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姜夫妇记账35年,从月收入60元到月支出6000元—— 小账本 大时代

2021-01-26 05:58:13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曹雅欣 张一 李冬阳 实习生 郭哲启

责任编辑:张章
老姜夫妇记账35年,从月收入60元到月支出6000元—— 小账本 大时代

  老姜夫妇看着第一本账本陷入回忆。

老姜夫妇记账35年,从月收入60元到月支出6000元—— 小账本 大时代

  刘巧云记下最新一笔开销。

  拍摄时间:1月25日拍摄地点:东关街道菜市新村社区拍摄内容:家庭账本里的时代变迁

  “社区工作人员送给我一个小箱子,我把账本都放了进去,才发现这些年攒了20多本……”

  生于1951年的姜慧龙和刘巧云是一对恩爱夫妻,他们住在历下区东关街道菜市新村社区。老姜夫妇的这箱账本,封面上都标注了起止时间、编号,其中不少字迹已经有些模糊,它们记录着从1985年开始至今的所有家庭收入和开销:从月收入60元到退休金数千元,从用工业券买手表到花近8000元买电脑,从追求物质生活到注重教育、养生……

  一晃35年,大时代就这样被老姜夫妇藏进了小小的账本中。

  1985年9月19日发工资60元 余额160元

  60元,在很多人眼中也许还不够一个人全天的饮食花销,而在1985年34岁的刘巧云眼中,这是一笔绝对不低的月收入。1985年9月10日,刘巧云家的第一本账本第一页,“增加”一栏写着“60元”,余额一栏写着“160元”,那是刘巧云和老伴儿姜慧龙的共同积蓄。

  “那时候我在原济南制药厂工作,我老伴儿在原济南燃料集团总公司市中公司,这可都是别人挤破头想进的单位。”刘巧云回忆,在上世纪70年代两人结婚时,自己的工资每月只有39元5角,老伴儿的工资是37元7角4分,“那个年代都这样。”

  那一年,两人的儿子刚五六岁,夫妻两人除了工资和偶尔的奖金收入外,还会领到计划经济时代的必需品——粮票、油票、工业券。“每个人每月25斤粮食,半斤油、半斤肉,粗粮和细粮明确分开,面粉和大米占比例很少。”姜慧龙说,家里的细粮都要攒到过年才买,而且要紧着孩子先吃。

  各类票券很大程度上支撑着一家人的温饱,工资花起来却是“没数”的,每次核对开销,两人发现对不起来的账都会拌几句嘴。而本就不多的工资还要应付人情往来、孩子生病等突发状况,很多时候不到月底就花光了。“我老伴儿提出来说要把工资记账,小到买一个馒头也得记下来。1984年开始在纸片上简单记录,1985年9月开始就有了你们看到的这些账本。”姜慧龙把标着号码的20余本账本摊开,其中有巴掌大小颇具年代感的“工作手册”,也有记录本、作文本,其中不少还包了外皮、用透明胶带封边保护。

  “你看,肉、鸡蛋、油都是7毛9分钱一斤,‘馍馍’5毛钱一斤,烧饼6毛钱一斤……”姜慧龙戴上老花镜仔细找寻着时代的印记,“那时候赶上别人结婚,份子钱最多才随3块,我俩1978年结婚的时候还有人随5毛呢。”

  上世纪80年代,姜慧龙和刘巧云购置的“大件”是人生第一辆自行车和第一块上海牌手表,各花费50张工业券,而这都是要开家庭会议才能决定的。

  2000年12月19日支出7890元 购置电脑一台

  进入上世纪90年代,计划经济取消,各种票券成为一代人的回忆。老两口的工资开始以15元一级的幅度逐渐上涨,达到几百元,而烧饼也涨价到1角钱一个。说起那时候,老两口最大的感受就是小商贩开始遍布大街小巷,那些从前不敢想的物件也能买到了。

  “我们家是这整栋楼上第一个买冰箱的,单开门、700多块钱,相当于我们两个人一个多月的工资!”姜慧龙说,那个时候企业效益好,经常发奖金,购置冰箱不久就买了梅花牌照相机,“上世纪80年代这些东西还很稀罕,年轻人结婚讲究的还是‘三转一响’,缝纫机、手表、自行车和收音机,工业产品比较贫乏,但进入了90年代就很容易买到了。”

