说。启动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以来,我市积极开展燃煤、工业、移动源、扬尘及其他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综合运用法律、规制、市场、科技、文化力量,统筹兼顾,精准施策,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根本遵循。

  “十三五”期间,我市坚持控煤、治企、降尘、管车、禁烧多措并举,淘汰458台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农村地区61.55万户清洁取暖改造全部完成,能源结构进一步清洁低碳化;济钢等重工业企业完成搬迁,7651家“散乱污”企业实现清理整治,产业结构升级取得实质成效;2019年底,我市报废老旧柴油车3.69万辆,移动源污染得到有效整治。

  济南不断强化公众参与,加强生态文明宣传,增强全民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工作,推广绿色出行,绿色创建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天蓝地绿水清!宜居宜业的美丽泉城已成为各界的向往之地

爱济南 张刚 周星权 摄

  “一泓碧水”常存 小清河辛丰庄断面水质实现历史性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保障饮用水安全,基本消灭城市黑臭水体,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

  为不断满足泉城百姓对天蓝地绿水清的向往,提升泉城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全市各级各部门不舍昼夜、聚力攻坚,一项一项举措抓落实,一个一个问题促整改,目标只有一个——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用行动守护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碧水长流。

  在污染攻坚战的战场上,济南人的“拼”处处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时时闪耀着科技的光芒。

  “叮铃,您有一条微站报警请及时排查反馈。”2020年12月2日,槐荫区兴福街道办事处网格员艾民的手机上接收到一条智能报警短信。他立刻前往报警微站进行排查,并将排查结果在“济南环境监管APP”上进行反馈。目前,济南市智慧环保综合监管平台利用智能报警功能,创新性地将污染源与网格员逐一关联。对全市1600余个工地、339家废气企业、国/省/市控标准站点、1700个固定微站的小时超标数据进行排查、反馈、监管,已经成为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工作人员的日常。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各部门通力合作,利用科技手段,排查重点区域潜在的污染因素,精准分析污染源和污染成因,提高污染源‘靶向治理’水平,确保蓝天成常态。”侯翠荣认为,科技治污,不仅可以提高监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监管覆盖面,还可以让污染行为无所遁形,倒逼企业严格落实治污主体责任、自觉依法治污,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作为济南市区唯一一条排水河道,小清河在20世纪90年代污染最为严重,鱼虾基本绝迹,多处河段出现水质黑臭问题。

  2017年4月,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民生之战——小清河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打响。围绕实施方案时间表,各部门、各区县凝心聚力全面加快小清河污染治理和协调推进工作。2019年,国控小清河辛丰庄出境断面水质连上三个台阶,一年之内从劣五类改善至五类、四类、三类,全年平均达到地表水四类水体标准,水环境质量实现了自有监测记录以来的历史最好水平,彻底告别了“劣五类”水体,成为名副其实的小“清”河,小清河水质改善被评为山东省十大环境事件,提前实现了“水清、河畅、岸绿、景美、宜游”的目标。

  “十三五”期间,我市建立完善“治、用、保”体系,强化国省控河流断面水质管理,实施小清河环境综合治理,完成建成区37处黑臭水体治理,新增污水处理能力57.3万吨/日,好于三类水体比例由71.4%提升至85.7%。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济南将继续紧盯河流断面水质目标,以更加精细的水环境治理、更加科学的水资源配置、更加系统的水生态修复,全力推进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坚决打赢碧水保卫战,实现人水和谐共生。

天蓝地绿水清!宜居宜业的美丽泉城已成为各界的向往之地

  筑牢“净土防护墙” 耕地和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为100%

  土壤环境安全,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大气和水一样,防治土壤污染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为全面摸清土壤污染“家底”,我市开展了污染状况详查。对于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全市共划定详查单元204个,布设农用地详查点位1247个;对于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有序推进信息采集、现场初步采样调查、外审质控、提交数据库等工作;高标准完成了1247个农用地点位、345家重点行业企业土壤调查。同时,建立了110个土壤例行监测点位,逐步摸清各类点位土壤环境和动态变化。

  “家底”摸清后,我市对重点部位进行强化监管。建立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并动态更新,督促落实土壤和地下水自行监测、隐患排查等7项防治制度,及时掌控土壤动态变化,预防土壤污染。

  防范人居环境风险,建立了41个疑似污染地块清单和518个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住宅、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存量地块清单。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完成全市耕地土壤环境类别划定,对仅占全市0.1%的中轻污染类耕地,已采取深翻耕、重金属钝化等措施。

  土壤环境安全底线不可触碰。市生态环境局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双随机”例行检查,组织开展以土壤重点监管单位和疑似污染地块专项执法检查活动,依法查处违法行为。2019年以来,共立案查处土壤污染违法行为13起。

  “十三五”期间,我市农用地、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完成详查,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实现分类管理,重点土壤污染源监管得到进一步加强;建立疑似污染地块清单以及污染地块名录,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开发利用实现联动管控。目前,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耕地和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

  展望“十四五”,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济南将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继续保持生态优先的战略定力,坚持生态立市,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切实加强水资源保护利用,统筹推进生态修复,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泉涌的生态济南,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生态支撑,让广大市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作者:王端鹏 张茜

责任编辑:杨甜梦子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