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左至右:孔德齐、孔德懋、孔德成、王毓华
□刘恒杰
1982年3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孔德懋口述,女儿柯兰撰写的《孔府内宅轶事》一书。在第三部分“内宅生活”第4节“家学”中写道:“老师都是经过陶氏和本家们商议很久才决定聘请的,最初请的是王毓华老师,莱芜人。”
从1923年到1949年,王毓华先生在孔府生活了26年。
1922年,孔府派人去北京考察,翌年春,便把王毓华先生接到了曲阜
1887年,王毓华出生于今莱芜区寨里镇王围子村一个农民家庭,原名王连茹,字子英,号佩石。
王毓华的父亲王新开一生务农行医,在方圆几十里内非常有名。王毓华虽从小耳濡目染,但对从医兴趣不大,因此高小毕业以后就考入了山东法律讲习所,后又考入北京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学校上了不到一年,王毓华就因家庭贫困无力供给而辍学了。辍学后,经人介绍去了北洋政府财政部任司长的倪桂殿家做了家庭教师。
1922年,孔子七十七代嫡孙女孔德齐、孔德懋已到了读书的年龄,嫡孙孔德成虽然年纪尚小,但天资聪颖,也到了启蒙的时候,孔府上下商议要聘请家庭教师入府执教。孔府对聘师一事历来十分重视,因孔德成是“衍圣公”,对聘师要求更为严格。孔府曾专门派人在曲阜、济南遴选,但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人,就打算去北京选聘。当时在北洋政府任职的孔子七十五代孙孔祥榕,与倪桂殿多有交往,便请他多方留意为其物色合适人选。恰巧那一年倪桂殿的儿子刚刚考上了大学,倪就向孔祥榕推荐了王毓华。孔府立即派管事窦四海等北上考察,考察者见王毓华温文尔雅,待人诚恳,且学识渊博,感到十分满意,回来与孔府族人及孔德成嫡母陶夫人反复磋商后,决定聘请德才兼备的王毓华为孔府家教。翌年春,便派专人去北京把王毓华接到了曲阜。
王毓华思想解放,每天向孔氏姐弟传授新知识,后来又举荐吴伯箫为英语教师王毓华在济南时读的是新式学堂,后又入读清华学校且久居北京,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因此从北京来的时候他专门带回了民国新式学堂的课本,如国文、数学、地理等。孔府家学屋位于孔府内宅前堂楼、后堂楼的西侧,为一独立大院,王毓华每天在这里向孔氏姐弟传授这些新知识。王毓华对孔氏姐弟要求甚为严格,既教书又育人,决不因孔德成是“衍圣公”就放松要求。
孔德懋在《孔府内宅轶事》中写道:“我们上学不久,就按王老师要求写日记,都是记流水账式的。小弟在七八岁时一篇日记如下:‘十月十八日早受谷梁传二小时,写小字六行,大字二张。作文题:宋公与楚人战于泓,诗为冬日即景,得冬字,下午受谷梁传二小时,晚宋君来访,十时就寝。’”孔德懋还记下了自己幼时的一篇日记:“早七时,梳洗毕,七时半到校受礼记一号自八周至上士二十七人,九时用早点,写小字六行,受左传一号自公会齐侯拔来至齐泄治之魏乎,十二时下学,午饭后一时拜影堂又拜佛堂,一时半到校写大字受左传一号又受唐诗二首五时下学到后园散步,晚饭后到校温诗经八时记日记,稍憩,十时就寝。”
从这里可以看出,每天的课程排得都很满。正是王毓华的严格要求,孔氏姐弟才留下了这些日记,这成了后人研究孔府的珍贵资料。
后来,王毓华又力排众议,主张给孔德成姐弟开设英语课。当时在曲阜省立二师读书的吴伯箫学成毕业,王毓华因同乡与吴有所交往,很赞赏吴伯箫的品格与学识,便全力举荐。进入孔府执教的吴伯箫,同时加紧复习功课,好考上北京的大学,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王毓华很支持他的想法,就尽量把英语课安排在一天之内,好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复习。那时因为家庭原因,吴伯箫老家断绝了对他的经济支持,王毓华便尽力对其资助。次年夏天,吴伯箫考上北京师范大学离开了孔府,王毓华仍尽力给予资助。
