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战役纪念馆中珍藏的王尽美遗照(肖明君摄)
济南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园中的王尽美之墓
开栏的话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济南,作为一片红色的沃土,一度点燃了燎原火种,并在党的事业接续中攻坚克难,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辉煌迈向辉煌。在一些重要历史关头,济南的革命实践尤其体现了这座城市的初心如磐、信仰如山。从今天起,本报开设“山河回响:党史中的济南‘城’长”栏目,将深入探访济南党史上的一系列“重大”,通过对重大事件、重大决策、重要会议等的梳理,重新仰视“历史的天空”中的红色济南,再度聆听岁月风潮中的山河回响。
追寻历史的足迹,在百年前的时空坐标上观察济南,此时能够看到的是,“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已经在这里迎风招展,五四运动反帝爱国的火焰已经在这里点燃,一群率先觉醒的先驱已经活跃在时代最前端……在奋斗不止的革命生涯中,其中一部分人逐渐成长为国内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甚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红色筑梦”开启年代最早的追梦人。他们,让济南这座向来以“名士多”著称的城市更加名副其实。
济南战役纪念馆中,珍藏着一件编号为001的珍贵文物,这是一张照片。这张照片对于每一位接触过中国近现代革命史的中国人来说都不会陌生。他就是中共一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山东党组织的缔造者和最早领导者王尽美。这张照片是王尽美生前留下的唯一 一张肖像照。这张照片的背后,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930年,在王尽美的家乡山东莒县,有两股小军阀正在混战。为了保全性命,王尽美的家人外出躲避祸乱。离家前,母亲将儿子唯一一张遗照用厚纸包好塞进了墙缝,又在外面涂上一层泥巴封住。
于是,一位革命先驱的容貌因此得以留存,受人瞻仰,激人奋进!
王尽美的出身,如同那个年代多数中国人一样“赤贫”。他出生在山东莒县一个佃农家庭,6岁那年春节,当他看到地主家张灯结彩、杀猪宰羊时,便去问母亲:“娘,地主家为什么那么富?”母亲叹息道:“人家命好,咱穷人命苦啊。”“那咱和他们换命行吗?”
对底层生存刻骨铭心的感触,成为如王尽美一般的青年学子接受进步思想、走上抗争道路必不可少的人生历练。当时历史背景下的中国,正值内忧外患、危机四伏,一大批有识之士开始苦苦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作为一股新思潮开始在济南传播开来,提高了民众特别是青年师生的思想觉悟,塑造了我党早期的优秀干部和革命者,对济南、整个山东乃至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
其实,马克思主义能够进入济南,并被广泛传播和接受,孕育出一大批响当当的革命先驱人物,与当时济南城市的开化有莫大的关系。济南近代自开商埠,开启了学习西方、自我革新的序幕,整个城市逐渐破除了封闭式格局,经济结构发生改变,对外贸易和新型商业、服务业迅速发展,客观上促进了济南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发生剧烈变化。城市民众变革图强的爱国思想在社会各界影响越来越大。新事物、新思想、新知识、新观念、新礼仪、新风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影响着普通百姓的生活。
有史料分析,济南近代化过程中,教育精英的直接参与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优良土壤和广阔空间。王祝晨推行白话文教育、王鸿一倡导乡村教育,都是新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的山东省立一中、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新青年》成为师生争相传阅订购的杂志,青年学生以阅读《新青年》为最大时尚。此时,济南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迫切需要一个如《新青年》那样的平台和旗帜。而王乐平就是这一历史节点的关键人物。
1919年10月,王乐平在济南省府前街创办了齐鲁通讯社,次年改称齐鲁书社。《资本论入门》《共产党宣言》《俄国革命史》《唯物辩证法研究》等进步书籍通过书社引进,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更趋系统全面,青年师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也逐步从零散、口号式的接触,开始系统化、信仰化。王乐平利用其官方身份作为掩护,加之齐鲁书社的日常商业经营,给进步师生提供了一处暂时安全的庇护所。在其引领和影响下,王尽美、王翔千、王志坚、王象午也成长为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
1920年秋,在王乐平支持下,王尽美、邓恩铭等以齐鲁书社为基地,秘密建立康米尼斯特(共产主义)学会。11月,又发起建立了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进步学术团体——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广泛联络和团结进步青年,学习研究新思潮,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探索改造社会的道路。这就为后来济南党团组织的建立,奠定了思想上、组织上、干部上的坚实基础。
(本报记者肖明君整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