  2000年12月19日,是这个家庭至今难忘的日子,他们花了一笔“大钱”。那天,已经参加工作的儿子发了500元工资,家庭账户余额11310元,一家人咬咬牙支出7890元购入了一台组装电脑。“那台电脑‘屁股’很大,放在桌上很占地方,但绝对是当时最时兴的,物以稀为贵嘛,很多家庭都舍不得买。”姜慧龙至今清楚地记得,那台电脑CPU型号是“奔腾800”。对比那时鸡蛋2元钱一斤、青菜几角钱一斤的物价,就能估算这台电脑的分量。

  实际上,2000年这个家庭已经有了危机感。“1999年,我退休了,每月领取640元退休工资。老姜所在的单位是计划经济产物,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被取缔,工资降到了从前的50%。”刘巧云说,他们两人也“下海”了,摆了个小地摊来改善生活。这一箱子账本中,也有不少是当时进出货品的记录。

  “多亏了记账的习惯才能让我们攒下些钱,即便遇到些困难也能满足孩子一些看起来奢侈的愿望。”姜慧龙感慨,如今普通电脑、电视机只要两三千元,科技的飞速发展在对比之下格外令人震撼。

  2021年1月25日孙子上围棋班 每学期4000元

  老姜夫妇的最新账本,是2020年9月1日启用的。最近10年的账本与从前相比,“增”“减”“余额”“备注”几栏中,“增”已经不再记录。“以前领工资都是现金,现在直接打到卡里,每次取钱的时候记录下金额和余额就可以了。”刘巧云说,他们还是喜欢花现金,“这样比较有数”。

  第一本账本,时间横跨近5年,而近几年的账本几乎都是一年一换,如今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让一家人的开销也随之增加。仅从饮食上,上世纪80年代,家里购入物品多是鸡蛋、青菜,上世纪90年代账本上越来越多地出现月饼、烤鸭,而现在燕麦、扒鸡、锅巴、山楂卷、猕猴桃等各种美食每天都变着花样买回家。

  “过去吃完西瓜瓤,都得把西瓜皮炒成菜。过年最多炖个猪头、炸个鱼,平常也不舍得去外面吃饭,在食堂买馒头回家拌个萝卜丝儿就能对付。”姜慧龙说,如今虽然过上了顿顿有肉的日子,可老两口的整体消费,从过去几十年追求不同的物质生活转向丰富文化生活、孩子教育,每个月的总支出多在6000元左右,“瞧,我前两天刚买了一套练功服,锻炼身体的时候穿!”

  1月25日,刘巧云外出归来打开账本开始记录,依旧是连3元钱的馒头也没有放过。她扭头跟正在沙发上用智能手机与棋友聊天的老伴儿说起,临近寒假,孙子的辅导班要开课了。“我儿子、儿媳压力也很大,我们现在退休金俩人加起来有七八千元,所以日常生活也会帮衬他们,给孙子报辅导班的费用我们负责。”刘巧云说起孙子,脸上的笑意更浓了,“孙子上小学6年级,上围棋课,一个学期4000块钱左右,现在他都是业余三段了!”

  从青春少年到七旬老人,老姜夫妇携手走过40余年岁月,他俩戴着老花镜翻看账本的一双身影,是那样安静美好。从一个念头到一辈子的习惯,他们也没想到能把记账这件事坚持35年。账本里的数字就像一串串密码,守护着只有他们一家人能读懂的独家记忆。

  这些数字,也是岁月变迁中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晴雨表”。小账本反映出的大时代,让人动容,更让人对未来充满期待。 

更多内容,请扫描二维码观看。

老姜夫妇记账35年,从月收入60元到月支出6000元—— 小账本 大时代

老姜夫妇记账35年,从月收入60元到月支出6000元—— 小账本 大时代
老姜夫妇记账35年,从月收入60元到月支出6000元—— 小账本 大时代

老姜夫妇记账35年,从月收入60元到月支出6000元—— 小账本 大时代

作者:曹雅欣 张一 李冬阳 实习生 郭哲启

责任编辑:张章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