王毓华不仅教授孔德成姐弟新学,而且还有一定的反封建意识。有一件事当时在孔府颇为轰动。有一天早晨,王毓华看见孔德齐由两个人搀扶着哭哭啼啼地向学屋走来。王毓华不知何事,就赶忙从学屋出来走了过去。孔德齐哭着对王毓华说,是母亲让她缠脚,还说不缠脚以后就找不到婆家,明年妹妹也要缠。王毓华非常生气,现在都民国多少年了,怎么还让孩子缠脚?就去找陶夫人说理。孔家历来十分尊师,既然老师这么说了,也就不再让大小姐裹脚了。孔德齐、孔德懋姐妹俩就成了孔府中第一代“天足”的妇女。孔德懋先生亦将此事写在了《孔府内宅轶事》中。
王毓华悉心传授,孔氏姐弟学业渐长,孔府上下对他都很满意。孔德齐、孔德懋出嫁离开孔府以后,王毓华更是把全部精力放在了孔德成身上。在王毓华的言传身教下,孔德成的学业进步很快,思想也十分开放。1936年,孔府又聘请清末翰林庄陔兰、举人吕金山入府教授孔德成儒学经典。王毓华与两位老师互相尊重,处得很好。
王毓华对孔德成关怀无微不至,师生二人在一张床上睡了整整十年,一直到孔德成17岁结婚
孔德成出生不久,生母王夫人就因病去世了,是嫡母陶夫人将其抚养。孔德成小时候跟陶夫人一起睡觉,但在他7岁的时候,陶夫人患半身不遂,孔德成从此白天跟王毓华读书,夜晚就在学屋东间王毓华卧室的那一张床上就寝。孔德懋在《孔府内宅轶事》中写道:“在我十一岁那年,陶氏患半身不遂,小弟德成原是和陶氏睡觉,陶氏患病后,小弟就和王老师一起睡了,王老师对他非常爱护,经常夜间起来为他盖被子。”师生二人在一张床上睡了整整十年,一直到孔德成17岁结婚。其间,王毓华经常给孔德成讲述一些历史故事和外面的一些新事物。“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王毓华出于知识分子的爱国良知,经常向孔德成讲述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宁死不屈、史可法抗清殉国等故事。1930年初,陶夫人去世,去世前,请王毓华至病榻前,垂泪托孤。陶夫人指出,王毓华看着孔德成长大,请多加关照,并当着她的面让孔德成向王毓华叩头拜谢。
1930年4月,发生了阎冯蒋事件,曲阜成为战场。阎军的炮火打进城里,孔府孔庙多处中弹被毁。有一天,王毓华携孔德成走出学屋躲进后堂楼楼梯下的三角空隙处,他们刚躲进去,一颗炮弹就穿破楼顶落在了楼梯上,王毓华立即将孔德成摁倒在地,以身体相掩护。那枚炮弹从楼梯上滚落下来,但一直没有爆炸,师生二人幸免于难。
抗战期间,王毓华掌握孔府内宅及其所有箱柜的钥匙,但他律己甚严,一尘不染
“七七”事变后不久,蒋介石急电要孔德成立即前往重庆。临行前,孔德成委托其本家叔父孔令煜处理府务,王毓华负责财务。孔德成还将内宅前堂楼、后堂楼以及存有大量文物珠宝、名人字画等箱柜的所有钥匙交与王毓华保管。王毓华深知责任重大,便将那些钥匙放在床头大柜之中,并加上双锁,如需使用,则约请孔令煜等同去开锁,从不一个人去。
王毓华律己甚严,清正廉洁。孔府中文物比比皆是,不计其数,仅学屋中所悬史可法手迹就价值连城,现在被国家列为一级文物的就有300多件。在抗战期间,王毓华掌握孔府内宅及其所有箱柜的钥匙,却是一尘不染。他仅有的一个放置在学屋西间盛衣物的木箱,从不上锁。1946年春,王毓华在从南京回曲阜探亲的孔德成听差陈景荣护送下前往南京,亲手将所有钥匙交还孔德成。那天,王毓华到了孔德成公馆以后,孔德成亲自扶他到二楼的小客厅里,让王毓华在正中坐定,然后后退一步向老师行跪拜大礼。王毓华忙起身搀扶,师生二人执手啜泣良久。
1949年孔德成去台湾之前,曾希望王毓华与他一同离开大陆,但先生婉拒了他的请求。南京解放以后,王毓华回归莱芜故里务农。因年事已高且不擅耕作,生活异常清苦。
1952年3月12日,王毓华因突发脑溢血去世,终年65岁。先生在临终前曾不断地喃喃自语:“德成归来,德成归来乎!”师生情浓,至死不忘,令听者禁不住潸然泪下。